APP下载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

2017-09-11刘冬云

丝绸 2017年9期
关键词:蜡染织物染色

刘冬云, 吴 彤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设计与产品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

刘冬云, 吴 彤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文章通过实验阐明冰染工艺的原理、步骤及特点,并从冰染工艺优势与传统蜡染创新结合应用的角度,对冰染与蜡染结合应用的工艺技法、应用原则进行梳理,再对两者结合运用获得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得到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研究表明: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能将冰染多色染优势与蜡染艺术相结合,使蜡染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展。

冰染;蜡染;新型艺术;染整工艺;传统艺术;工艺技法

蜡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其独有的价值符号及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冰染是一种操作简单同时能获得多种染色效果的新型艺术染整工艺。将蜡染与冰染相结合,突破传统蜡染在材料、工艺、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局限,能使蜡染作品更符合当代艺术作品的审美发展需求。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冰染与蜡染结合应用的最佳工艺方法,并归纳总结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方法及基本原则,使蜡染获得新的发展方向与活力。

1 冰染的概念及原理

1.1 冰染的概念

冰染是一种艺术染整工艺,是以冰块或雪为染料载体媒介,利用冰块或者雪融化时产生的液体混合着不同程度溶解的染料(粉末状或液体状)自然流淌、滴染、渗透至织物中,形成随机而相互不同程度融合混色效果的染色方法。冰染区别于其他艺术染整技法的一个特点是,冰染的织物可在染色前进行物理防染处理后再进行染色,也可不进行任何处理使织物保持自然平整状态下进行冰染,形成晕色变化丰富自然的染色效果[1]。

1.2 冰染工艺原理

冰染在对织物进行染色时所用的媒介是冰雪融化时所产生的液体,由于冰雪的融化是一个随时间而渐进、随机的过程,且溶解出的液体量有限,因此会使染料溶解不均匀并带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混色现象。正是这样色彩随机混合的液体与织物接触染色,从而使织物获得不可复制的、具有独一性的染色效果。

每次冰染工艺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颜色的染料同时进行,即可通过一次冰染获得多种色彩的晕染效果,较传统的蜡染多色套色染色法更简便快捷易操作。也可进行多次冰染,第二次及之后的冰染操作宜采用织物和冰雪非接触式放置,控制好冰雪及染料的份量,使染液以滴落或流淌的方式与织物接触,则可与第一次冰染的染色效果形成丰富的层次感。

1.3 冰染工艺步骤

1.3.1 冰染实验的工具及准备

图1为冰染实验工具展示(部分):a)盛冰网格,网格的大小细密程度等按实际需要选择;b)烧杯、搅拌棒、药匙、滴管等;c)活性染料;d)待染织物;e)绑扎织物的针线、绳、夹子等;f)适当体积大小的冰块或雪;g)其他辅助工具。

图1 冰染实验工具展示(部分)Fig.1 Ice dyeing experiment tools (parts)

1.3.2 放置冰块或雪块

织物与冰雪的放置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冰块或雪与织物直接接触式放置。将准备好的织物放置于网格上,然后冰块覆盖于织物之上,与织物直接接触,如图2所示。

图2 直接接触式放置Fig.2 Direct contact

第二种,冰块或雪与织物是上下层分开的非直接接触式放置。将准备好的织物放置于下层盛液托盘中,然后将冰块或雪置于上层网格之上,与织物是分离的,如图3所示。

图3 非直接接触式放置Fig.3 Indirect contact

1.3.3 冰染染料的淋撒

将液状染料(图4)或粉末状染料(图5)淋撒到冰块上。操作中,淋撒冰染染料的颜色、剂量、位置等则根据最终想要的冰染染色织物成品风格来进行调试操作。

图4 液状染料淋撒Fig.4 Pour liquid dye

图5 粉末状染料淋撒Fig.5 Pour powder dye

1.3.4 冰染染色控制

冰染染料随冰雪融化产生的液体而溶解,溶解时形成色彩融合不均的染液。冰块或雪的融化程度随时间变化,染液的浓度、融合混色程度也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因为在此步骤中需要进行冰染的操作人员时刻观察冰染的进度,在适当的时机停止此步骤的操作。

2 冰染的特点

2.1 冰染的工艺特点

冰染不同于传统浸染工艺每次操作只能染一个颜色的特点。当设计需求织物染色效果丰富多变时,冰染工艺操作的快捷简易便极具优势,通过变换调整具体的冰染操作手法可对织物进行多次叠加冰染。在叠加冰染色彩的同时,保持织物最终染色效果的色彩过渡,叠加层次清晰明朗。

2.2 不同织物的冰染风格特点

冰染的工艺特点决定了不同原料织物冰染染色效果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染色风格特点。对棉、麻、丝织物分别进行冰染染色实验,分析总结不同冰染织物的艺术特点。

2.2.1 麻织物的冰染风格特点

麻织物织物紧密度较低,织物纹理较粗犷,所以麻织物的冰染具有上色快的特点。图6为实验得到的麻织物冰染作品,不同颜色之间过渡渐变区域较明显,晕染混色效果突出并成为一种显著的艺术特点,整体趋向于一种粗犷奔放的染色风格。

图6 麻织物冰染作品Fig.6 Ice dyeing production of linen fabric

2.2.2 棉织物的冰染风格特点

棉织物织物紧密度适中。棉织物冰染均匀上色时间相对较长,但染色显色度较好。图7为棉织物冰染作品,染色效果鲜艳,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部分更明快,且棉织物本身多具有柔软细腻的特点,所以整体更具有细腻柔和的艺术特点。

图7 棉织物冰染作品Fig.7 Ice dyeing production of cotton fabric

2.2.3 丝织物的冰染风格特点

丝织物织物轻薄细腻多带有真丝特有的丝质光泽。丝织物冰染最显著的特征是显色性好,过渡部分柔和,其自带丝质光泽使色彩明度、饱和度更高。无论是单色部分还是多色晕染混色部分,丝织物冰染色彩都具有亮丽明艳的特点,如图8所示。

图8 丝织物冰染作品Fig.8 Ice dyeing production of silk fabric

3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

3.1 冰染对蜡染艺术的影响

3.1.1 冰染对蜡染的色彩影响

传统蜡染颜色以蓝、白为主,其他颜色为辅,创作重点多在于纹样的设计表达,相对缺乏在色彩方面的创意[2]。冰染的最大特点在于染色效果的丰富多变。将冰染的色彩优势与蜡染的冰纹特点相结合时,蜡染作品在纹样、色彩、风格方面都受到冰染丰富色彩的强烈影响,如图9所示。在蜡染中应用冰染染色工艺,创作重点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纹样线条设计,更可以在色彩方面进行创意发挥。

图9 蜡染中应用冰染染色工艺Fig.9 Application of ice dyeing in batik

3.1.2 冰染对蜡染的工艺影响

传统彩色蜡染有复染、套染、媒染,技法分为先点彩后染底,先染底后点彩,先染布后绘蜡染色[3]。工序都较为繁复,染色时间长,色彩效果不易控制[4]。将冰染应用于蜡染中,一次染色即能获得层次丰富的多色彩效果,而且多色染工艺操作简单高效。

3.1.3 冰染对蜡染艺术创作的影响

冰染工艺在蜡染中的应用推动了传统蜡染走向现代多彩的蜡染,赋予蜡染这种传统艺术新的生命,丰富蜡染的视觉效果及应用范围。自然天成的蜡染冰纹与冰染丰富变幻的色彩相结合散发出的艺术与文化魅力,在现代视觉审美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思想的融合[5]。

3.2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原则

冰染和蜡染工艺都属低温染色,对于染料性能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是冰染能在蜡染艺术中应用的工艺基础。同时冰染和蜡染都是手工艺术,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手工艺术风格和不可复制性,是传达制作者思想意识的形式载体,这是冰染能在蜡染艺术中应用的内在基础。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原则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需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则[6]。

3.2.1 变化与统一的应用原则

将冰染应用于蜡染艺术中,使其表达手法能够突破原有局限变得更自由灵活,也能带来更多的视觉效果变化。但变化的同时也应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表达方式、技法的变化,视觉效果的丰富多变最终仍需紧密围绕统一的内在风格及主题。蜡染的绘蜡图案和冰染色彩效果相结合,并辅以喷洒点墨的手法,表现变化多样,但绘染效果都高度统一,围绕着统一风格及主题,如图10所示。

图10 冰染在蜡染中的变化与统一Fig.10 Change and unification of ice dyeing in batik

3.2.2 对比与调和的应用原则

对比是使作品中相对独立特征更加明显、强烈,是在差异中趋于对立。和谐则使得这些有各自差异对比的部分相互协调,在差异中趋于一致[7]。图11为抽象风格的艺术作品,冰染明艳丰富的色彩效果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风格,而蜡染所带来的冰纹纹理贯穿整个作品,使得色彩与留白部分相互协调,整体视觉效果及风格特点趋于一致。

图11 冰染在蜡染中的对比与协调Fig.11 Comparison and coordination of ice dyeing in batik

3.2.3 对称与平衡的应用原则

由于冰染染色效果随机多变,色彩上很难获得绝对的对称。如图12所示的对称形式图案则来自于蜡染精准的绘蜡图案,而整体底色则是冰染不规律的色彩效果,两者的结合获得平衡之美感[8]。

图12 冰染在蜡染中的对称与平衡Fig.12 Symmetry and balance of ice dyeing in batik

3.2.4 整体与局部的应用原则

在冰染与蜡染的结合应用中,蜡染的绘蜡及冰纹是图案上的创作,冰染则是突破色彩的局限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根据创作意识图不同,可将冰染色彩表达作为整体,只将蜡染运用于局部。如图13所示,整体强调的是冰染色彩的撞击,蜡染的冰纹纹理只运用于局部的色块中。

图13 冰染在蜡染中的整体与局部Fig.13 Whole and part of ice dyeing in batik

冰染与蜡染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觉审美特点。传统蜡染的最大特点是精美的绘蜡图案和独特的蜡染冰纹效果,作品的表达以图案线条为主,色彩较为单一[9]。即使是彩色蜡染也因其操作繁琐效果难以控制,色彩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色彩表达力较弱。相对的,冰染的最大特点恰是变幻多彩的渐变晕染效果,简单的工艺操作即能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将冰染应用于蜡染艺术中还需遵循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等形式美法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创作出更具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3.3 冰染在蜡染艺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工艺特点看,冰染具有色彩融合、丰富多变的特点,蜡染冰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文化符号价值。而且两种工艺都属低温染色,所以可着重将两者各自的工艺优势特点融合应用,从而获得更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创作技法,突破设计思维束缚。将冰染与蜡染结合应用后新的改良工艺流程为:织物的洗练→熔蜡→绘蜡→冰染染色→褪蜡→固色。以蜡染的工艺流程作为基础,在染色步骤将冰染工艺应用于其中,不但大幅提升彩色蜡染的工艺操作效率,更获得了色彩效果层次递减、丰富多变的当代蜡染艺术作品[10],如图14所示。

图14 应用新工艺后的艺术作品Fig.14 Artistic works developed with new technology

4 结 论

在设计领域中实用功能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一直促使着人们突破创作思维模式和工艺材料手法的局限,不断要求有新的技艺与之相适应。传统彩色蜡染难度大、效率低且染色效果有局限,而冰染工艺恰能够克服此类问题。冰染多色染的操作简单,色彩变化丰富,有很高的表现自由度和灵活性。以形式美法则为应用原则,将冰染应用于蜡染艺术中,结合蜡染冰纹与冰染多色彩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原有工艺的局限性,使创作手法更多元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使蜡染艺术获得更具当代审美价值的新发展、新活力。

[1]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印花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 ZHENG Juxin. A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extile Printing[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2005.

[2]王华,张春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纹样的比较研究[J].纺织学报,2016,37(4):101-106. WANG Hua, ZHANG Chunyan. Comparative study of ethnic groups’ batik patterns i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6,37(4):101-106.

[3]刘冬云,王文慧.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J].丝绸,2015,52(8):51-55. LIU Dongyun, WANG Wenhui.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batik dyeing in modern Chinese clothing[J]. Journal of Silk,2015,52(8):51-55.

[4]唐颖,房宽峻,沈雷.蜡印冰纹特征分析及审美价值[J].纺织学报,2012,33(7):88-92. TANG Ying, FANG Kuanjun, SHEN Lei. Analysis of ice crack characteristic and aesthetic value on wax printed patterns[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7):88-92.

[5]刘子龙.彩色蜡染的新意蕴:兼论蜡染艺术及新工艺的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4):120-123,182. LIU Zilong. New containing of colorful batik: discussing about the art of batik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2009(4):120-123,182.

[6]梁惠娥,时蕾.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J].丝绸,2011,48(4):32-34. LIANG Hui’e, SHI Lei. Study on the beauty of batik, weaving and embroidery of dragon pattern in the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s[J]. Journal of Silk,2011,48(4):32-34.

[7]王天凤.苗族蜡染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WANG Tianfeng. Study on Miao Batik Art[D]. Kunm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

[8]曾筱英.浅析服装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J].大众文艺,2012(23):89. ZENG Xiaoying. Simply analyses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clothing design[J]. 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2012(23):89.

[9]李雯.蜡染冰纹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5):20-23. LI We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s of batiks veins in the modern design[J].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2011,13(5):20-23.

[10]李楠.贵州苗族传统彩色蜡染工艺初探[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5. LI Nan. Guizhou Miao Nationality Tradition Colorful Wax Painting Craft Aesthetics Protection[D]. Nanning: Guangxi Arts Institute,2015.

Application of ice dyeing in batik

LIU Dongyun, WU To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proced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ce dying were introduced via experiment, the craft an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combination of ice dying and batik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dvantages of ice dying techniqu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batik, and artistic works develop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ce dying and batik were appreciated. On this basis,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ice dying in batik art were figured out.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advantage of ice dying of multi-color dyeing can be combined with batik art via the application of ice dying in batik art, to make batik be integr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while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ice dyeing; batik; new art; dyeing and finishing process; traditional art; craft and technique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9.012

2016-07-03;

2017-06-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MZ049)

刘冬云(196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生产技术、服装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TS941.11;J523.1

B

1001-7003(2017)09-0067-06 引用页码: 091203

猜你喜欢

蜡染织物染色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蜡染的纹饰探讨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马丽蜡染作品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蜡染手绢寄深情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织物柔软剂的香气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