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31断块精细地质描述
2017-09-11吴玉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吴玉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河31断块精细地质描述
吴玉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据河31断块地质情况复杂的特点,以单井的各井点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对该区块东三段、沙一、沙二段地层进行分析;从标准井出发,以井点为基础,进行小层划分,完成整个单元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对工区内储层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配合构造特征进行油气藏特征分析。
构造;沉积相;油藏
1 概况
现河庄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西南部,面积约39.2Km2,河31断块位于现河庄油田的西南部,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现已探明含油面积8.4Km2。
东营凹陷为北陡南缓的箕状凹陷,是一个四周北凸起环绕的断陷复合盆地,其先后经过济阳运动、东营运动基本形成现在的构造格局。中央隆起带位于东营凹陷中部,呈北东东展布,是一个具有背斜构造背景的同生断裂构造带,北缘、南侧均为断层。
2 地层模型
2.1 地层层序
该区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上而下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其特点如下:
2.2 标志层描述
1、生物灰岩
位于沙一段1砂组(ES11)顶部,为薄层生物灰岩,微电极曲线呈现出齿状尖峰,紧邻其下为一薄层纯泥岩,构成组合标志。
2、白云岩
位于沙一段底部,为一组白云岩与灰色泥岩薄互层,厚度约15米。
3、薄层灰岩
位于沙一段3砂组(ES13)顶部,灰岩厚度约0.5米,全区分布稳定。
4、炭质页岩
在沙二段4、5、6砂组均有炭质页岩,可作为对比标志。
2.3 小层划分与对比
(一)小层划分
沙二段2砂组4小层在部分井和6砂组4小层在部分井均为2层砂岩的叠加小层,为了便于研究,将其进行细分,如ES22的4小层划分层41和42小层;ES26的4小层也划分层41和42小层,其余依此类推。
(二)小层对比
本区砂岩主要为分流河道砂、河口坝,横向变化大,砂层在相邻井间往往急剧减薄或消失,为求准确对比,除了考虑相对稳定的纯泥岩层对比之外,还利用该组砂层发育较全的井作为对比参考井,对某些砂层零星,层位不易确定的井,可与上述井进行对比,确定砂层层位。
最终将河31断块划分为17个砂层组、79个小层
在17个砂组、79个小层中,主力小层为Ed3(y2、y3.1);ES1(13、14、21.1、21.2、22.1、22.2、22.3、33.2、33.3、34);ES2(11、12、41、42、43、51、54、55、61.1、61.2、62、64.2、64.3、71、72、73、81、92、101h)。
3 沉积模型
从古地理位置来看,研究区在沙二段沉积期主体为三角洲沉积。沙一段沉积期,形成了从湖泊到三角洲沉积。同样,研究区在沙一段沉积期也经历了由湖盆到三角洲的沉积演化。由上述大的沉积背景可以看出,研究区从沙二段到沙一段,经历了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演化
3.1 单井相分析及沉积相类型
从单井相剖面分析综合图可以识别出区内沙一段、沙二段沉积时的沉积相类型有三角洲和湖泊两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为16种微相。
(一)三角洲相
据钻井取芯和测井资料可划分出三个亚相,各亚相又由不同的微相所组成。
1、三角洲平原亚相
本区的三角洲平原亚相见于各钻井不同小层中,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堤泛等微相。
(1)河道微相
研究区内该微相广泛见于沙二段1—5小层组中,以灰色含砾砂,沙砾岩沉积为主,发育有平行层理、板状层理。河道沉积在测井曲线上为齿化钟形或钟形,反映了水流能量减弱和物源供给减少条件下的沉积。
(2)天然堤
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常见水平层理和沙纹层理。天然堤沉积在测井曲线上是低幅的平直或微齿状曲线,也反映了其为低能环境下的产物。
(3)决口扇
主要为一套夹于泥岩中的粉砂岩、细砂岩沉积。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夹于低幅平直线上的指形或齿形曲线。
(4)泛滥平原
岩性主要为灰绿、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层理、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测井曲线上为低幅的平直曲线或略具有微齿化特征的齿化曲线。
2、三角洲前缘亚相
该亚相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主要见于各钻井沙二段6-10砂层组及沙一段d—2砂层组中不同小层中。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及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微相。
(1)水下分流河道
以砾砂岩、砂岩沉积为特性,具正粒序、平行层理和底冲刷沉积构造。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钟形或齿化钟形。也反映了水流能量不断减弱条件下的沉积。
(2)水下天然堤及决口扇
岩性为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沉积并夹菱铁矿层。测井曲线上所表现的特征仍为低幅平直曲线上夹指状或齿状曲线。
(3)分流间湾
为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沉积,个别井中有螺化层分布。测井曲线上为低幅平直或微齿化曲线。
(4)河口坝
为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等,广泛发育沙纹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向上变组的特点。测井曲线上为漏斗状或齿化漏斗状。
(5)远砂坝
由细粒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常见沙纹层理,平行层理及不清楚的逆粒序层理。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幅的指形或小的箱形。
(6)席状砂
研究区内席状砂主要为细—粉砂岩组成,发育沙纹层理、逆粒序层理,在相序上与河口坝、及前三角洲泥共生。测井曲线上为等幅的尖齿状。
3、前三角洲亚相
研究区内前三角洲亚相为一套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条带状泥质粉砂岩,水平层理或纹层发育。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平滑或弱齿化的泥岩基线。
(二)湖泊相
主要为一套浅湖亚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湖泥、浅湖砂坝和生物滩三个微相。
1、浅湖泥
为一套灰、深色泥岩沉积。垂向上常与浅湖砂坝或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交替出现。
2、浅湖砂坝
在研究区内主要为一套油浸粉砂岩沉积,在垂向层序上和平面展布上与浅湖泥共生。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大致低幅平直或微齿化曲线上出现单峰高值现象。
3、生物滩
由生物屑堆积形成的典型沉积,其特征为灰褐色油浸生物屑灰岩,其中的生物屑富集成层,主要有螺类化石。
4 储层模型
本区储层的平面分布具有典型的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相砂体特征,符合一般的平面展布规律,平面上多呈片状、条带状、和零星状,连通状况较为复杂。
4.1 储层展布特征
(一)东三段储层展布特征
东三段在工区内仅在底部发育一套含油层系(D3y),其小层单砂体多为河道沉积,砂体基本为北西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平面上多呈宽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则具明显的河道侵蚀现象。
(二)沙一段储层展布特征
沙一段各个砂组小层单砂体多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滨浅湖滩砂沉积,平面上多表现为片状形态。
(三)沙二上段储层展布特征
沙二上(1~5)各个砂层组主要为分支河道沉积,小层砂体厚度较薄,其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基本为北西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以条带状为主,砂体含油部位基本在反向屋脊的高部位,主要是在砂体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后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
(四)沙二下段储层展布特征
沙二下(6~10)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较大,局部分布范围也较大,其中主力油层沙二6的4小层基本上为全区发育,平面厚度变化不大,表现为典型的河口坝沉积的特点。至沙二8和沙二9以后,水体加深,工区内主要表现为水下沉积的特点,特别是沙二10砂层组,相隔很近的两口井砂体变化很快,砂体连通情况较差,具有较强的浊流沉积的特点。
5 油藏模型
5.1 油气聚集特征
河31主块主要受南北两条大断层的控制,纵向上形成多套层系含油的特点,含油层系有东营组,沙一段,沙二上,沙二下,沙三上。河31断块区是在反向正断层上升盘所形成的“屋脊式”油藏,油层主要分布于屋脊一线的高部位。其油气聚集特点是主力储层全区分布,沿构造高部位整体含油,非主力油层受沉积相的控制含油条带比较窄,平面上呈多层系叠合连片含油的特点。
5.2 油藏控制因素及油藏类型:
(一)油藏控制因素
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油藏类型众多,并且往往是多种油藏类型并存,其油藏控制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构造对油藏控制作用
油层富集程度主要受构造的控制,构造高部位为油层,低部位为水层,构造高部位油层富集,低部位油层厚度小。
2.沉积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沉积相对油的富集,也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滩坝、分支河道、扇缘水道砂层厚度大,渗透率高与构造匹配好就能形成油气富集区。
(二)油藏类型
就河31断块而言,有的是主要受构造控制的构造油气藏。这类油藏主要集中在S13、S26两套主力含油层系中及S11、S12、S27等三套次主力含油层系中,以及S28、S29等非主力层系。
有的是受岩性和断层共同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这类油藏主要集中在东营组河流相砂体及沙二上的分流河道相砂体中,其中D3y、S21、S24、S25为次主力层系,S22、S23为非主力层系。
有的油藏是单纯靠岩性尖灭作为圈闭的岩性油藏,这类油藏主要集中在S1d、S14、S15等非主力层系中。
综合上所述,河31断块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层状构造油藏,其次为带状构造-岩性油藏,豆状岩性油藏相对较少。
6 结论和建议
1、河31断块断裂构造特征复杂,整体上表现为节节北掉的北高南低的反向屋脊式构造格局,河31断块构造变化特征主要为河31大断层和南部边界断层之间的一个狭长的断块区,内部被多条小断层复杂化。
2、河31断块沙一段多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滨浅湖滩砂沉积,沙二上为分支河流相沉积,沙二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有利的沉积相带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区。
3、河31断块主力砂组、小层储层呈现出南北向空间展布特征。东三段平面上多呈宽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则具明显的河道侵蚀现象;沙一段储层多表现为片状形态,全区分布;沙二上各小层砂体厚度较薄,其平面连通性差,砂体基本为北西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以条带状为主;沙二下砂体砂体厚度较大,局部分布范围也较大,表现为典型的河口坝沉积的特点。
[1]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精细油藏描述.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采油厂,成都理工学院课题组,1997。
[2]东辛油田油藏地质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东辛采油厂,石油大学(华东)勘探系,1995。
[3]孙龙德.复杂断裂带隐蔽油藏描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4]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5]姚光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特征.石油学报,1995,Vol.16,No.1,24-31。
[6]裘亦楠.碎屑岩储层沉积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7]李思田.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8]冯增昭.沉积岩石学(上、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吴玉琦(1990-),女,汉族,四川省三台县,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固体矿产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