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断喙方式对育雏鸡生产性能和抗体滴度的影响

2017-09-09李福伟高金波刘玮韩海霞雷秋霞周艳曹顶国赵景鹏王长青仲菊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产性能

李福伟+高金波+刘玮+韩海霞+雷秋霞+周艳+曹顶国+赵景鹏+王长青+仲菊

摘要:本试验把同批1日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1日龄红外线断喙和14日龄人工断喙,研究两种断喙方式对育雏鸡生产性能和抗体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外线断喙1周末的平均日耗料量为11.27 g,小于人工断喙的11.50 g,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断喙方式对每周末体重增重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红外线断喙1周末的死淘率高于人工断喙,但差异不显著(P>0.05),3周人工断喙死淘率高于红外线断喙,差异不显著(P>0.05);在35日龄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V)和传染性法氏囊炎(IBDV)抗体滴度两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种断喙方式对鸡只第一周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对1周后生产性能影响不大。

关键词:断喙方式;育雏鸡;生产性能;抗体滴度

中图分类号:S83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8-00136-03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ame batch of one-day old laying he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one group was treated by infrared debeaking at one day old, while the other one was treated by artificial debeaking at 14 day old. Then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antibody titer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eek,the average feed consumption of infrared debeaking was 11.27 g and less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debeaking as 11.50 g,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two debeaking method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weight gain at every weekend (P>0.05). The death rate of infrared debeak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debeaking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eek, but their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death rate of artificial debeak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nfrared debeaking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week,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antibody titer of Newcastle disease (ND), infectious bronchitis (IBV) and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V) at the age of 35 days. In conclusion, the two debeaking methods had some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week, but fewer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fter one week.

Keywords Debeaking method; Brooding chicks;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tibody titer

斷喙是集约化蛋鸡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1]。大量研究表明:合理断喙不但能够减少蛋鸡啄癖、啄羽等恶癖发生,还可以节约饲料,提高饲料报酬,使鸡群的生产发育一致,降低蛋鸡产蛋期的死淘率[2,3],获得较高效益。如果在生产中断喙不当,容易导致鸡群死淘率高,鸡群发育不良,均匀度和产蛋率较低[4,5]。近几年来,红外线断喙作为一种新型的断喙技术,整个过程为机械化操作,固定、断喙均由机器完成,均一性好,对鸡的损失更小,但是由于其花费相对较高,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养殖者采用人工断喙。本研究分析比较红外线断喙和人工断喙对鸡只生产性能以及抗体水平的影响,为养殖者合理选择断喙方式提供理论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采用同批次1日龄海兰褐蛋鸡作为试验对象。试验组:雏鸡10 020只,1日龄红外断喙;对照组:雏鸡10 020只,15日龄人工断喙。饲养在同一栋鸡舍内,鸡舍长40 m,宽19 m,有窗,半开放,人工喂料,人工清粪,三阶梯笼养。饲养条件一致,两组饲喂相同的日粮,日粮营养水平严格按照蛋鸡营养标准进行,自由采食和饮水,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程序。光照均为60瓦的节能灯。

1.2 试验记录

每天统计两组的耗料量、死淘数;每周末随机抽取10%鸡只称量体重;分别在35日龄和45日龄采集两组鸡只的血液,每组采集12只,用于测定两组的抗体水平。endprint

1.3 数据分析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断喙方式对每周平均日耗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红外线断喙第1周末平均日耗量为11.27 g,人工断喙的11.56 g,人工断喙比红外线断喙多消耗0.29 g,但显著性分析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2~6周末两组平均日耗量均差别不大,差异均不显著(P>0.05)。

2.2 不同断喙方式对体重增重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断喙方式对周体重增重影响不大。红外线断喙1周末体重为65.56 g,人工断喙为65.35 g,红外线断喙1周末体重略高于人工断喙,显著性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第2~6周末体重增重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断喙的周末体重均略高于红外线断喙,显著性分析均差异不显著(P>0.05)。

2.3 不同断喙方式对死淘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断喙方式对死淘率有一定影响,特别是1周末,红外线断喙死淘率为1.47%,高于人工断喙组的0.78%,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2周两组死淘率一致。在第3周末死淘率人工断喙高于红外线断喙,是由于14天人工断喙应激导致,但差异不显著(P>0.05)。4~6周后两组死淘率差异不大,显著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2.4 不同断喙方式对不同日龄抗体滴度的影响

不同断喙方式对35日龄和45日龄抗体滴度的影响如表4所示。从35日龄结果看来,人工断喙新疫城(ND)抗体滴度高于红外线断喙组,并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抗体水平均不是很高。而传染性法氏囊炎(IBDV)抗体滴度两组差别不大,传染性支气管炎(IBV)由于都没有达到一定指标,虽然显著性分析差异显著(P<0.05),但该数据并不能说明人工断喙好于红外线断喙。45日龄ND抗体滴度人工断喙高于红外线断喙,并且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均达到较高的抗体滴度值。两组的H9、IBV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

2.5 不同方式断喙对均匀度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第1周末红外线断喙均匀度为98.03,人工断喙为95.92,红外线断喙高于人工断喙。2周末红外线断喙97.9,高于人工断喙79.16。3周末二者均匀度分别为85.42和91.67,4周末二者均匀度分别为72.92和75.00,5周末二者均匀度一致,6周末均较高,分别为98.60和98.20。这说明,除了2周末人工断喙的均匀度低于红外断喙外,其余各周的均匀度差别不大。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红外线断喙使1日齡育雏鸡采食量略有减少。在实际蛋鸡育雏生产中,应尽量减少1日龄断喙的应激,早饮水,喂料时按照“少喂勤添”的饲喂原则进行;及时挑出弱雏鸡只,降低死淘率。许保花等[6]对1日龄红外线断喙研究结果表明:断喙主要对雏鸡1~2周日耗料和体重、1~3周死淘率影响较大,对雏鸡后期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王翔等[7]研究表明,红外线断喙对鸡的采食量及体重的增长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常斌等[8]研究发现,育雏期断喙后,断喙鸡群体重比未断喙鸡群略高,断喙鸡群第4周末体重显著高于未断喙组鸡群,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

本研究结果为红外线断喙1周末耗料量、死淘率均高于人工断喙,1周后差别不大。两种断喙方式对体重、抗体水平、均匀度等影响不大。红外线断喙每只鸡增加0.1元的费用,2万只鸡增加2 000元的费用,而人工断喙2万只鸡需要2个人断喙3天,人工费用为2 200元,只均增加0.11元费用。在断喙所需费用方面二者基本一致。但是人工断喙相对较为麻烦,不好操作,也会对鸡只造成一定应激。而1日龄红外线断喙可在孵化场直接完成,减少育雏场的工作量。而且二组对鸡生产性能和抗体水平影响较小,所以建议育雏鸡在1日龄进行红外断喙。

参考文献:

[1]李俊莹,詹凯,刘伟,等. 断喙喙形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3):568-573.

[2]姚俊峰,王敏,王晓亮,等.不同断喙方式对青年后备鸡蛋鸡生产发育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5,37(10):30-33.

[3]谢敏康. 禽的断喙[J].中国禽业导刊,2001,18(17):18.

[4]吴韬,岳献瑜,孙荣非,等. 鸡的科学断喙[J].四川畜牧兽医,2006,33(12):36.

[5]宋明则,张亚萍,常瑞琴,等.断喙不当导致鸡群体质量和均匀度不达标[J]. 禽业导刊,2007,24(14):34.

[6]许保花,邵磊. 如何降低1日龄断喙蛋雏鸡的饲养管理应激[J]. 家禽科学,2016(4):26-28.

[7]王翔,尹才,边海霞,等.红外断喙在海兰褐父母代种鸡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家禽,2016,38(4):61-62.

[8]常斌,黄小河,赖伟青.采用自动断喙机早期断喙效果观察[J].中国家禽,2011,33(3):53-55.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性能
日粮中添加乳生肽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益生菌对舍饲藏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LED灯光照和耗电特点及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黄腐酸对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液态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产酶益生素与肽菌素联合应用对快大型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基于体尺、体质量的高原型藏羊核心选育群评价
番鸭A—FABP基因内含子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艾叶粉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及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