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2017-09-09王雅玲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2期
关键词:收入差距新常态

王雅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新经济常态”的提出,受到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其中,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收入差距,这也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有效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才能更好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常态下的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常态;收入差距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国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开展工作,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在不断地把生产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而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该体系的显著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扩大,面临现今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改革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社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新常态”,指出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构建一个“五位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总格局。“新”、“常”态就是要不同以往并且相对稳定。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要素以及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必须要创新经济模式,适应经济新常态。本文主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数据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差异,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3是最佳状态,0.3~0.4之间为正常,大于0.4需要警戒,而超过0.6为危险状态,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8年达到最高值,由于2009年以后,中国提出构建以民生为导向的和谐社会,基尼系数虽然逐年下降,但是仍处于警戒状态。因此,近些年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我国收入水平的差距逐年拉大。具体来看,这种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区域间三个方面尤其突出。

(一)城乡差距

1.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根据表2可得出,2005~2012年间,从横向来看,城乡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每年递增,但是纵向上比较二者收入差距悬殊,城镇的收入超过农村的3倍。另外,随着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加大对农民进行补贴,城乡之间的实际的差距会更大。

2. 从恩格尔系数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恩格尔系数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平,反映了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生活水平越高。从表3来看,雖然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10%左右,这说明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二)行业差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我国职工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因为不同行业自身特点,行业收入的提高程度也不尽相同。多年来,农、林、牧渔业都处于最低收入行业,而近几年最高收入行业从具有行政垄断特征的电力、燃气等行业向创新型的IT、金融服务业转变。统计局数据表明,金融服务业的收入最高且增长最快。1993年年人均工资约5000元,到2010年超过了80000元,增长近16倍;而农、林、牧渔业工资增长最慢,1993~2010年间,年人均工资从3000元增长至16000元,只增长了5倍。最低行业在岗员工可能要工作8年左右才能赶上金融业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由此可见,我国行业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区域差距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收入选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受区域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向影响,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迈进以及中部崛起的推进,区域的差距会不断地缩小。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素质教育程度

1. 马克思主义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具有二重性,强调了劳动在创造财富方面的巨大作用,揭示出劳动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动力源泉。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把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与终点而提出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包括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其中,抽象劳动具体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指的是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马克思提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这里所指的“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指的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时,会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这是理解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

2. 素质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脑力劳动的发挥,脑力劳动主要靠的是脑子或者说是思维方式、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因此,素质教育程度高低直接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产生。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别也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图1显示了不同行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是包含大量抽象劳动且能形成高增值的金融业及IT类行业,收入最低的是包含大量具体劳动的农、林、牧渔业,而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二者之间巨大的差距。我们发现金融业及IT类行业的职员必须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且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能胜任,更多的是运用脑力劳动;而最低收入的行业目前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更多是没太多技术含量体力劳动,不能形成较大的价值增值。endprint

(二)宏观政策调控

宏观政策特点之一就是对经济问题调控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收入差距问题方面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的同时也会使用“看得见的手”,而政府调节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如果政策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则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不是。虽然过去几十年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一定偏差,从近几年查办的官员贪腐数额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有时会给一个地区带来更快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时候的几个试点城市,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试点城市先发展起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很难把握住公平,所以加速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要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情况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缩小收入差距。

(三)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收入差距的问题也可以从收入分配这个角度进行思考,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因此,收入差距的问题首先取决于生产,其次是分配。实际上,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发展来的,一方面,他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使按劳分配成为必然选择,按劳分配的对象不是社会总产品,而是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他提出分配的原则为按劳分配,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各尽其能。但是这个理论忽略了劳动的二重性,使得多劳并不一定多得,效率和公平同时满足的情况是不容易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据具体国情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现出一定的效率,但缺乏公平。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引入了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基础,可是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初次分配劳动所有者处于不公平地位,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同时收入分配制度中忽视了共同富裕观念,虽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不过现实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因此,分配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三、新常态下缓解收入水平差距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提出,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挑战。他提到的主要的挑战一是去投资依赖,即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要避免投资依赖,逐漸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引擎;二是推动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逐步转为市场调节;三是实现社会公平。结合上文对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文章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化

上文在分析收入差距时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说明了素质教育程度对收入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其中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公平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基础设施、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水平方面的公平,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支持农村、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化以及区域教育公平化。实现教育的公平是减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同时,教育是加强个人知识积累、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的公平化有利于促进“五位一体”的新常态的实现。

(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要坚持市场化改革,虽然市场竞争会出现贫富差距,但是市场会自发调节。中国的收入差距更大程度是由政府的调节导致的。因此,首先,政府要慎用宏观调控,更多关注我国法制建设,提高执政的透明度,健全法制实施体系以及监督体系,防止权力腐败,实现依法治国现代化。其次,政府要抑制行业垄断,释放市场活力和创新力。行业垄断获得的超额收益使得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大,这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消极影响。打破行业垄断,要积极引进非国有化的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降低准入门槛,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形成“大众创新,大众创业”新局面。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新常态下要实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将会为消费能力贡献力量,尤其是有高消费倾向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极大拉动作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样才能更好实现社会公平,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其次,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面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可以在初次分配方面限制最高工资水平以及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再次分配时可以加大对垄断行业及其员工的征税力度;最后,要树立尊重劳动的基本理念,因为真正通过诚实的劳动进入高收入行业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一些高收入行业比如金融业大多依靠资本获利或者资本投资获利,所以对没有大量资本积累的个人或行业是很难获得高收入的。如果通过诚实劳动都很难致富,那么社会公平就不存在了。所以现代社会下更应该树立尊重劳动的理念,这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爱珍.浅析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途径[J].消费导刊,2015(01).

[2]仇婷,吕俊海.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下的收入差距问题初探[J].社会观察,2015(01).

[3]王桂枝.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4]戴桂英,张瑾,刘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J].全球化,2014(10).

[5]焦自高.我国基尼系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41).

[6]张云生.对新常态下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01).

[7]丰子义.重思资本积累的趋势与贫富差距的缩小——由《21世纪资本论》引发的思考[J].新视野,2015(02).

[8]李军,宋善炎.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15(03).

[9]徐长玉,陈兵建.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6).

[10]王伟,王文.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J].商界论坛,2014(11).

[11]闫联飞.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视阈下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思考[J].决策咨询,2013(01).

[12]石宇光,关氡也.脑力劳动的二重性研究[J].时代报告,2011(09).

[13]周肇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趋势——以马克思的私营企业管理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视角[J].管理学刊,2012(06).

[14]韩永婷.浅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J].剑南文学,2014(01).

[15]关柏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当代现实[J].中州学刊,2008(04).

[16]李子联.分配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8).

[17]吴旭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研究——基于计划生育视角[J].理论经济学,2015(01).

[18]杨军,朱宗友,苏丽亚.新常态视域下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入差距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