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2017-09-09马思琪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新疆

马思琪

摘要: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都对新疆公共文化事业高度重视,给予公共文化事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全面、大力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当代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新疆传统文化事业面临着向当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现状,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统文化事业模式的升级,更是一种系统结构的创新。

关键词:新疆 公共文化 体系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文化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略,紧紧围绕总目标,紧贴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随着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新疆的传统文化事业顺应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正向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过渡。

一、文化事业体系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对文化事业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用开放和发展的思路规划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文化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建先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更公平公正的分享公共文化的成果,最终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认识的深化,就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关系紧密。它强调公共权利领域中市场作用的发挥、倡导以提升管理能力为主题的政府改革、强调公共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这些都对我国转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疆文化事业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职能经历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

二、当代新疆从文化事业体制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

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过渡期,各族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多样化。新疆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融汇之地,历经多年的传承与融合,现阶段留存下来的都是独具特色、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疆传统文化中的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现代文化产业化所要求的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的观念模式之间存在冲突。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传统与现代摩擦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并存,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多样。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不但需要关注这种文化的差异性,还需要找到这些多元化文化都认同的核心价值。在新疆,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和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成为当代文化体系假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供给过程所面临的难题。

(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足与不均衡问题并存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对新疆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仍然匮乏,人均占有量较低。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国际图联标准是每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根据2015年9月24日发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中提到:截至2014年,建成117个文化馆、107个公共图书馆、82个博物馆(纪念馆)和1147个文化站,照此标准中国的人均值也尚未达到标准,新疆的均值更是落后于全国均值水平。另外,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存在结构上的不均衡不合理,北疆、南疆、东疆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受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均衡问题突出,没有很好的保障群众文化成果共享的权利。

(三)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体制僵化,缺乏活力

我国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单位制度,这种制度对文化事业的形成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引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后,文化事业旧体制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公共文化单位体制变化流动小,更新慢,新鲜血液很难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管理中弊端显现,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新疆文化事业基础薄弱,文化事业体制僵化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需求不完全对接符合人民群众欣赏习惯、能够很好的体现当代新疆发展的高质量作品数量少。

同时,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渠道不畅、无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地域辽阔导致文化资源分散,难以有效整合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利用率十分有限,浪费现象严重。

(四)供给渠道单一、“政府失灵”难题浮现

由于新疆仍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有更严峻的任务,受传统文化事业体制的观念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由只政府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在执行文化政策中也会出现“经济人”的特征,不是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率出发,而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立足与自己所在机构的政绩,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府失灵”由此产生。由于长时间以来,政府在供给文化产品中占绝对地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单一,缺乏竞争,民间文化组织得不到成长的空间,发展不完善,非政府文化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竞争力不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参与意识觉醒度低,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丧失活力,失去有效性,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的主体与对象的良性互动。

三、新疆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转型是必然之路。当代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把握住时代的机遇與挑战,在传统文化事业打下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升级。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应对开放的大环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渐走上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融合发展的观点是从文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来解决问题,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为群众更好的提供文化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融合发展是互惠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强劲支撑和推动力,文化事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化事业由于其公益性性质,文化事业机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来保障其运转。从管理权限掌握在政府手中,虽然便于管理,但也缺乏活力。确定哪些项目政府来做,哪些项目市场来做,合理分区块进行,使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市场也会发挥作用,体现文化需求中的民意。融合发展的理念,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活力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形成既满足群众的普遍需求,又能够实现国家认同核心价值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逐步走向社会、面向市场

文化事业想要释放活力、进行结构的升级首先需要引进多元参与主体,让更多的非政府主体也有机会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竞争中,政府掌握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决策权,具体项目实施权利可以放开。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有利于解决原有体制中政府缺位、错位的弊端。通过多渠道的供给方、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多方参与的良性竞争环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从这个角度而言,就需要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有力的多元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

(三)组织体系由“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历了从原则的确立,到制度化形式探索的艰难实践过程主要就是探索市场化的过程。“精英管理”的方式在文化领域并不能达到高效率,科技的进步使大家发现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可以成为个人排他性的生产和消费对象,社会文化组织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文化高速发展。政府应尽快转变角色,立足“服务”而不是“管理”,明确了大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属性后,从长远而言,文化事业将会被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更人性化、服务更全面、结构更合理公共文化服务所替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9月24日发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

[2]黄意武.我国文化事业内涵、特征及发展方向探究.2014.

[3]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新疆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