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研究

2017-09-09刘岩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

刘岩

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期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英语实际能力与学习需要,灵活调整后续课程内容,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练和提高,使他们能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后续课程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以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建设的目标。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了辽宁省10所高校和116个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学校要提高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度、体制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也需要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外语教育的发展实际,提出适合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期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体系,可以使高校开设出高质量的基于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许多外语类的后续课程,但总体上来说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绝大多数的后续课程仅持续两个学期,而这两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也不是系统化的,学期之间的课程没有太多的联系。有些高校忽略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开设出的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老师的岗位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

相较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育,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多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随意性较强;后续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学校缺少对课程设置及授课质量的监控,考核标准不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讲到哪算哪儿,学生也不知道应达到的目标,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多半依据学长经验、课程名称或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来进行选择。

师资队伍是影响后续课程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因素,后续课程的开设对师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担任后续课程的教师除了具备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外,还需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把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旨在建立合理可行的、适合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体系,既起到对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整合的目的,又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后续课程建设,既要使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结合学生专业和需求,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后续学习和未来发展需要。

深化后续课程改革是顺应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完成从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的过渡,保证英语学习大学四年不断线,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保证。建立通识教育+“需要”教育的模式,让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入一个良性而又有可操作性的轨道上来。这也符合打造大学英语课程群的基本模式,即围绕大学英语这一核心通识课程,构建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后续课程群。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个性化,应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确保学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基础学习的条件下,让英语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构建

1.以专业为依托,以需求分析为手段,促进后续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应用型大学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外,更多的是要提高使用语言的技能。应用技术型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英语+专业”的教学新模式,设法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引入到各专业教学中,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实现在专业学习中提高外语语言技能,在语言技能培养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深造、投身社会实践工作的扎实基础。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重要内容,目前ESP课程设计模式有以语言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根据网络的特点,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学习的ESP课程模块并设计不同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以及兴趣需求,设计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如计算机英语、能源电力英语、机械英语、自动控制英语、科技英语阅读等系列课程,以满足各层次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需求。

2.改革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评估体系,给予学生更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估。通过更详尽的评估方法,既可以获取全面的教学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后续课的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使用,避免仅在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重视度。

3.移动平台和网络教学在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丰富了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将网络新媒体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使两种经典的教学方式优势互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进行学习。因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课程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有助于课程内容充实、完善,教师能随时做出调整来满足各方面需求。目前开设的网络公选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既可以跨校修课,又方便学习。

参考文献:

[1]马秀华.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朱建新.应用型工科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期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6DB314)的部分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