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隧道火灾模式化处置研讨
2017-09-09廖准
廖准
摘 要:以重庆市璧山区规划在建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灭火救援技战术措施,针对基层中队官兵处置此类事故能力不足的情况,将中队初战处置流程进行模式化、程序化设计,避免作战过程中官兵遗漏要点、错误行动,达到提高作战效能的目的。
关键词:轨交隧道 火灾 处置 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068-02
为进一步加强部队处置轨道交通事故的能力,笔者以重庆市璧山区轨道交通工程为基础,就轨道交通隧道火灾的灭火应急救援模式化处置方法进行研讨。规划在建的重庆市璧山区轨道交通站(璧山站)为轨道一号线终点站,轨道制式采用地铁系统,规划站台为地上车站,在建的尖璧隧道(尖顶坡站至璧山站)超过3km,区间隧道类型为双向马蹄形,车组采用6节编组,定员1468人,超员1880人。因轨道设施、线缆、车厢及内部装饰均采用B1级以上的难燃和不燃材料,分析火灾危险性主要来自电气线路故障、遗留火源和纵火(恐袭)事件。
1 模式化设计的概念
通过科学分析灾害事故发生和发展规律,分析被救援对象的状态,结合中队级初战力量的人员装备和技战术水平,规范灭火救援战斗各基本环节的行动内容和行动要求,形成清晰的渐进式指导,供基层中队作战指挥员进行现场评估和行动参考,保证辖区中队在各种情况下,尤其在初期处置中,均能遵循科学、规范的处置程序。
2 模式化设计的内容
笔者以列车在尖璧隧道中部(最不利位置)发生火灾事故为想定背景进行模式化设计,重点针对战前综合评估、作战行动、救援展开、灭火展开四个方面。部分决策点以“是”“否”二元条件进行有限条目判定,明确每一步行动的可行性或完成情况后再实施下一步行动。
由于隧道火灾事故具有被困人员多、救援方法少、救援难度大、烟热控制困难等灾害特点,因此,笔者在设计灭火应急救援模式化处置过程中,结合公路隧道灭火应急救援处置中常见问题,重点对隧道火灾事故中可能存在的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将相应的解决方法融入其中。
(1)灭火应急救援人员进攻路线长(1.5km以上),无法迅速到达事故点的问题。
(2)灭火应急救援人员行进体能消耗大、装备运输及后勤保障困难等问题。
(3)被疏散人员多、疏散距离长、被疏散人员成分复杂(老、弱、病、残、孕、伤)等问题。
(4)被困人员容易情绪失控不听指挥,现场混乱等问题。
(5)隧道内高温烟气迅速蔓延,难以有效控制等问题。
(6)灭火作战中可能出现的供水不足、通信不畅等问题。
3 模式化设计
3.1 力量调度
力量调度的原则:最大程度调集本单位力量;第一时间向消防总队报告,调集抢险救援、水罐、排烟、照明、充气、通信指挥等专勤车辆和装备增援;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及应急办公室报告,调集水、电、医疗等应急联动单位。
3.2 战前综合评估
初期侦查:采取向总队作战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向站台负责人了解情况、向轨道交通运调中心了解情况等多种方式,掌握现场情况,明确事故列车是否能继续运行至最近站台。
初期侦查→列车能继续运行至最近站台→在最近站台组织力量,做好战斗准备→战前综合评估部分结束。
初期侦查→列车不能继续运行→进一步掌握现场被困人员、火势、人员伤亡等情况及列车停靠位置等信息→确定中队最先到达的站台是否为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是,参考(1);否,参考(2))。
(1)中队最先到达的站台是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明确事故区间供电是否切断;明确消防设施是否正常启动;明确排烟方向是否正确;明确联动设施是否启动;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危险→确定作战方案,可进入隧道作战→战前综合评估部分结束。
(2)中队最先到达的站台不是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确定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是否属于本中队辖区→(是,参考①;否,参考②)。
①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属于本中队辖区→组织部队前往最近站台→参考(1)项。
②距离事故点最近的站台不属于本中队辖区→请示上级:是否转移部队、是否原地展开战斗、是否增援邻近单位→按上级命令行动,战前综合评估部分结束。
3.3 作战行动
3.3.1 行动准备
(1)攻坚队员准备:指挥员(2人)、通讯员(1人)、灭火攻坚组(3人/组,至少2组)、抢险攻坚组(3人/组,至少1组)、疏散引导组(4人/组,至少1组)、轨道工作人员若干、应急后备队(至少2组)。
(2)灭火攻坚准备:多功能水枪(4备1,至少5把)、65mm消防水带(至少16盘)、转换接头(4备1,至少5个)、备用气瓶(1备2/人)、备用照明灯具、手抬机动泵及耦合接口(选装)、其他作战必备装备。
(3)破拆救助準备:铁挺(若干)、大斧(若干)、金属切割机、破拆工具组、担架(建议研发能在轨道上推行的专用担架)、医疗急救包、其他作战必备装备。
(4)侦查引导准备:热像仪、荧光棒(70根以上)、蓄电池发光绳(或反光条)、灯光指示牌、喊话器、其他装备。
(5)通信联络准备:轨道专用800兆对讲机、消防专用350兆对讲机、泄漏通信线及中继台(选装)、差转台(选装)、其他作战必备装备。
3.3.2 行动开始
确定事故隧洞→另一方向隧洞能否派遣动车进入→(是,参考(1);否,参考(2))。
(1)另一方向隧洞能派遣动车进入→攻坚人员、装备检查登车→行进至与事故点最近的联络通道→(沿途设置发光绳、荧光棒等引导装备;沿途设置通信中继设备,注)→攻坚人员、装备穿越联络通道行进至事故现场→展开战斗,作战行动部分结束。endprint
(2)另一方向隧洞不能派遣动车进入→调用人力(电动)轨道车、轨道消防车、自研发特种车等其他运输设备→参考(1)项,展开战斗,作战行动部分结束。
3.3.3 救援展开
破拆营救、疏散引导→集结人群至安全端(排烟的反方向)→安全端设置急救员、集结员、引导员→号召群众积极互助,召集其中的军警、医护人员参与救助→组织群众向安全方向(排烟反方向)疏散→群众步行疏散至最近联络通道→组织群众从另一方向隧洞登車疏散出洞,或沿发光引导设备步行疏散出洞。
3.3.4 灭火展开(辖区中队初战)
基本原则:取用最靠近起火点的室内消火栓灭火;在安全端布置水幕阵地;准确判断火情,及时呼叫增援,防止火势蔓延。
(1)水压充足、火势较小:建议采用2-2模式,设置2个灭火阵地、2个水雾阵地。
(2)水压充足、火势较大:建议采用3-1模式,设置3个灭火阵地、1个水雾阵地,及时呼叫增援。
(3)水压不足、火势较小:建议采用2-1模式,设置2个灭火阵地、1个水雾阵地,手抬机动泵视情耦合加压供水,视情呼叫增援。
(4)水压不足、火势较大:建议采用3-1模式,设置3个灭火阵地、1个水雾阵地,手抬机动泵进行耦合加压供水,及时呼叫增援。
笔者在文首提出的六大问题的处置对策思考与设计中,针对疏散人员多、距离长、成分复杂、情绪容易失控等问题,提出了组织群众自救、召集群众中军警及医护人员协助等措施;针对进攻路线长、队员体能消耗大、装备运输及后勤保障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研发轨道运输车、专用折叠担架等措施;针对灭火作战中可能出现的供水不足,提出了以手抬机动泵耦合加压供水的措施,通过执勤中队手抬机动泵耦合加压供水实际操作验证,能将消火栓出水口压力从0.3MPa提升至约0.8MPa,足以有效应对室内消防管网压力不足的问题;考虑隧道内烟气流动控制困难的问题,提出轨道公司增设隧道空气幕的建议,以有效局限高温烟气蔓延范围;考虑人工铺设消防水带进行远程供水的困难程度,建议轨道公司增设干式临时供水管网、研发水带铺设特种车等装备。
参考文献
[1] 李大祖.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行动程序化模式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95-96.
[2] 梅秀娟,张泽江,韦涛.空气幕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影响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44-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