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定位与智慧生活》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7-09-09许睿曾庆化刘建业熊智赵伟赖际舟
许睿+曾庆化+刘建业+熊智+赵伟+赖际舟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新兴的授课模式,旨在培养大学新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学术写作、自主学习等能力,以加快其对大学教育的适应过程。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例,结合教师团队实践和学生交流反馈,在总结研讨课所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验,探讨优化提高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教学改革 大学教育 导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169-03
Abstract: The new teaching pattern of the seminars for freshmen aims at strengthening the freshmen learning adaptability, such as the abilities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cademic writing, autonomic learning and so on. Based on experience in the seminars in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of students and practices of teachers, we summarize the preliminary achievements and the imperfections. Improving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tracking pattern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racking methods are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Seminars for freshmen; Education reform; College education; Navigation
研討课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波士顿大学,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1]。与传统课堂型教学不同,研讨课是一种灵活的开放型教学模式[2]。通常,参与研讨课的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研习”与“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术写作能力以及批判精神[3]。一般意义的研讨课,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新生研讨课与专业研讨课[4-5]。专业研讨课的授课对象,一般为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讨论课题多为面向具体专业的技术问题,通过课堂讨论、结合授课、课后作业、以及考试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而新生研讨课,因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因此,新生研讨课的与一般的专题研讨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与评价方式上均有别有专题研讨课。
国外许多知名大学均对入校新生开设研讨课,并鼓励或要求学生参加至少一门研讨课程[3]。近几年,我国许多知名高校,也纷纷开设研讨课[4-7],而我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2015年起,开始对新生研讨课加大培育力度,根据2016年“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专项通知,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了《“导航定位与智慧生活”新生研讨课》,并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团队,包含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以及硕博士生。本文笔者结合新生研讨课的建设过程,与学生的反馈,对所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2 新生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首次开设的《“导航定位与智慧生活”新生研讨课》,是一种尝试性的教学改革,从已有文献的调研与其他知名高校的经验交流中,经开课教师团队的认知讨论,确定和设计了该研讨课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教学目标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课堂型教学目标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须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某一专业课题(如,导航定位技术)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了解大学教育与初高中基础教育的差别,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未来四年的大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根据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在设计研讨课教学目标时,需要做到“一轻两重”。
“一轻”指轻知识,特别是轻知识的记忆。一方面由于大一新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学习,不能有效理解导航定位相关原理,而导航定位原理较抽象与复杂,并不适合让刚刚进行专业学习的新生进行深入学习,因此在相关知识方面,必须浅尝辄止,而不能让学生在面对自己无法深入理解的导航原理时,陷入机械式记忆的泥沼。另一方面,只有“轻”知识本身,才有可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在多项能力的提升中,才能达到新生研讨课的目标。
“两重”指重兴趣的培养与重能力的提升。兴趣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对现代高新科技导航技术的兴趣,使之能够自愿地深入了解与学习导航相关技术,并能够在未来投身于导航技术的相关领域。不同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考虑到新生特点,在实践中,提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又将各项能力进一步细化,以便学生理解各项能力的具体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2 教学内容
根据新生研讨课教学目标,新生研讨课的具体授课内容应能承载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的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理解并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综合考虑导航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导航技术在日常中的应用,以及近几年导航技术的相关热点新闻,研讨课授课内容包括:endprint
(1)导航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与前沿导航科技。
(2)结合生活中最常见的智能手机,揭示智能手机中的导航系统原理与相关技术。
(3)结合近两年的热点新闻,介绍北斗导航系统与多旋翼飞行器导航技术。
2.3 教学模式
为保证研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研讨课的规模在二十人以内。在首次开课的“导航定位与智慧生活”新生研讨课中,尝试性地采用了两种教学模式,一种为“讲座+讨论”模式,一种为纯讨论模式。“讲座+讨论”模式,首先进行专题讲座,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讲座内容提问,以及讨论相关问题。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快速了解相关知识,但不足之处在于,容易退回讲授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纯讨论模式更为适合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专题内容(北斗导航系统)被设计为一系列问题,主要涵盖三个层面:导航技术的数学、物理原理问题,工程实现问题,和扩展性问题,如图1所示。
每个层面的问题涉及两大类,每类问题仍包含3~5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在具體的课堂教学时,将学生按3~4人进行分组,每组回答其中一类问题,并“逼迫”学生必须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图书、数据库等查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教师仅对如何查找、甄选和汇总资料给出建议,不对问题进行任何解答。资料检索后,要求学生形成课题讨论方案,教师针对学生给予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组织其他小组参与互动。课堂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需要撰写课题小结报告,报告不仅涉及自己小组的问题,还需同时展示对其他小组问题的探讨和评价,以避免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组的问题的情况。
2.4 评价体系
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分为“课堂评价”和“考核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阐述的个人想法、思路等进行评价。“课堂评价”应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避免简单的对错评判,是新生研讨课中最为困难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针对不同的考核形式,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如采取报告答辩形式,就需考虑学生报告和答辩的合理性、完整性、逻辑性等,并综合考虑平时课堂表现。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对导航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考核评分时报告的正确性占比较低,更多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各项能力的进步。
3 新生研讨课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新生研讨课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就教学目标和教学期望与学生达成共识,在课堂上努力转变角色将课堂交个学生。
3.1 精心设计问题
我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校选修课,并不对学生的专业进行限制,导致虽然大多数学生为本专业学生,但还是会有个别学生专业方向与导航方向相差过大,因此,在设计研讨课研讨问题的难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生个体差异,特别是专业背景(文科、工科)的差异。由浅入深,递进式地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也对于学生参与讨论有较大帮助。此外,研讨课的问题设置不仅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契合,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导航技术相关问题往往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另外,所有问题设置宜具体,忌宽泛,例如,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讨论类似“谈谈你对北斗导航系统的认识”这样宽泛的题目,但是可以将题目拆解为一系列围绕该讨论主题的具体题目,如“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史”,“如何实现定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与GPS的区别”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献的查阅和小组讨论。
3.2 师生共识
新生研讨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与其他教学改革一样,并非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学生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教学改革的改革对象,而教学改革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目标是“学习”本身,知识是该目标的载体,通过知识学习,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逻辑,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等。这些需要提前与学生沟通,获得共识,在学生明确新生研讨课目标后,会更容易和乐于参与课堂研习和讨论。例如,在讨论课时,首先强调自学能力是该研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自学的第一步是自主的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说明如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获取相关知识,学生在了解文献获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对于自主查找资料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并在课程结束后的交流反馈时也认同文献查找是他们从该门课程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
3.3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换为“聆听者”和“引导者”,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听取和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思考问题答案,而对于学生的提问,也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解答,而切忌用“正确”和“错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的评判。
4 新生研讨课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看,基本达到了新生研讨课的开课目标。学生对于导航技术的兴趣有所提高,希望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并了解相关科研内容。同时,在研讨课过程中,将学习的过程和思维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需要学生更多地动“脑”学习,课堂注意力更为集中,通过进行文献收集、归纳、总结和整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去伪存真的能力。而分组讨论以及分组答辩,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的展示能力。
新生研讨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发现需要改进之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首先,新生研讨课做为校公选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学生愿意在课后利用更多时间深入课堂研讨问题,将研讨课中获取的学习能力真正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其次,传统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授课教师,学生习惯性“听”,教师习惯性“讲”,这就要求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在课前更加充分的备课,仔细设置研讨课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新生研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
整体上,新生研讨课在我国高校内还属于较新的授课形式,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间的相互配合,不断改进,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新生研讨课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雷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1-86.
[2] 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典范:南卡罗来纳大学101项目[J].教育学术月刊,2013(9):101-106.
[3] 赵娜,王思宇,叶梦燃.高校文科研讨课模式及策略探索[J].文学教育,2016(5):138-141.
[4] 李莉娟,翟启杰.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13-14.
[5] 张有光,郑铮,金天,等.新生研讨课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7):63-66,73.
[6] 刘沛清.空气动力学研讨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6,38(1):87-89.
[7] 王军,华永明,刘晓晖,等.多相结合:“新能源发电技术”研讨课实践体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增刊):178,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