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中介机构和市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模式
2017-09-08张勇鲍荣荣
张勇 鲍荣荣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引领世界经济竞争进入战略制胜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与执行迫切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资源的相对短缺,使得研究生科研及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导致我国管理类硕士的规模、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的需求。归结起来,管理类硕士培养模式在学位标准、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管理类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文章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模型。
关键词:校企联合;管理类研究生;贵州大学;培养机制
一、贵州大学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概况
贵州大学在读管理类研究生近700余人,其中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200余人、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160余人,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350余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其中,在职研究生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银行、企事业单位等管理服务类企业,他们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相对灵活,对其实践性的要求较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则是采取授课与参与课题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其科研的能力,操作性与实践性则相对比较欠缺。总体来说,形成了校企联合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二、贵州大学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术型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缺乏现实需要性。
贵州大学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按照学位培养的二级学科编制,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等进行相应的修改。然而,却未能进行详尽的补充说明,以至于修正的培养计划迟迟不能被应用,使得其缺乏现实需要性。另外,培养计划忽视了学生个人需求,填制基本都有模板可循,也必须按模板走,这不利于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由发展。
2. 管理类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设定不够明确,以至于二者的有效资源不能相互利用,不利于带动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思考的提升。
基于导师与管理类研究生的关系层面,导师应该在学生的学术修养以及科研能力上要予以引导。然而60%以上的管理类研究生认为导师基本不和自己交流,关系甚至不如有的任课老师亲近。也就是说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上,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沟通十分有限,导师的指明灯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同时,学生自己也迷失了方向,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
3. 管理类研究生的学术修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实际操作性和细节把握。
翻阅《贵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实施办法》,里面涉及到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内容、资助对象及条件、申报及审批程序、项目的管理、结项界定等方面。但是其规定较为复杂,要经由一定程序,这无疑是在消耗创新的火花。
三、“产学研”联动机制模式下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
(一)校企联合下的“产学研”联动机制
借鉴美国、英国及其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经验,对我国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拟定相关的政府主导性政策和实施等几个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
1. “产学研”联动机制必须有完善的法令作为保障
“产学研”联动机制下,迫切要求行之有效的法令来规范分歧主体的行为,维护相关合作方的正当权益,并且明确常规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益处分配,包括处理竞争合作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纠纷等。所以,在常规知识产权的归属、益处分配、以及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技术转移的促进方面都应该给予具体划定,为敦促“产学研”联动机制提供法令上的规范和支撑。
2. 政府应在“产学研”联动机制中扮演“全面服务,重点支持”的角色
根据文献可知,在“产学研”联盟机制中,一般都是由合作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人才和实验设备来实际完成企业制定的科研任务。然而,在面临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时,企业可能会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而放弃这些项目。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投资这类技术的研发、创新,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投资这类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强企业参与创新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也能缓解“产学研”联盟机制中资金缺乏的问题。
3. 根据客观现实条件,制定概念界定明晰、实施可操作性强的国家创新政策
当“产学研”联动机制驱动動力不足,合作理念、关系不紧密时,制定的创新政策就应着重定位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伙伴的关系方面,从而增强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联系。若想要提高“产学研”联盟体的创新效率和科研水平,国家创新政策就应着眼于分歧主体的能力培养,因为只有当每个分歧主体的研究能力同时变强时,“产学研”联盟结合体才会停留在一个较高的效率水平。而当各个创新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时,政策方针可以侧重于并吞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上。
4. 充分阐述企业主体在创新上的传导作用,特别要看重中小企业介入“产学研”联盟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
在技术创新系统培养体系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企业主体和“产学研”联盟的关系,找好管理类研究生在其中的位置、功能和作用。参考文献,我们知道英国政府为了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源泉,除了创立中小企业处事局等科技中介处事机构,还采用了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方面的综合政策优惠来促进中小企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人才之间合作,帮助一大批中小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成长。
5. 充分重视科技中介的桥梁作用
科技中介具有信息渠道广、资本丰富、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可以促进“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间的研发交流和技术让渡,使得中介机构成为“产学研”联动机制创新的连接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制定由中介组织加入的合作伙伴政策,加强中介机构在联盟体中的桥梁作用,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循环驱动。endprint
(二)政府在校企联合中的主导作用
1.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建立有关学校和企业相关综合情况的系统,并及时公布、按时更新。有必要的时候,应对参与校企联合的企业进行评级,作为研究生实践内容确定的一个激励因素。
2. 推出教学指导政策,建立研究生和企业岗位间的需求、供給体系,即所谓的“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企业及时上报空缺岗位,再由学校或学生个人申请公布的岗位,真正做到企业无空缺岗位,学生能学有所用。
3. 政府要放松管制、将教育适度市场化;降低办学门槛,鼓励多元的办学主体,引进先进企业、先进个人办学;加强办学监制,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严厉惩处。
(三)增强自身在校企联合中的竞争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1. 实行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设置课程,共同指导学术论文,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明确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归属、学习考核和实践评价。
2.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之中的教学方式,从单向传授知识的书本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互动式的双向激励式教学方式,并大力支持高校教师编写针对性的专用教材,以提高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的教学业务水平。
3. 采取多样化、趣味性的区别教学形式:一种就是适合企业繁忙的生产任务的“分段式授课、及时消化理论知识、严格考试评估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另一种则是“理论学习阶段由校内导师集中授课,企业实习阶段由校外导师指导撰写论文”的模式。
4. 建立网络学习系统。为解决研究生实践在地域上的分散、脱离学校行政的约束以及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良莠不齐的问题,提倡高校老师尽量充分发挥网络在答疑、辅助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保证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质量,学校图书馆应该开辟“远程登录”的线上学习功能,使研究生在校外实践时也能享受到丰富的中外文电子论文数据库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提供现实可能的基础条件。
5. 参考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基地,集中企业和研究生资源,从而产生集中效应,加强跨专业合作、跨企业合作、研究生之间的合作,使得企业与学校间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彭超义,肖加余,邢素丽,尹昌平,江大志,李九天.基于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01).
[2]胡志鹏,章建华,张洪涛,郭芳芳.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
[3]熊正德,刘禹,郭荣凤.管理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5).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黔科合R字[2015]2015-1号)。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