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闽台作家交流的“1+N”模式探析

2017-09-08熊小菊

关键词:新世纪

熊小菊

摘要:新世纪以来闽台作家交流频繁,在组织机构、规模格局、交流形式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发展趋势。以海峡诗会为个案,两地以诗为媒,以文会友,在长期交流中,形成了主要由福建省牵头、多个文化部门组织的单个主题、多场次、多层级、多形式的“1+N”交流模式。该交流聚焦于两地诗歌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强调诗歌的文化记忆、情感体验,注重对诗歌的本体、现代性等诸多问题的探索。同时,交流关注诗歌主体即两地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专题展示其多元化特色。海峡诗会自2002年至今,共举办十届,其常态发展在新世纪以来的闽台作者交流中独树一帜。作为成功案例,海峡诗会为两地,甚至两岸、世界华文文学进一步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新世纪;闽台作家;交流模式;海峡诗会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4-0137-05

所谓模式,指的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规律,从而得以解决某一類问题。交流即交互沟通,是一种信息互换,是交流双方共同驱逐自身和他者身中相关信息之后建立的关系。在长期的交流中,因长期的习惯使然而形成一定的程式。一般来说,交流环境、交流情感、信息背景是形成良好互动的前提,决定了交流发展的方向。新世纪以来,闽台作家交流可谓顺应天时,也可谓占尽地利、人和。十五年以来的交流活动纷呈,成果彰显。形成了主要由福建省为主办方,辐射海峡两岸多地作家作品的单一主题,多场次、多层级、多样化的“1+N”交流模式。其中,尤以海峡诗会最为突出。

海峡诗会以诗为媒,以文会友。闽台两地早有吟诗作对,唱和酬答的传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随其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不乏诗词大家,如王忠孝、卢若腾、沈佺期等。他们或日常吟咏,或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随着大陆渡台人数的不断增长,福建诗人更多地入台。特别是清末福建诗钟的传入,对台湾文学影响深远。台湾形成结社吟咏的风气,各种诗社纷纷成立。

主要有斐亭诗社、牡丹诗社、竹梅诗社、海东诗社等诗社。以前二者为例,成员中闽人占多数。据赖鹤洲的《斐亭吟会·牡丹诗社》统计,先后参加斐亭吟会和牡丹诗社的成员共有58人,其中福建籍最多,为24人。在福建诗人的推动下,台湾的诗社活动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诗社的数量和活动规模比起福建有过之而无不及[2]。

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归大陆,诗社仍然是他们活动的重地。著名的厦门鼓浪屿的菽庄花园便是林尔嘉1912年仿台北板桥别墅所建,他还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日本占领时期由两岸诗人组织发起的各种诗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两岸开放后,闽台诗人的往来更趋活跃。他们纷纷成立诗社,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佳节举行诗会。如台湾的朴雅吟社、丽泽诗社、岱江诗社、网溪诗社等,都和闽南诗社长期保持着诗词唱和往来[3]。新世纪以来,两地作家进一步互动交流,举办多种活动。短短十几年间,仅以海峡命名的就有海峡诗会、海峡文学节、海峡两岸作家论坛、中秋海峡两岸诗学交流研讨会等诸多活动。在频繁交流中,海峡诗会成为近十几年来“享誉两岸的专业品牌交流活动”[4]。海峡诗会主要由福建省市文联主办,福建省《台港文学选刊》与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等文化部门承办。诗会邀请闽台两地、甚至两岸三地世界华人知名诗人、学者赴会,以比较单纯的文学主题,多元化形式探讨诗人、诗歌相关命题。诗会涉及诗人诗作较多,探讨诗文传统与现代话题不限。活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细致探索诗歌的发展,又升华两地情感。这在交流中不乏加深认识,促进融合,在两岸交流中独具特色。

一、宗旨的单纯与组织机构多层级化

海峡诗会的组织举办与福建《台港文学选刊》渊源深远。2001年,福建《台港文学选刊》与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鉴于闽台独特的五缘关系及同样兴盛的诗歌景象,率先以诗为“媒”,发起并策划“海峡诗会”。经过近一年的酝酿, 终于在2002年9月,成功举办第一届海峡诗会。海峡诗会自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海峡诗会与《台港文学选刊》同为时代的弄潮儿,两者不可避免承担了一定的时代使命。《台港文学选刊》创刊于1984年,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但始终以文学之窗为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海峡诗会由其所倡,必难免受其影响。海峡诗会从2002年首届的“两岸一家亲”到2015年第十届诗会的“美丽乡村觅诗行”主题,一直躬行“团圆”、“和谐”、“交流”、“发展”的宗旨。杨际岚先生回忆首届海峡诗会,归于《台港文学选刊》的资源优势与闽台“五缘”关系。认为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现代诗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5]。盈盈一水间,闽台两地情。两岸渊源于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无论追溯过往,还是展望未来,共同之处远比差异之点多得多。闽台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学的窗口作用。1980年,《福建文学》开始连载台湾作家作品。1981年,福建《海峡》文学创刊,台湾作家作品占较大比重。1982年,《福建文学》开辟“台湾文学之窗”版块,台湾作家作品被系统介绍。1984年《台港文学选刊》创刊,刊发了几乎所有台港文学中重要作家作品。当时台港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基本上都在此登过场、露过面[6]。长期的对台交流,闽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01年“小三通”先行先试之际,闽台再次发挥文学的窗口作用,于2002年成功举办首届海峡诗会。随着两岸交流的全面开通,海峡诗会更加灵活化,不仅秉承两地“一家亲”传统,更注重诗歌自身的特质,关注诗歌的现实境遇,真正展示文学之窗,寻求诗歌发展之道。

海峡诗会的宗旨比较单纯,离不开其多层级但终属同一系统的文化机构因素。海峡诗会由福建省文联与各地市文联主办,《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承办,是福建省、市、县文联及对外文化交流机构、杂志社、传媒机构等与台湾相关部门、诗人进行相应对接进行的多场次、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海峡诗会的组织举办涉及机构部门众多,上至省长、省市宣传部、文联,下至杂志社等,但多为文化机构,性质同一。1984年,《台港文学选刊》初刊,时省长项南就主张多办刊物,以文学之窗开启两地交流之门,并于2001年“小三通”先行先试之际,再次抓住时机,倡议且在2002年成功主办首届海峡诗会。因此,以海峡诗会为代表的闽台作家交流大多难以疏离历史,但其毫无违逆对文学本身的探究。正是对诗歌本体的坚持,海峡诗会保持了十几年来的常态发展。这种由政府支持,文化机构部门组织,基于地缘、血缘、文缘等的类似民间交流活动很快影响了两岸的交流。以海峡命名的除上文提及的系列交流外,还有海峡宗教交流如妈祖文化节、海峡艺术节、海峡动漫文创交流会、海峡论坛等,其中海峡文学节、海峡作家论坛直接源于海峡诗会。endprint

二、情感原味性与活动多场次性。

诗言志、诗缘情,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海峡诗会以多场次式揭示诗歌的情感原味性。《说文解字》心部:“志,意也。从心ㄓ,ㄓ亦声。”华侨大学许总教授认为,诗的最初功能是记忆(授课笔记)。闽台隔海相望,厦门与小金门最近仅隔1000多米。福建作为许多台湾人的原乡,台湾同胞中有80%之多来自福建[7],台湾也成为福建诸多子民开花散叶的他乡。海峡诗会充分诠释了诗歌的记忆功能。新世纪以来的十届海峡诗会几乎都选择在中秋、端午、重阳举办。诗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陶。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两岸最富足的创作题材。对于隔海相望的台湾来说,尤为如此。如散文对故国家园的追思,小说对历史的虚构,诗歌更是记录着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丰硕的成果。年轻的台湾人对大陆没有直接的印象,真正的回忆和直接的经验越来越少。但是他们在小说、中国古文、唐诗宋词或者电影中,看到一个文化的来源,或者看到我们文化的背景。海峡诗会非常重视对诗歌原乡的追寻。2002年,第一届海峡诗会特意选择在中秋前夕、海上明月这样一个独特时刻,以明月寄深思的形式举办,本身就具有不言而喻的中国诗意。诗之情志,诗总是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独抒个我之情。一个传统佳节,一个月圆之夜、一个芭蕉夜雨之时,都为诗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契机。中秋、端午、重阳,上元、中元、下元等,一个佳节就是一个中国结。因此,历届海峡诗会均选择在传统佳节之际举办,有着浓浓的文化记忆。无论第二届的余光中原乡行,亦或第五、六、七届海峡诗会的席慕蓉、郑愁予、纪弦均专题研讨,都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

不仅如此,海峡诗会还通过诗会的多场次性突显情感的原味性。所谓原味性,既指情感之源,更强调情感的本真,诗人的真实感受。海峡诗会或跨地域,或跨学科;或从不同角度等,通过多场次活动表现诗歌的情感魅力。第一届海峡诗会的金门、厦门分会场开设,使与会人员不仅重启历史的共同记忆,更切身感受彼此情感的真实。你知道对方到底在想什么?交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现实、当下的人生。正如两地作家的作品,几米、朱德庸的漫画,他们表现都市人的那种孤独感,非常准确,很有深度,角度也比较刁钻。相对大陆作家的宏观叙事,台湾创作更倾向凡人琐事,注重生活感受。纵观余光中的作品,无论诗歌亦或散文,诸如书斋闲居、种花养鸟、都市噪音、兒女乐事、友人来往,或对江南故乡的记念、在欧美的恣意驰骋无不入其中,而纵身时代大波巨澜中击水的却很少,在作品中折射时代的风踪云迹也不多见。但是,就是在这些平凡细小的个人生活里,表现了当下台湾人的生活状态。刘墉的散文也不说教,讲的都是从我们身边也可以看到的小事,不倚于大道理,来鼓励我们了解生活的本质。两地作家如何表现现代人情绪,现代人的境遇如何?海峡诗会通过诗会场地的转换,活动场次层级的变化,加深彼此的了解。首届海峡诗会首开跨地多场次先例,第七届海峡诗会更是以福建、河南、湖北为会场,跨省多地设置。其他届诗会会场虽在福建省内,但会场设置更多,如第三届海峡诗会便按照福建省的文化内涵及与海峡彼岸的文化联系,分别在福州、湄洲、泉州、崇武、东山、厦门等多地举行。这些诗会结合各地文化特色,形成了一个系列。在系列内,又以研讨、座谈、朗诵等多种方式,举办多层级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加深了解。只有情感近了,距离才能近,否则只能咫尺天涯。如第八届诗会洛夫的感言,“诗歌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沉默的语言,朗诵艺术家用美妙的声音诠释诗人内心的密码,让诗为大家所知,把诗人个人的、私密的情感变成普遍的情感,诗歌想象的空间扩大了,诗歌的生命明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首首鲜活的诗。”后三届海峡诗会更是强调调动读者的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文学的魅力,领会其中的诗情画意。第九届诗会上,台湾80后诗人崔香兰就认为“诗是美的,音乐也是美的,它们都是生命,都是爱”。对于两岸诗人的创作,诗人沈浩波谈到,大陆诗歌在现代性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创新,创作要避开带着镣铐跳舞,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消解沉重,来达到心灵的慰藉,“苦大仇深”不是诗歌的创作目的[8]。诗的情感应该发自最日常、最真实的内心。海峡诗会上,意识形态的弱化,诗歌情感的强调,使得诗会活动顺利开展,确保了海峡诗会的常态发展。

三、诗歌本体化与形式多样化。

海峡诗会基于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但诗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诗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焦虑的现代生活中,海峡诗会不忘时代使命,更不忘诗性生命。以诗歌为基础的海峡诗会把“根”深深植入诗歌的土壤上,突出了诗会交流的本体性:诗是情、诗是志、诗是艺术、诗是生命。

第一届海峡诗会以两岸诗歌的发展为主题,分设厦门与金门两会场,举办2002海峡诗会诗歌朗诵音乐会、2002海峡诗会诗歌发展讨论会、金门诗酒文化节等活动,既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人民第一次在海上团圆,也是一次诗歌的狂欢。2003年,第二届海峡诗会的余光中归闽原乡行, 不止是寻根祭祖,亲炙血脉中深远寥廓的中国文化;也是寻诗、写诗、品诗的一场盛宴。

作为台湾诗坛祭酒的余光中关于诗有着许多精妙的论述,他对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等的看法也引起热议。

余光中回台后即写《八闽归人》以表情意,著名诗人痖弦、洛夫也分别撰写《知音》、《炮弹与菜刀的辨证》和之。缘于“海峡诗会”在两岸的良好反响, 2005年台湾《联合报》选发了福建著名诗人舒婷、蔡其矫、余禺、伊路、汤养宗等五人的组诗, 第一次在台湾集中展示福建诗歌的创作。海峡诗会在两岸引起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第三届诗会(2004年)继续寻找诗歌的文化因子,紧扣海洋, 突出福建省马江船政文化、湄洲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及闽南传统文化等特色,进行有关“海洋诗”创作与理论的交流。为了促使大家对诗,特别是现代诗有一个更清晰认知,其后的第四、五、六、七届海峡诗会由面到点,分别以洛夫、席慕蓉、郑愁予、痖弦等知名诗人为核心,围绕诗的本体进行研讨、考察。第四届海峡诗会(2006年)以海峡两岸现代诗巡礼为主题, 以洛夫为核心,主要探讨了现代诗歌面临的系列问题。第五届海峡诗会(2007年)延续了这一命题,从席慕蓉诗的题材、情感及生命内涵入手,探讨诗人与诗的现代使命。在现代社会的功利性驱使下,席慕蓉认为文学应该有更高的使命。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陈章武亲述目睹席慕蓉曾经对倡导文学为当地旅游服务主张的坚决反对。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陈先认为,席慕蓉诗文美的精神背景契合了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认为,席慕蓉的故乡主题其实蕴涵了崇尚自由、尊敬土地的蒙古性,与泥土芳香联系在一起,直指人心。这是一种纯美、真诚、彼此尊重的精神内核。不仅如此,海峡诗会还掀起诗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有人认为,席诗“技巧性有所欠缺并且难度偏低”。福建诗人陈侣白认为,所谓艺术是其形式完美表现其内容,文学题材有大有小,不以事而分优劣。难道阳刚就高,阴柔就低,仅此就表现现代诗的难度吗?这种诗文的形式与内容之争引来热烈讨论,研讨会的气氛一度达到高潮。同样,诗歌的古典与现代风味同样让人痴迷。第六届海峡诗会(2009年)拓宽了主题的内涵,以郑愁予为个案,对华语新诗诗学与当下时代民族文化建设等展开深入探讨。第七届海峡诗会(2010年)则以痖弦为研讨个案,既探讨痖弦诗歌传统和现实境遇,对接人类现代生存意绪,更细致分析其诗歌的语言、结构、内容、形式等诗歌本体特质。痖弦先生从诗的发生学角度,在演讲《人人可以成诗人——诗歌大众化与全民写作之联想》中提出人人都有诗的细胞,都能成为诗人的看法。他与大家畅谈诗与生活,诗对人格提升、个人气质与个性特征的培养,及如何获得诗歌的经验,等等。诗会从诗歌本体转换到诗歌主体的探讨,活动现场台上台下声气相通,大家无不深受感染。endprint

后三次海峡诗会则直接通过与当代名诗人交流,或者诗艺展示,或八闽采风,关注诗歌主体的情感体验与诗歌的生命特质。如第八届海峡诗会(2011年)的诗音书画展,第九届海峡诗会(2014年)的两岸青年诗人创作谈,第十届海峡诗会(2015年)的美丽乡村觅诗行等。海峡诗会形式众多,或研讨、座谈;或朗诵、演示;或考察、采风、寻旧、访故等,与会者通过亲身体验,展示各自的创作经验与对诗歌的认识,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当前两岸交流活动非常频繁,有利大家进一步接触,加深了解。但是使命感太沉重,又让人缺乏一种交流的轻松感、自在感。闽台作家要进一步交流,促进深入了解,不妨从文学本体出发,邀请一些对文学真正有兴趣、对两岸比较关心的学者、作家、读者参加进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文学创作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各自的习惯,策划组织活动。可以针对两岸的实际提出构想,相邀合作,资源共享。正如泉州前文联副主席陈瑞统先生所言,在两岸交流活动中,有时意识形态的过于强调,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陈瑞统先生访谈)。福建省联系闽台实际,结合诗歌本体特征,以诗歌为媒,以文化为介,自2002至今,共组织举办十届海峡诗会系列活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海峡诗会探讨诗歌与历史文化、诗与现代性、诗与其他艺术关系、诗的创作和欣赏等,由引进西学回归传统等现代诗歌面临的系列问题,体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海峡诗会的主题变化反映了现代诗歌的发展演变。现代诗歌既无法与传统割裂,又要立足现实的土壤,才能找到立身之地。正如《幼狮文艺》主编吴钧尧说,闽台一衣带水,文字与思维却各有不同。让两岸青年不仅见了面,还以文学深交[9]。海峡诗会以诗为媒,搭建交流的桥梁,其常态发展在新世纪以来的作家交流中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商务印书馆,2012:913.

[2]李正光.闽台文学交流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56.

[3]福建省情资料.闽台关系志[EB/OL]. (2008-12-01)[2016-11-01]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26&index=69&.

[4]烟竹.第十届“海峡诗会”于福建建宁举行[EB/OL].(2015-07-17)[2016-11-08].http://fj.sina.com.cn/news/2015-07-17/detail-ifxfccux2759023.shtml.

[5]丁宁.《台港文学选刊》编委会主任杨际岚谈两岸文学交流[EB/OL].(2013-06-09)[2016-11-10].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6-09/4917986.shtml.

[6]劉俊.《台港文学选刊》:一部视角独特的“文学史”和“学术史”——为《台港文学选刊》创刊三十周年而作[EB/OL].(2015-07-17)[2016-11-11].博.http://blog.sina.com.cn/taigangliterature.

[7]李正光.闽台文学交流管窥[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4):22-23.

[8]海峡两岸青年诗歌创作座谈会暨海峡诗会在福建举行[EB/OL].文艺报,(2014-05-27)[2016-11-14].http://www.zgshige.com/sx/495909.shtml2014.

[9]一凡.散文在这个时代有更多可能——福建举办中青年散文家交流会研讨散文创作[EB/OL]. (2015-06-02)[2016-11-14].http://www.ylwyw.com/News_View.asp?NewsID=39841.

Abstract:the writers hav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ince the new century, with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organization,the scale and the type, forming a certain mode of development.In the case of the Strait Poetry, it takes the poems as the media and friend, and has formed the“1+N”communication mode ,leading by Fujian Province, being organized by many cultural organizations with a single theme, number and multi level in the long-term exchanges.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ntology and the modernity of poetry. Samly,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poetry, through which displays its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The poetry has been held ten times and kept a normal development since 2002. As a successful case,it will provides a useful ideas for the furthe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the writers in Fujian and Taiwan; the exchange model; the Strait Poetry

编辑:鲁彦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世纪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酷图爆语(5)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
一对苹果开价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