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一般”与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改造

2017-09-08王嘉

西部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辩证法

王嘉

摘要:“资本一般”是“1861-1863年手稿”的总标题,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1858-1863年间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主题。在过去的研究中,“资本一般”概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新版“1861-1863年手稿”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正是在“资本一般”理论中完成了对辩证法的改造,并揭示了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即呈现价值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被客观化的历史前提。

关键词:资本一般;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二版第32-36卷的出版,“1861-1863年手稿”第一次大体上以原始顺序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新版“1861-1863年手稿”根据MEGA2为蓝本翻译而成,并根据文本原貌对MEGA2的编辑原则做了必要的调整。中文二版的“1861-1863年手稿”展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思想细节,使得对于马克思的思想阐述成为一项崭新的理论工作。马克思为“1861-1863年手稿”拟定的标题是“资本一般”,这个概念中即包含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资本”,也包括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一般”,体现马克思关注理论问题的独特视角。对新版“1861-1863年手稿”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黑格尔之于马克思的影响之谜,进而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通过对“1861-1863年手稿”全部二十三个笔记本的整体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資本一般”的理论建构完整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是对辩证逻辑三个环节的全面改造。

一、“资本一般”概念的研究现状

“资本一般(Das Capital im Allemeinen)”是马克思1857-1863年间频繁使用的一个新范畴。但目前对于“资本一般”范畴的哲学和经济学研究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俄文二版“1861-1863年手稿”的中译本(即中文一版全集第47、48卷)出齐之后,我国学术界曾对“资本一般”概念及其与黑格尔的关系进行过奠基性的研究,[1]然而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学界对于“资本一般”概念的忽视,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资本一般”概念带有浓重的先验思辨色彩,不符合马克思一贯的唯物主义立场。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时,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自己的研究从1844年开始就建立在“物质的生活关系”[2]412之上,后来的经典解释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认识世界。然而,“资本一般”概念及其叙述方式却表现为高于物质生活关系的纯形式演绎,难以融入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之中。

第二,“资本一般”的相关论述是过渡性的草稿,后来被“资本论”的创作计划所取代。由于《资本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一部完整而严密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手稿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只具有辅助解释的功能。即使在“1844年手稿”和“大纲”被重新发现之后,哲学界关于经济学手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凸显“手稿”与《资本论》的差别,仍然相对忽视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连续性。相应地,“1861-1863年手稿”以及其中蕴含的“资本一般”理论就被忽视了。

第三,“资本一般”及其代表的辩证逻辑是一种“叙述方法”,[3]21与“研究方法”相比处于次要的位置。由于辩证法的这种尴尬定位,“资本一般”范畴甚至长期不为学界熟知;即使在有限的学术讨论中,研究者也大多将“资本一般”范畴当作理解《资本论》结构的辅助工具,并不具备独立研究的价值。

不过,根据“1861-1863年手稿”的重新研究可以发现,“资本一般”并不是马克思偶然提及的概念。关于“资本一般”的讨论主导了马克思1858-1863年间的经济学研究。“1861-1863年手稿”是这一研究时期的最后一部手稿,标志着“资本一般”理论的初步完成。因此,对“资本一般”概念的理解不能局限于“1857-1858手稿”和“1861-1863年手稿”,而应当对1857-1863年间的全部经济学手稿进行系统地回溯。

二、解读“资本一般”的文本基础

1857-1863年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主题集中、逻辑连贯的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马克思持续探索并最终完成了“资本一般”理论。“资本一般”概念在这一阶段频繁地出现在马克思的手稿当中,是研究1857-1863年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线索。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一般”范畴在1858年前和1858年后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1861-1863年手稿”中最终完成的是后一种“资本一般”。以1858年为界,马克思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时期,1857-1858年是“资本一般”理论的酝酿期,“资本一般”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范畴;1858-1863年是“资本一般”理论的创作期,“资本一般”成为马克思创作的核心概念和总标题。根据马克思的研究进展,“资本一般”的创作期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58年6月—1859年1月,马克思拟定了“资本一般”的三章结构并出版了其中的前两章。这一阶段的相关文本包括:(1)“七个笔记本的索引”,[2]297马克思在其中首次提出了“资本一般”理论价值、货币、资本一般的三篇结构,写在笔记本M的第23-33页上①;(2)“资本一般”理论的最初草稿,马克思在其中完整地勾勒了“资本一般”理论的内在逻辑,写在笔记本B′和B″和C上②;(3)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内容是在“资本一般”理论的框架下对商品和货币两种财富形式的辩证逻辑演绎。

第二个阶段是1859年2月—1861年8月,马克思为了继续研究“资本一般”而进行了艰苦的手稿整理和文献摘抄。这一阶段的相关文本包括:(1)为准备“资本一般”理论而写的“引文笔记”。③马克思在其中分二十余个专题,系统地重新整理了“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和“伦敦笔记”中的相关内容。[2]654(2)用来摘录新材料的“厚笔记本”。④马克思在其中有意识地记录了遇到的新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新观点对过去的摘录进行了整理,这个笔记本内容后来大部分在“1861-1863年手稿”中得到了采用。[4]92(3)为完成“资本一般”理论而写的“我的自己笔记本的提要”[2]605和“资本章计划草稿”。[2]583“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写在笔记本B″的最后几页上,内容为“1857-1858年手稿”七个笔记本的目录;“资本章计划草稿”保存在一个只有16页的单独笔记本里,内容是“1861-1863年手稿”的写作提纲。endprint

第三个阶段是1861年8月—1863年6月,马克思开始正式动笔写作“资本一般”最后一章的书稿。这一时期的相关文本包括:(1)以“资本一般”为题的系列草稿,即“1861-1863年手稿”收录的23个笔记本。(2)以“补充笔记”为题的摘录笔记。“补充笔记”共A—H八个笔记本,保存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摘录的 “与我(指马克思——引者注)所加工的那部分政治经济学有关的文献”。[2]346

三、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合理改造

“资本”范畴来自于古典经济学,指的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利润或收入的财产[5]254;“一般(Das Allemeinene)”范畴来自于黑格尔哲学,又译作“普遍性”或“共相”,[6]指的是概念通过否定自身而建立起来的、同时包含着特殊性和个别性的“自身否定的同一性”。[6]332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一般”代表了获得了具体规定性的客观概念。概念首先克服了自己自在的潜在性,获得了自为的存在形式;然后再次克服自为的抽象性,成为自在自为的客观概念。

黑格尔的“一般”概念具有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含义。黑格尔认为,人的观念并不能任意地想象,只有被辩证法证明了的观念才具有现实性。被辩证法证明了的观念具有双重属性,它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另一方面又符合客观的性质,因此实现了自由和必然性的统一。马克思早年间批评了道德哲學意义上的黑格尔辩证法,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辩证法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被悬置了。在批评政治经济学时,马克思复活了辩证法的认识论功能。价值是一种人创造出来的想象物,然而却对人产生了类似于自然规律的强制力。价值本来是一种关于交换关系的观念,但是在现实中却成为客观的、不可违抗的力量。

通过改造和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试图要揭示价值获得客观性的前提是什么,并寻找扬弃价值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一般”是获得了自身全部规定性的概念,相应地,“资本一般”指的是实现了自身所有规定性的资本。马克思指出:在商品和货币形式中,价值概念总是和自身的实现形式相矛盾的;只有在资本形式中,价值才真正克服了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因此,“资本一般”又可以大致上被区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价值达到自为的过程,即价值获得自身抽象规定性——即自行增殖——的过程,包括商品和货币两个环节;二是价值实现自身抽象规定的过程,即货币成为资本的过程。“资本一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为观念的“价值”如何获得了自在自为的实体性质。

通过“资本一般”理论,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形式的价值是自在自为的“主体”,[7]583自在自为的价值,是真正存在的价值。自在自为的认识不仅要理解了概念的抽象规定性,而且还要揭示概念将自身现实化的具体条件。在现实中,只有当概念本身成为自己的结果,或者说,当概念本身成为自己的前提时,概念才能实现与客观性的符合,从而克服抽象性成为真正的知识。在货币的形式上,价值只是实现了自身的目的,但仍然要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但在资本的形式上,价值自己成为自己的前提,从而具有了自在自为的客观性。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的前提则是生产资料与社会个体的分离,而生产资料与社会个体的进一步分离本身又是资本生产的结果。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价值不再以人的需要为前提;价值本来只是人的观念,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中成为了一种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

在批判价值范畴时,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目的,是要证明某些观念具有现实的必然性;而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目的,则是要揭示这些“客观”观念的历史性前提。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就是把价值当作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进行研究,而没有考虑到价值本来只是人的一种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客观性本身才是需要被说明的东西,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是价值客观化的历史前提;通过对价值观念的辩证演绎,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也就被呈现为一个拥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资本一般”理论既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和运用,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批判。

通过重新研究“1861-1863年手稿”来完整呈现马克思的“资本一般”理论,是进一步解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必要前提。

注 释:

①笔记本M的前22页是马克思1857年8月底写的“导言”。

②笔记本A、B、C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为1857-1858年间的系列笔记本做的编号。 其中笔记本A包括编号I-VII的七个笔记本,后来学界一般将其统称为 “1857-1858年手稿”;笔记本B和C记载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第一 篇“资本一般”的最初草稿,笔记本B的内容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 册》第二章初稿片段和第三章开头部分”为题收录在中文二版全集第31卷, 笔记本C没有保存下来。

③“引文笔记”目前尚未发表,马克思1860年初为这部笔记所写的索引以“引 文笔记索引”为题收录在中文二版全集第31卷中。

④“厚笔记本”是马克思对“1857-1858年手稿”的第VII笔记本的别称。这个 笔记本共有277页,其中前63页是“1857-1858年手稿”的结尾部分,第63a —192页是1859年2月—1861年夏天所做的摘录,其余部分是与“1861-1863 年手稿”同时进行的材料摘录。

参考文献:

[1]汤在新.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01.

[4]杨金海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6卷)[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 印书馆,1983.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辩证法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深刻把握新常态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