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7-09-08徐孟志张前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5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

徐孟志+张前明

摘要: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通过空间发展联系体现。作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云南西双版纳州傣族园的旅游开发通过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以及文化融合的加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乡村旅游;城乡一体化;傣族园

一、引言

(一)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来看,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将逐渐模糊。农村发展将通过构建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和技术流形成的网络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相互融合。在这样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如何既保持乡村的鲜明特色又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难题。实践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非常实用的高效途径。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觀、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具有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一种旅游形式。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乡村旅游具有分布地域广泛,旅游时间可变、文化层次高、体验性强等特点。而从经济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潜力大,产品差异性强,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力度强。将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一条纽带,延长农村产业链,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接,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具体如下。

1. 文献资料收集

根据本文研究的主题,通过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与英文数据库(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等)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城乡联系以及乡村旅游的代表性相关研究论文,论著、网页新闻报道等,了解近年来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动态,针对研究热点与研究空白点寻找突破口。

2. 实地调研

课题组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2017年1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园进行田野调查,在当地相关部门及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访记录傣族园的园区变迁数据。通过对当地的村长、具有影响力的村民以及相关政府科研部门官员进行关键人物的半结构式访谈,重点梳理乡村旅游开展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对旅游活动的态度及参与度、经济结构、土地利用模式、职业结构、社会风气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等问题。基于调查,全面把握其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情况,从而就相关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深层次调查。文中关于傣族园的大部分资料均来自这三次实地调研。

二、乡村旅游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通过空间发展联系体现

作为紧密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途径,乡村旅游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重点表现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大范围开展,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文化差距,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从空间上来看,乡村旅游对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空间发展联系类型为标准,乡村旅游对旅游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主要体现在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流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性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如表1所示)。

三、乡村旅游对傣族园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一)傣族园的基本情况

傣族园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的特色风景区,位于距景洪市27公里处的橄榄坝(勐罕镇),规划占地336公顷,目前已开发利用63.4公顷。园区南傍澜沧江, 北依龙得湖,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以及曼听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现有340户,1600余人。

傣族园于1999年8月1日正式营业, 由云南农垦集团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南洋公司共同经营。目前五寨340户村民有300户直接参与旅游接待,傣家乐生意非常火爆。自2001 年傣族园被评为国家AAAA 级风景旅游区以来,接待游客数量迅速增加。建园伊始,傣族园便实行“公司+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即村寨和村民提供资源,公司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共同参与,共同发展。2011年7月,公司与农户之间对利益的分配做进一步的协调,订立合同保障双方利益。协议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 经济收入方面。傣族园景区依据扣税后实际门票总收入的15%~20%分成给村民。

2. 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为保护园区内的傣族干栏式建筑,傣族园景区对每户村民补贴15000元。

3. 基础设施方面。傣族园景区公司负责建设与维修园区内的公路、水电以及花木绿化等基础设置,村民需要参与到维护工作中;同时,村民可自由选择自家土地的利用方式,但村民有意愿租赁土地给园外人建房的,须经国家土地、建设部门准许。

合同签定后,村民进一步获实惠,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景区售票、验票、堵漏等工作。此后,傣族园内部管理工作十分顺利;同时,村民自觉自愿履行义务,并享受应有的权利。

(二)乡村旅游的开展对傣族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傣族园的乡村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仅有专家学者赴傣族园进行民族文化调研研究到现今大量旅游者不断涌入,旅游活动的开展也由最初的村民零散参与到“企业+农户”统一规划运作。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傣族园的5个主体村寨均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乡村都市化,并逐步融合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1. 基础设施现代化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要求并实际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自1998年11月开园建设以来,政府的支持与傣族园景区的公司资本运作极大地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的修建、水电的管道线路铺设以及大型广场与活动区的修建。此后,傣族园景区协同村寨居民对花木等绿化设施重新进行规划。景区的规划带动了社区街道、房屋的有序建设。如今,旅游定点接待农户已有部分建好太阳能洗澡间、卫生间和客房,家庭接待条件有较大改善,还修建改造了景点之间的交通线路,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善。endprint

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不断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的建设。而这些设施为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使用,在这个接受过程中,农民会逐渐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观念,同时生活质量也大为提高。为发展旅游而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2. 经济结构多元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村寨由原先的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化。

第一,人口职业结构多样化。人们由原先的种植水稻,参与割胶转变为旅游接待。居住在主干道附近的农户率先将家庭经济重心转移到旅游接待上来,在旅游旺季(春节,傣历新年,五一,国庆)时,原先分配到割胶上的劳动力也优先配给到旅游接待,而另外聘请人来割胶。村寨中的妇女老人也逐步加入到旅游接待中,主要是出售旅游工艺品、旅游服饰与水果。此外,傣族园公司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帮助村民脱离土地。村民被招收为公司职工,主要从事管理、导游、演员、园艺、保安、环卫等工作,其中环卫工人工资较低,500~700元/月,保安薪资最高,850元/月。职业类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许多人的职业均脱离了土地。但村民们离土未离乡,并没有出现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象,只是城乡之间的生产和交流更为密切。

第二,收入结构多元化。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村民投身到第三产业之中,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境况。原先村寨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橡胶种植。乡村旅游开展之后,村民开始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收益情况,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瓜果(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摆卖烧烤摊;制作金沙银等工艺品。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餐饮业,民族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住宿业等,这便构成了村寨中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另外,村寨与旅游公司的合作模式使得村民獲得了来自旅游公司相当一部分的补助。旅游公司承办后,与村寨签订协议,门票分红50年,租用村寨中的土地时每亩租金为500元。而后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重新订立协议,门票收入按15%的比例与村民分成,2012年有2000万的门票收入,村寨可分得300万,每户可获得8000元/年的收入。并约定5年后,视旅游区发展情况,如发展状况良好,则将分成比例增加到20%。同时,为了鼓励当地居民修建干栏式建筑,2006年之前,旅游公司对村寨中修建木楼补助4000元/栋;2006年之后,旅游公司对村寨中修建木楼的补助提高到15000元/栋,对已经提供的4000元/栋补助再进行追加。总体上看,社区村民的收入多元化:出售旅游商品、公司支付的土地租金、公司支付的门票以及收入分成、修建干栏式建筑获得的补助、工资收入、傣家乐食宿接待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等。

第三,村寨的整体收入得到提高。根据调查显示,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708元上升到2011年的7678元。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上涨为13435元。2015年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为2万元,每户村民的年收入在4万~20万之间。村民的整体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迅速改善了其生活水平。

(三)文化融合加速

乡村旅游的开展,为村寨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冲击。游客进驻到傣族园,带来城市先进文化的同时也逐步接受当地传统的傣族文化。村民的思想观念也由最初的保守排外转变为开放性接受。城乡文化出现融合区,城乡之间壁垒淡化,思想隔离减弱。傣族园公司根据季节特点举行的傣家传统节日活动不仅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也弘扬了傣族传统文化,加强了游客对傣族传统宗教、礼仪与典礼等的认知。与此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要求村民在生产经营提高文化素质, 加强学习。村寨中,普通话逐渐变得普及,村民也自发组织学习旅游基本知识、旅游接待服务礼仪、餐饮成本核算方法、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文化的撞击使得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加速发展。

四、结论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其迅速发展势必带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城市化,缩短了城乡距离,使得城乡一体化能够逐步得到实现。但不可否认,在这个推进过程中,势必会牺牲部分传统文化为代价,虽然城乡一体化并不代表传统乡村的解体或者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旅游可以促进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但种种以赚钱为目的的廉价模仿会使传统的舞蹈、精湛的手艺以及虔诚的宗教仪式变成商业化的、组织性极强的生活方式退化。当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互撞击时,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所期望的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这样的状态在实现过程中付出的牺牲能否得到文化认同?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尽量减低文化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趋向城乡文化融合的积极层面?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旅游文化发展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7(02).

[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

[3]朱明春.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徐孟志,陈丽晖.新形势下文化调适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庭院景观的表现[J]. 园林,2015(01).

[5]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本文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域视角下丽江市旅游消费空间演变——从景点旅游到休闲农业(2016XY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