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食俗:别暑热 盼清凉
2017-09-08文/史信
文/史 信
早秋食俗:别暑热 盼清凉
文/史 信
8月份里有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它们标志着可以渐渐告别那折磨人的暑热,迎接飒爽秋天的到来了。这两个节气的食俗较多,有如下几种:
一、立秋
1.咬秋(吃西瓜)。我国各地许多地方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咬秋”。这既是对暑热的告别,也是对秋凉的期盼。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吃西瓜的时日——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另外西瓜也价格上涨,因此立秋后一般就不再吃西瓜了。
2.贴秋膘。在北方,一到夏天,人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轻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叫“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都倍受欢迎,人们敞开胃口“以肉贴膘”。
3.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龙眼在台湾又称为 “福圆”,民间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会有好运,于是这一天家家都吃。
4.吃清凉糕。在金华,市民在立秋这天要吃清凉糕,这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清凉糕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玫瑰等,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5.吃渣。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渣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这一食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6.吃鸡蛋。立秋这天,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有吃鸡蛋的食俗。鸡蛋富含多种营养,有安神养心的功能,无论幼儿、产妇、病人、老年人等都很适合。立秋吃鸡蛋,有补充夏季营养减少的功效。
7.吃秋桃。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然后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以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二、处暑
1.吃鸭子。处暑之后,秋意虽然渐浓,但白天仍然较热,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因其味甘性凉。北京人通常在处暑当日,就会到店里去买只烤鸭来吃。南京人的麻鸭最为抢手,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会去熟食店买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儿,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
2.吃龙眼。老福州处暑之后常常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他们最钟情吃龙眼,方法也很简单:龙眼剥壳后煮稀饭吃。龙眼偏温性,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当然,食疗不能太过刻板,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
3.吃白丸子。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团成丸子,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糯米有养阴益气健脾的功效,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饮药茶。处暑期间,温州地区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他们先去药店配制药方,通常使用的药材有银花、菊花、山枝子、黄芩、板蓝根、沙参、玉竹、龙梨叶、冬麦、雪耳、棉茵陈、土茯苓、蜂蜜等,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 “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此食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