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脊柱配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5例
2017-09-08颜宾宏吴少峰
颜宾宏 牛 乾 吴少峰
1.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海南 海口 571100;2.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3.北京同仁堂海口国贸大药房有限公司金龙路中医坐堂医诊所,海南 海口 571100
按揉脊柱配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5例
颜宾宏1牛 乾2*吴少峰3
1.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海南 海口 571100;2.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3.北京同仁堂海口国贸大药房有限公司金龙路中医坐堂医诊所,海南 海口 571100
目的:观察按揉脊柱配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慢性咳嗽小儿患者,据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8例,两组在常规中药、西药内服、小儿推拿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捏脊疗法,治疗组重点按揉脊柱两侧穴位,随访12个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7.5%,治疗组为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揉脊柱疗法为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也是家庭进行小儿慢性咳嗽防治的有效手段。
小儿久咳;慢性咳嗽;小儿推拿;脊柱;家庭防治
小儿脏腑娇嫩,冷热稍有不调,容易被风寒侵袭,故小儿多病发热咳嗽。现代医学临床研究[1]表明小儿咳嗽的病例占据儿科门诊总量的80%之多。若治疗不当或平素脾胃不足,内外相合,本虚而标实,容易导致咳嗽迁延难愈[2]。小儿服药困难,且容易出现药物毒副反应,故探寻一种疗效肯定、易于接受、无不良反应、便于操作且适合家庭长期防治的有效医疗手段,意义十分重大。本研究在前期的灸药结合治疗小儿久咳基础上[2],进一步探索更为简便廉验的疗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北京同仁堂海口国贸大药房有限公司金龙路中医坐堂医诊所,西医诊断为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属风寒犯肺、肺脾气虚,属本虚标实者,共55例。依据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年龄10~50月,病程2~5周。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组别例数男女平均年龄/月平均病程/周对照组27151236.35±3.672.59±0.56治疗组28131534.28±3.592.57±0.58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如下:①主症为咳嗽,时间持续15d以上,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天气变化尤其变冷后发作。②发病时间多为冬春季。③听诊检查时两肺呼吸音粗,可有不固定都在干啰音和粗中湿啰音。④ 中医辨证属外邪袭肺,肺脾不足,本虚标实证型,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伴发热恶寒,精神不振,纳差,动则汗出,舌淡、苔薄黄,舌体偏胖,脉浮无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②咳嗽病程在15d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 凡咳嗽伴有如下症状者:喘憋、呼吸困难(如鼻翼煽动、三凹征),发绀;听诊肺部固定有中细啰音或呼吸音减弱,肺部X线摄片有斑片状阴影者。
1.5 剔除、中止标准 ①纳入后出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能坚持本方案治疗的病例;②患儿不配合按摩或服药治疗而导致治疗中断的病例;③家人未能坚持家庭按摩的病例。
1.6 治疗方法
1.6.1 中成药 儿童咳液(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1255。组成:紫苑、百部、枇杷叶、前胡、甘草、苦杏仁、桔梗、麻黄、蓼大青叶)口服,1~3岁,每次5mL,4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4次。连续7d。
1.6.2 西药 头孢克肟颗粒(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12),每次1.5~3.0mg/kg,每日2次。连续服用7d。1.6.3 小儿推拿 取穴:肺经、内八卦、膻中、脾经、中脘。(不分男女,均按摩左手)。操作:清肺经,补脾经,顺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按揉中脘;
两组均接受上述中成药、西药,小儿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重用捏脊疗法,在家每天2~3次,每次时间10~30min,第2周起每天1次,第4周后每周1~2次,至少按揉2个月,长期坚持更好。治疗组重用按揉脊柱疗法。按揉脊柱操作具体如下:自大椎水平面开始到第五腰椎水平面,每个脊椎棘突下旁开1~2寸处取穴,双侧共36个按揉穴位。自上而下依次缓慢按揉每个穴位,所有36个穴位按摩完毕,为揉脊柱1遍,共4~9遍。加减:根据病情如肺气不足明显,可增加大椎穴到神道穴部位,即心肺相关部位穴位的操作次数,减少腰骶部操作次数。
上述推拿治疗每天1次,连续5~7次为1疗程。治疗组每次教会并嘱咐家长回家后按揉脊柱,对照组捏脊。
1.7 观察指标 观察咳嗽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痰的有无,质地;肺部听诊呼吸音,啰音有无。比较两组疗效和复发率。
1.8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①治愈:咳嗽消失,晨起后偶有痰咳出,肺部听诊闻及呼吸音清晰。2周内无复发。②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每次咳嗽时间间隔延长且持续时间缩短,痰量逐渐减少,呼吸音清晰。③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均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7.5%,治疗组为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典型病例
患儿刘某,女,3岁,2014年4月15日初诊。因咳嗽就诊,2周前因天气变化,着凉后发烧,3d后伴有咳嗽,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予以口服中药及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发烧退去,但咳嗽不减。刻下精神不振,安静,面白、咳嗽声低,偶有痰鸣,无发热恶寒,易出汗,动则尤甚,二便尚可,食欲差,口不渴,舌淡、苔薄白稍腻,脉弱,指纹色淡紫、位于风关。诊断为咳嗽辨证属本虚标实,肺脾气虚为本、风寒化热客于肺为标,治宜标本同治,驱邪扶正,行宣肺止咳、益气健脾揉脊疗法。常规操作手部肺经、内八卦、膻中、脾经及中脘等穴位后,重点进行揉脊疗法操作,每个棘突水平面取2个穴,共36个。自上而下依次缓慢按揉,第3~9遍重点揉按大椎到三焦俞水平即第1腰椎水平的所有脊柱相关穴位,调补肺脾。每天1次,治疗3d后咳嗽即好转,食欲尚可,精神稍好,每次治疗过程中,向家人教会脊柱揉按法,嘱咐回家每天给孩子按摩1~3次,每次10~30min,5d后基本痊愈,随访12月未再患咳嗽。
4 讨论
慢性咳嗽是婴幼儿常见和多发病,本研究配合采用按揉脊柱综合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按揉脊柱和捏脊疗法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按揉脊柱疗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均理想。
小儿慢性咳嗽临床发病率极高,多由初期感冒发烧,继而咳嗽,治疗不当或平素体虚导致部分患儿迁延而成久咳[4],甚至发为小儿肺炎,常规中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5],但小儿服药困难,对药物毒副作用敏感,故单纯使用中西药物治疗久咳显然难以取效[6]。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久咳临床报道较多,多采用常规、捏脊疗法,本研究在中药、西药、小儿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按揉脊柱,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按揉的手法特点是下按并环形揉转,是一种非常舒适的手法,患儿易于接受,家长也易于掌握。其次,选脊柱两侧区域是因为脊柱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外感病首先侵犯阳经,所以容易发热。脊柱两侧的膀胱经即阳经,六经辨证指出“太阳主一身之表,是六经的最外层,具有卫外的作用。病在太阳,即病邪在表,属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从腧穴角度,特定穴里的背俞穴位于脊柱两侧;而夹脊穴也位于脊柱两侧,小儿体型娇小,按揉脊柱两侧,可涵盖督脉、膀胱经、夹脊穴,咳嗽虽然病位在肺,但也涉及脾肾、心肝等其他脏腑,所以在治疗时不能局限于肺,人体与脏腑关系最密切的特定穴是背腧穴,华佗夹脊穴,都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背部的位置,刺激它们可以调补相应脏腑的气血阴阳。综上,本法是依据上述理论而来,揉脊疗法不仅仅局限肺部疾患,因其部位涵盖面极广,五脏六腑都能作用到,故凡是关于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的疾病均可以采用本疗法进行配合治疗[7],且也适合家庭保健治疗。
本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被患儿接受,也容易被家长掌握便于家庭治疗等优点。但首次采用,其长远的保健作用,以及对其他脏腑的治疗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今后可以从基础动物实验、临床疗效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按揉脊柱的相关研究。
[1]樊琳.9600例儿科急诊患儿疾病谱和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 6(28):63-64.
[2]李勇军,牛乾.灸药并用治疗小儿久咳127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1):45-4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B](ZY/T001.1-94).
[4]赵肖萍,许周萍,丛丽.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111-114.
[5]邢凤玲,彭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5):165.
[6]李燕燕,姬乐,苏惠萍,等.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外治法概述[J]. 山西中医. 2016,32(5) :57
[7]胡晓丽,王雪峰,魏巍. “脊背六法”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厌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12-13.
颜宾宏(1984-),男,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脊柱相关疾病诊疗的临床应用方法。E-mail: 563703194@qq.com
牛乾(197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活血化瘀临床与机制。E-mail: gxqian127@163.com
R725.6
A
1007-8517(2017)16-0109-03
2017-06-13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