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07邢秀贞
邢秀贞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在这种趋势下,情境教学法逐渐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喜欢和接受的教学方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创设情境?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呢?结合教学实际从巧设问题、播放音乐、链接生活、角色扮演、借助媒体等方面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一、巧设问题,打开思维
学习源自于疑问,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项链》这篇课文时,先叫学生考虑两个问题:你所梦想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之后顺势导入课文: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所梦想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她最后得到幸福了吗?如果换作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去追求所梦想的幸福?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就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与主人公的联系在一起,带动学生更深的体味文章主题思想。
二、播放音乐,渲染氛围
一首歌曲,一段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与课文相关的境界中,体会感情,感受意境,让学生在意识上情绪上融入作品,体会作品。
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播放了《怒放的生命》这首歌,在歌曲的旋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这篇文章展示了生命的哪一方面,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命的宝贵?还是生命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珍爱生命?通过歌曲所带来的激情氛围,带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悟文章主题,对于洞察生命本质,培养生命意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三、链接生活,引起共鸣
语文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看似平淡的文字,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文教学中,决不能满足于对文字的分析,而是要让作品与生活相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透过生活来理解作品,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体味作者寓于作品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将语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沟通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回味平时母亲对自己有哪些关爱,让同学讲一个母亲疼爱自己的小故事,而自己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去阅读理解课文,互相探讨对亲情的理解,最后归结到感悟亲情这一课堂主题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文章中作者所描写的亲情与自己对亲情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父母的不易,深化了对课文情感的体悟。
四、角色扮演,体验情感
利用语文作品本身带有的戏剧性,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把作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展现出来,这种形式能让学生快速走进作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作品,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在中职语文中,文言文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又觉得枯燥难懂,怎样能让文言文的教学课生动起来呢?这个时候角色扮演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就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分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这样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五、借助媒体,再现形象
电教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讲听模式,特别是对于作品情境的创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借助电教手段,可以运用图画等形式把作品内容重现,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像,这种直观的情境创设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深入作品情境,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講解《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直接用电教媒体播放了拿破伦的墓穴、魏玛公侯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及托尔斯泰墓的四张图片,让学生指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说出自己内心的感悟,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去区别托尔斯泰墓和别的墓的不同之处,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其深意是什么。
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为了达到使学生迅速学会有关语言和文学知识,又使学生陶冶情操的双重目标,教师要用心挖掘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并据此创设相应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蒋锦虹.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4,(42).
[2]李瑞章.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1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