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
2017-09-07
庄西真在《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中撰文,从地域、时空、领域、层次、育人等多维视角出发,全面剖析并解读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以期还原工匠精神的本来面目,彰显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从地域上看,东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也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以及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东西方工匠精神在核心价值理念上都追求至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倡导工匠应该具有严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时空上看,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工匠精神内涵有所不同。古代工匠精神通常被认为是工匠群体所具有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等方面的优良品质,现代工匠精神则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现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性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工匠精神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形成、失落和复兴三个阶段。
从领域上看,不能将工匠精神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应从更加多元的视角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科技愈是发达,愈需要工匠精神。我们不能将工匠精神单一地理解为制造业领域所特有的,而应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升级才是其最终目的。
从层次上看,可将工匠精神分为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次,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固然需要,制度层面的工匠精神更有现实价值。制度为工匠精神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上的保障,也使得工匠精神在现实层面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为了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与工匠精神配套的工匠制度,要给予工匠群体教育、经济和安全层面的制度保障。
从育人上看,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與企业两大主体的协作配合。真正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需要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协调配合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尝试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明确职业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权责,丰富校企合作的形式,从而形成“校企交替、共育工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