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9-07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

中国美术馆 2017年1期
关键词:路德维希中国美术馆夫妇

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

“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

由中国美术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路德维希艺术和国际理解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七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活动之一,旨在纪念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20年前给予中国美术馆的无偿捐赠,同时也为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柯慕贤,路德维希艺术和国际理解基金会主席布里奇特·弗兰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胡伟、安远远,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杨力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天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黎阳等美术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路德维希捐赠作品的价值”“使用传播情况”及在“未来的使用规划”等五个议题进行研究讨论。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主持,以下是各位与会嘉宾发言内容的概述。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不仅是对路德维希夫妇所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的研讨,更是对捐赠作品之后的20年来中德两国人民通过艺术而加深友谊的重温。特别高兴的是,路德维希基金会主席布里奇特·弗兰岑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来到中国美术馆。也特别感谢柯慕贤大使倡议,并于我馆共同举办展览与研讨等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先生的出席,更说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路德维希夫妇的感恩之情。

吴为山

中国是礼义之邦,我们会记住这份情,珍惜这份情,并将这份情通过不断地传递成为永恒,传递着艺术的永恒温度,让美永远铭记在中德两国人民的心中。

路德维希是闻名世界的大收藏家,他以其巨大收藏构造了一个时代艺术的全景,使文化超越历史的断裂,凝结了人类文明的碎片,编绘成完整而永恒的图像。路德维希夫妇的伟大,不仅在于收藏,更在于捐赠。所以,他的事业和理想体现在“藏”和“捐”二字上,“藏”体现了他高远的眼光,“捐”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收集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而捐赠给艺术馆为人类和历史所共享,这本来就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将117件国际艺术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我们能够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直接感受艺术大师脉搏的跃动,这是何等的令人感动!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获得这批珍贵的捐赠作品之后,我们多次在本馆暨全国重要的美术馆举办了巡展和讲座,出版了画册,并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们会继续举办巡展。在此我也庄严地承诺,在未来落成的国家美术馆将设专馆永久陈列这批珍贵的捐赠。

“路德维希的艺术课”展览现场,薇勒娜·费尔诺弗特作品《九根柱子》

柯慕贤

让我们永远记住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这带着温度的名字。

柯慕贤(德国驻华大使)

“路德维希的艺术课”展览现场,毕加索作品两幅

中德两国的政治关系非常好,尤其是在最高国家领导层面,默克尔总理已经十次访问过中国,是西方国家来华访问次数最多的政府首脑。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兴旺发展。我们的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而且相互之间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好像没有跟得上经贸关系的兴旺发展。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两国相距比较遥远,而且我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都很不同,语言也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继续努力,使两国关系的第三个支柱发展壮大起来。

路德维希基金会能够在20年前就拿出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我对此深表感谢。我认为,通过这种捐赠,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对话——一种使双方能够相互启发、丰富的交流和对话。所以,这次研讨会邀请了很多资深专家出席,探讨西方的现代艺术对中国的现代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艺术对西方和世界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反馈和反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大概在一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珂勒惠支作品展”,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那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的一次展览,在此之前从没有以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把那么多的珂勒惠支作品呈现在中国公众面前。其实,她也和中国有渊源。珂勒惠支女士健在的时候,中国伟大的文人鲁迅被她的作品深深打动,还收藏了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给她出了画册,并对珂勒惠支的作品作了如下阐释:“她的作品总是能在中国赢得成功、深入人心,因为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这种艺术语言。”事实的确如此。艺术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我希望我们继续为此而努力。

这次研讨会是中德合作又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成功的例子,说明中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充满巨大活力。

布里奇特·弗兰岑

布里奇特·弗兰岑(路德维希艺术和国际理解基金会主席)

我们今天在此庆祝20年前发生的一件伟大事件,即路德维希夫妇从其收藏中选出的百余件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捐赠给了中国。一笔捐赠定义着一种特殊关系,这不仅对于所捐赠之物,更是对于捐赠者而言。这是某种开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这批捐赠相关联的一次新生,一段特殊关系的诞生。

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相识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两人同在大学读艺术史专业,从那以后,两人不仅彼此相爱,更是共同发现了对艺术的无比热爱之情。此后,他们便开始了艺术品收藏,从古典艺术到现当代艺术,有的来自西方,也有的来自东方,有的来自北部,也有的来自南部。

他们很早就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收集一些古代中国艺术,例如唐代的艺术品。每次有客人来我们基金会拜访,我都会很高兴地向他们展示陈列在基金会图书馆的一尊女骑士雕塑,这尊雕塑大约属于唐朝。

杨力舟

路德维希夫妇有着遍布全球的艺术观。“二战”后,他俩甚至在德国重新定义了“世界艺术”这一概念。他们把自己看作文化与艺术的使者。正如前几位嘉宾在致辞中提到的,把作品带到中国来的想法也是希望借此捐赠,建立起两国间的友谊和联系。

伊蕾娜·路德维希是捐赠的推动者,她在1982年首次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后来与丈夫共同决定将其收藏的一部分捐赠给中国。双方都认为应该打通信息交流渠道,不再是单向交流,而应该是相互之间的交流。路德维希夫妇将艺术看成是一种联系人类且扎根于人类自身的一种原动力。没有艺术的人类是不存在的。因此,路德维希基金会要感谢中国,尤其是感谢中国美术馆决定以全新的方式展示路德维希夫妇的这批藏品。这些让我们倍感荣幸,我们十分感激!

杨力舟(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和外国人交往是很不容易的。作为德国人,路德维希夫妇不远万里给我们无偿地捐赠价值连城的117件20世纪国际艺术品,为我们中国的美术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年飞逝而去,他们都相继过世。我作为接受捐赠的中方当事人、见证人感慨万端。

“路德维希夫妇捐赠艺术展览”开幕式是在1996年11月20日举行的。鉴于那次捐赠,中国政府向路德维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授予了“国际艺术交流奖”。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中国,在20世纪末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谱写了开创性的新篇章,为中西方美术对话,铺就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从1995年开始,路德维希夫妇三次亲临中国各大城市进行访问和考察。他们亲眼目睹了快速发展的中国所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用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明确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宣传是肆意歪曲,其片面性不可信。他们回到德国之后,受到了不小的社会压力,他们无所畏惧地公开批驳谬误,畅谈对中国的观感,宣传对中国伟大古老文化的认识。他们的屡次中国之行所到之处,都受到国家领导人、文化部以及美术家们的热诚接待,这份尊重和礼遇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爱和平,充满着友好之情。通过历时两年的广泛交流和恳谈,他们于1996年3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的外宾接待室草签了捐赠协议,路德维希先生下了决心,明确表态可以向媒体公开宣传。

同年的7月6日,从远方传来噩耗,彼得·路德维希先生因病突然去世。这使大家都陷入了悲哀,路德维希夫人在痛失亲人悲痛之际,以坚定的信念通告我们无偿捐赠艺术品的意愿不变。随后,她把全部的捐赠作品空运到北京,并亲自率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于11月18日签订了正式捐赠协议。在两国的领导人、政府官员和美术界的权威代表出席的开幕式上,伊蕾娜·路德维希夫人以她的个人魅力与风采感动着中国的美术家和广大的媒体人,以及在场的人民群众。他们捐赠的这批国际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力量是无穷的,多年以来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巡回展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美术馆是他们夫妇实现伟大理想的最后一个美术馆。他们的捐赠全然是无偿的,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世界上有这样两位老人”。其榜样的力量,更显示了他们夫妇精神境界的超凡与伟大。今后希望听到大家更多更深入地讨论这批捐赠艺术品的价值,也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他们全球化的世界艺术共享理念,宣扬和推广他们用艺术品增进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友谊,造福人类,不懈努力的仁爱精神。

谢小凡(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自1996年得到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以来,中国美术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不少于20次的展览。由于建筑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经常把这批作品拿到北京以外的许多地方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展览。但是,除北京以外的许多地方美术馆的条件是不完全令人放心的,运输条件不完全满足规范。现实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昂贵的保险费,对于地方美术馆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是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广这批藏品在全中国范围内的展览。保管好这批藏品是我们的基础工作,我走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美术馆,例如威尼斯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我都走进他们的藏品库房去观看他们的藏品条件。像中国美术馆这样一个五十多年的老建筑,能精心看护这些作品,足以说明我们的保管条件与古根海姆美术馆这一级别的美术馆相当。另外,我们正在新建一座128600平米的国家美术馆。其中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馆的设计要求,已经在中标的方案设计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新美术馆的设计方案的中标团队由法国著名设计师让·努维尔和北京建筑设计院联合获得。所以我想,几代美术馆人相同的承诺,一定会实现的。在此,我们期待与路德维希基金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把路德维希夫妇未尽的愿望持续下去,扩大我们的国际收藏。

谢小凡

胡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关于国际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示的作用和它的传播意义,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每当我漫步在欧美国家美术馆博物馆的时候,都会感到我国美术馆加强国际藏品收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在西方各大美术博物馆,都能看到大量的世界各地艺术品收藏。1995年,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艺术活动的时候,曾系统考察过赛努琪博物馆几万件中国艺术藏品。赛努奇多年购入的藏品,种类很多,经过博物馆研究和整理后,将其陈列和收藏。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作品,不仅在当时非常有效地补充了中国美术馆在国际收藏上的不足,而且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中国美术馆每年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收藏一定数量、各种类型的国际艺术品,但是我们依然而且永远感激路德维希夫妇当年的伟大壮举。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不仅给中国带来国际艺术,也带来了友谊,成为两国人民之间交流的另一条纽带。吴为山馆长就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以来,大力推进国际艺术品的收藏,我是非常赞同的。我相信中国美术馆的未来建设将会以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大力推进,也会借鉴国际美术博物馆在收藏、保管和研究新旧藏品的经验和方法,加强国际艺术品在整个馆藏作品序列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彰显对国际文化艺术的关心和热爱。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美术馆率先并继续加强国际艺术品收藏、研究和展示的举措,意义重大。

胡伟

张子康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将117幅画作无偿地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可以说,这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文化事件。这些珍贵的现当代艺术原作来到了中国,为当时中国的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它是私人收藏家将藏品捐赠给中国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推动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里程碑式事件,也见证了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

路德维希夫妇是国际著名的收藏家,对艺术的热爱促使他们在大学时期就开启了艺术品收藏之路。数十年积累了几万件珍贵的艺术作品,涉及的艺术门类广泛、题材多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更加为人称道的是,从1957年与科隆和亚琛的博物馆合作开始,路德维希夫妇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或外借他们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二十多个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和机构。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这些画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画作涉及了英、法、德、美、俄等多个西方艺术大国,其中不乏毕加索、里希特、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西方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涵盖立体主义、波普艺术、新表现主义等多个流派。同时,这些捐赠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作品捐赠20周年之际,我们对捐赠事件和捐赠作品本身的再次讨论体现了德国使馆、我国政府和美术馆、艺术界对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重视,也对今后中国美术馆对这些作品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在学术层面、社会普及教育等层面的放大提出了要求。中国美术馆作为这些珍贵捐赠作品的收藏单位,未来会进一步做好对藏品的保护、展示、研究和交流工作,让这些捐赠作品惠及更多的人。这既是中国美术馆的使命,也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感谢路德维希夫妇的最好方式。

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我作为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首先要向他们表示我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历史永远不会在当时就看到它后来的全部价值。我觉得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的捐赠有两重意义:一是他们的行为。无偿捐赠这个行为给后世树立了楷模。另一个就是他们从美术史的框架里作出对这些作品的选择,给后来的研究者和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价值及历史意义。作为美术史家,他们用严谨的学术眼光去选择作品,更重要的是当年他们捐赠这些作品给在冷战思维尚未结束、对世界不是很了解、刚刚开放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艺术史的框架。遗憾的是在那一年彼得先生突然离世,没有给我们更多他的理由和阐释,但是他当时选择这18个类别的时候有非常清晰的世界艺术的考量。这些艺术原作的意义,为公众美术教育提供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时间流逝,对于这些作品的展示和路德维希夫妇的行为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在获得这些藏品的时候,曾经很长时间把它们陈列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后来,这些作品又在全国各地去巡展。中国之大、中国各个地区情况之不同、中国的特殊性,使这些作品的巡展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样的巡展方式也得到了路德维希夫人和基金会的理解和支持。

另外,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们的高尚人格以及对文明的贡献。他们的行为是文化财富公共化、社会化的楷模。从今天来看,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快速互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整个人类的审美意义显得更加重要。我想,路德维希夫妇希望通过美术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精神,从而达到东西方的交流、了解,这与他们要唤起美感的高尚品格是一致的。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意义。这批作品的涵盖面非常广,117件作品涵盖了从立体主义到波普艺术,再到新表现主义等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现当代流派。对当时的中国艺术家而言,这些原作是从未见过的。对从事美学或者哲学研究的人而言,他们关注的可能是作品背后的观念和思想等问题。但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研究者必须研究原作,不同的尺寸、材质和肌理,都会对作品的呈现效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只有研究原作才能够充分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全部内涵。如果不了解原作,根本无法体会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也无法真正体会艺术的魅力。

第二个方面是路德维希夫妇的捐助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同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从事美术教育的人或艺术家而言,让他们有机会可以看到西方当代艺术家的原作,对他们的创作有积极影响。而面向公众的普及性的美术教育的意义绝不亚于专业美术教育。中国美术馆经常把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艺术品拿出来展出,让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乃至儿童,都能够近距离接触西方大师的作品,尽管他们将来不一定从事艺术创作,但是对培养他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艺术,实际上为艺术家们和中国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群众基础,对中国艺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敢

还应该补充的一点是,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无疑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让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从原来的以中国艺术家作品为主,到现在具有了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对于中国的艺术史研究者、艺术家、热爱艺术的公众而言,这都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感谢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他们为中国和德国的友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时间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距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那次捐赠是当年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新闻。略微遗憾的是这批捐赠作品对于中国美术的发展来说,似乎慢了半拍。实际上,路德维希夫妇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到了中国,那个时候中国的美术才刚刚开始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批作品在80年代就能够捐赠的话,我想对于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高天民

但是,这并没有降低这批作品在中国美术界的重要意义。从路德维希夫妇收藏与捐赠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在全世界有多个重要的捐赠,但是我认为他们对中国的捐赠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有眼光的捐赠,它的意义体现在:首先是西方艺术向东方的扩散;其次,它是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主流文化的交汇。中国一直缺乏对于西方主流美术的收藏,而中西美术的关系又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就中西两大世界级美术体系来说,那次捐赠在今天来看,是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捐赠。而路德维希夫妇之所以有这样的眼光和捐赠,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世界艺术”的概念。这不仅反映了路德维希夫妇的世界胸怀和眼光,而且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世界艺术”或者“世界艺术史”这个概念是从80年代才开始受到国际美术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路德维希夫妇在5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这是一个走在美术史界前面而又被世界美术史界忽视的思想。

在鼓励中国美术走出去、中国整个社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重视国际艺术收藏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艺术品,毫无疑问是目前在中国对于国外收藏藏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认为中国美术馆以及中国美术界都应该重视这批收藏的价值,加强对它的研究与宣传,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邵亦杨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方美术史,特别是西方现当代艺术。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收藏里面有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这可能是我国美术馆里收到的最好的一批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捐赠,其中包括毕加索、贾斯珀·琼斯、安迪·沃霍尔、利希腾斯坦、大卫·霍克尼、里希特、吕佩尔兹和彭克等大师级艺术家的名作。这些作品给我们的学生们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和观摩艺术作品真迹的机会。这些藏品不仅是对于艺术史、艺术专业的学生们来说,而且对广大的中国观众了解西方艺术和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很高兴前面听到吴馆长说建了新馆以后,将把这批作品进行长期陈列,非常令人期待,这个重要的决策会大大增强中国美术馆的吸引力。

我们国内有很多年轻的学者都在研究德国的现代艺术,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德语,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路德维希基金会的帮助下作一些更深入的研究,那会对中国的西方艺术史研究非常有益。

在学术研究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层面。不仅仅局限在20年前那样的对西方艺术的基本了解,而是已经开始进入到更深层的研究阶段。我们也希望在路德维希基金会的帮助下与德国同仁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非常感谢!

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路德维希夫妇不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而是学习过艺术史的专业人士。他们基于对待艺术的态度,以及世界主义的眼光,以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来选择收藏艺术作品。

李黎阳

在他们捐赠的这批作品中,既有已被载入艺术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在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波普艺术作品,还有“东西德”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捐赠作品中还包括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作品,以及意大利、奥地利、苏联和拉美艺术家的作品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他们当初选择的国际艺术主流之外的艺术家,在今天已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路德维希夫妇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以及不掺杂任何成见、从艺术自身出发的收藏标准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路德维希夫妇当初在选择这些捐赠作品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和民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从中也可体会到他们的个人修养与智慧。

衷心希望这批迄今为止中国最重要的外国艺术藏品在中国可以通过巡展、特展以及一些专题讲座等形式得到更好的利用,使它们在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及公共教育等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也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到路德维希基金会的学术支持。

韩劲松

韩劲松(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

路德维希夫妇的收藏,是影响国际艺术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但他们从来只买不卖,这与博物馆收藏有类似之处。

路德维希夫妇的收藏是具有开拓性眼光的,他们喜欢收藏博物馆没有的艺术品。一般博物馆偏重收藏历史的、经典的,已成定论的艺术品,而他们却只对当代最新的、活态的、正在发生的现代艺术品收藏感兴趣。在博物馆的收藏标准之外,独立给当代艺术做价值判断,这很冒险,几乎没有艺术史可供参照,必须迅速准确做出决策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这需要实事求是地作出综合的、理性的分析。

他们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多样性。他们与世界各色各样的艺术家、艺术商接触,通过各种方式扩充收藏,他们包容艺术品类的差异性,接受各种争议的存在价值。他的现代艺术收藏超越了国家、民族、艺术形态的界线,不局限于某一种流派或某一组艺术家的某一种风格。这样就避免了一般藏家总是收藏一些相似的艺术品的弊病。

还有他们收藏的整体性,他们不认为某个人的某一件作品是非有不可的,若收藏,首先要考察认识当地的社会文化状况,然后成批整体出价收藏。只有把一个地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综合起来,使之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艺术家和作品的意义才可能被激活。这就是它的整体性。

李浩然

他们的收藏总与捐赠相联系,这也是他们扩大其影响的重要方面,使得个人收藏最终回馈于公众。他们先从世界各地广泛购求当代作品,然后通过自己的力量再把它们捐赠或长期借给美术馆、博物馆,从而填补博物馆美术馆的现代艺术收藏空白,或以此为基础另建新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凭借个人收藏获得文化价值认定,路德维希夫妇的事业成为一项影响公众的伟大事业。

李浩然(中国美术馆典藏部馆员)

为了更易于观众理解、认识这批珍贵的捐赠,中国美术馆也曾尝试多种展览形式,而每一次展览准备,我们都会尝试回到原点,再次体会这些作品。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下特点:于德国几乎囊括了新表现主义及莱比锡画派的主要画家;于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有英式波普,法国有自由具象,意大利有批判现实主义,俄罗斯的风格主题则更多从传统中来,于美国包括了波普、涂鸦和照相写实等艺术流派。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同时期世界主流的艺术面貌,更是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政治、宗教的倒影。

“路德维希的艺术课”展览现场

我们在呈现这些作品时做了各种尝试,最终将展览结构定位为流派划分,展览题目为“路德维希的艺术课”。我们也请到早期参与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展览的策划中来,为我们提供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全部作品的流派分类表格。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判断,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有着清晰的条理。而在流派之下,其作品的地域也自然呈现出清晰的分布。为了更好地普及、传达这些异域作品的表达内容,我们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作品名称、创作年代等这些基本信息,更将艺术家简介,作品风格、流派,作品解析也一并加入。因为围绕作品的信息量加大,所以在展览设计上,我们将小展签扩充为大展板,同时也制作了各流派作品的“随手取”(信息单),方便观众阅读。我们为了配合展览,特别制作了“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流派地图”,即在世界地图中将涉及捐赠作品的国家单挑出来,并标出此国家在此捐赠作品中有哪些流派。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设计能够加深观者对这些作品的了解,他们从而能够更加认真地品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猜你喜欢

路德维希中国美术馆夫妇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隐形男孩
隐形的男孩(下)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