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
2017-09-06李琳
李琳
摘 要: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反映出了英美文学不一样的美感。戏剧性独白实现了诗人与第一人称的分离,更加有利于对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塑造,使英美文学的艺术性得以进一步提升。文章就英美文学的戏剧性独白进行了分析,注重把握英美文学戏剧性独白的特征,并就其在抒情诗、信体诗、怨诗中的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戏剧性;独白
现代英美文学的戏剧性独白特征传承于中世纪,并且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戏剧性独白沉淀于英美文学作品当中,成为英美文学发展的一个独特传统。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注重对诗歌中说话人的性格、情感进行体现,使英美文学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在研究和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需要对戏剧性独白传统予以把握,以此来分析英美文学中的艺术之美。
1 戏剧性独白的概念分析
对英美文学中体现出的戏剧性独白概念进行界定过程中,学术界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从查阅的学术资料来看,对其定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戏剧性独白反映出英美文学的体裁性质,即英美文学的一种体裁;另一方面是从戏剧性独白的字面来看,包括了“戏剧”和“独白”两个方面内容,可以将戏剧性独白理解为戏剧性与抒情的结合。对戏剧性独白概念的理解且融入英美文学的发展史,从英美文学内涵角度出发,更容易把握戏剧性独白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感受英美文学中戏剧性独白的特征。
戏剧性独白出现于1857年,由诗人索恩伯里在《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中提出。到了1886年,戏剧性独白才被人们广泛认知并有了权威性的解释。从1886年以后,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中被正式使用。戏剧性独白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认为作品中的“我”不是作者,以此隔断作品与作家之间的联系,这种极端的想法对戏剧性独白缺乏整体认知,不利于把握戏剧性独白的内涵。戏剧性独白的理解要注重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表述,把握人物的个性,注重将戏剧性与抒情进行结合,以此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 戏剧性独白的特征分析
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着其独自的特征,这与戏剧性独白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戏剧性独白的本质来看,其强调“戏剧”和“独白”,注重对情节进行把握,从而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主要特征包括了客观化、作者与说话人分离、人物形象塑造突出性格和内心,具体内容如下述分析所示:
2.1 客观化
从英美文学作品来看,戏剧性独白中说话人采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使文学作品突出一定的主观性特征。但是这种主观性并不是作者的主观性,而是立足于作品本身,以作品主人公也就是说话人的观点来对内容进行讲述。同时,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实现了说话人与作者的分析,这使戏剧性独白突出了客观化的特点[1]。
2.2 人物形象塑造突出性格、内心
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借助于说话人将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说话人语句表达过程中更加具有戏剧化的特点。说话人与作者分离,在进行内容表达过程中,使说话人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更好地突出了说话人的性格。因此,英美文学中借助于戏剧性独白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更能够对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进行反映,能够使观看作品的读者与说话人进行更好地接触,从而感受到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另外,以“我”进行内容表述,具有更强的代入感,可以使读者对戏剧性独白体现出的内涵予以更加直观地感应,使读者与说话人产生情感共鸣,这对于突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3 作者与说话人分离
戏剧性独白突出了一种“双重声音说话”的特征,而其中的“双重声音”分别是作者和说话人,这也体现出了戏剧性独白作者与说话人分离的特征。如英美文学作品《我的前任公爵夫人》中,可以听到主人公的声音,也可以听到作者的声音。作者与说话人的分离,使英美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一方面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作品本身反映出的情感和现实。戏剧性独白作者与说话人的分离,使戏剧性独白体现出了多重空间的解读,使文学作品的内涵突出“多元化”的特征[2]。
3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体现
英美文学中戏剧性独白的把握,要注重从具体的作品当中去分析其特征,结合英美文学作品类型,在抒情诗、信体诗以及怨诗中,都体现出了戏剧性独白的特点。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戏剧性独白的体现,如下述分析所示:
3.1 抒情诗中的戏剧性独白
英美文学中抒情诗中的戏剧性独白更注重突出说话人的情感,以抒情为主色调。例如在《戏剧性抒情诗》中,就戏剧性独白的性质进行了明确阐述。勃朗宁认为,一些抒情诗虽然目的在于抒情,但是从抒情诗的本质来看,其体现出了戏剧性。在戏剧性抒情诗中第一人称是虚构的,借助于这一虚构的人物,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一一体现。勃朗宁认为,在对戏剧性独白区分过程中,如果诗歌中没有明确地表现出说话人为作者自身,可以认定该诗为戏剧性独白,反之的话则可以认为是抒情诗。在对抒情诗中的戏剧性独白进行把握过程中,要注重围绕诗歌是否体现出了戏剧性,以此对其体裁進行判断。勃朗宁对抒情诗中体现出的戏剧性独白研究过程中,在其诗歌作品中将作品以“戏剧性”进行了命名,例如《戏剧性田园诗》、《戏剧性代言人》等,就抒情诗中的戏剧性独白问题进行了阐述。勃朗宁对戏剧性独白在抒情诗中的应用予以肯定,认为抒情诗与戏剧性独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借助于戏剧性独白,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戏剧性独白的内涵[3]。抒情诗中体现出的戏剧性独白,围绕了“抒情”这一要点,借助于戏剧描述,使情感表达更具体、更真实,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3.2 信体诗中的戏剧性独白
信体诗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信体诗主要以书信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讲述。信体诗在进行情感表达过程中,体现出了细腻之感和主人公的情思,但这种表述方式,以“我”代替作者,使作者的情感进行了体现。例如《屋大维亚致安东尼》中,屋大维娅利用信体诗的方式,向丈夫询问丈夫不爱自己的原因。丹尼尔在信体诗中,将作者与说话人进行分离,很好地体现出了信体诗包含的情感。信体诗中的戏剧性独白表现,更多地以第三方的视角对情感进行表达。这种表达中,作者本身作为第三者,以信体诗中的“我”反映出了作者对情感的看法,并借助于“我”对信体诗中蕴含的情感进行了有效地体现。信体诗对戏剧性独白的继承,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则是《爱罗莎致亚贝拉的信》,在该信体诗中诗人与爱罗莎的距离,体现出了戏剧性独白的特征。作品中对人性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探索,以戏剧性独白的方式对作者内心的想法进行了表达,使整部作品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信体诗中的戏剧性独白,更多地表现为作者借助于信体诗的方式,对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突出。信体诗中包含了信体诗说话人的情感,也体现出了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体现出了一定的双重性。在信体诗中,其本质依旧表现出了一定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主要借助于信体诗表达的内容,内容反映出说话人的情感以满足作者的创作需要。例如在《贞女传奇》中,诗集中涉及到的内容与现实不符,这是作者刻意而为之,主要目的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反映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使女性形象在政治斗争中更加凸显出来。从《贞女传奇》的本质来看,无疑是对戏剧性独白进行了利用,以满足作者抒发情感的需求。
3.3 怨诗中的戏剧性独白
怨诗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成就要比信体诗更加卓越,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加深刻。怨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莱德盖特,其代表作品为《王公们的败落》。怨诗中的情感表述,主要以王公贵族们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以事迹对情感进行抒发。怨诗主要以落败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怨诗相对于信体诗和抒情诗而言其成就较高,主要在于怨诗体现出了说话人和作者之间明显的戏剧性距离,注重对说话人的性格特征、悔恨之情等进行表现。怨诗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怨詩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怨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莎士比亚、米尔顿等,这些作者在进行怨诗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历史事件,使怨诗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怨诗的内涵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怨诗到了18世纪以后,其创作方向以及作者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逐渐由个体朝着群体过渡,尤其是浪漫主义倾向的出现,使怨诗的情感表达效果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的身份对于怨诗的情感表现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怨诗在情感表述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说话人的角度对某一历史事实或是现象进行了陈述,说话人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为了达到某种情感表达目的而虚构的。对说话人的利用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作者的情感表达需要,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丰满,这样一来更能够体现出某种态度或是某种意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戏剧性独白在中世纪得到了西方文学家的继承和发扬,使戏剧性独白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戏剧性独白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色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理解作品且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把握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感受戏剧性文学体现出的文化特色,对于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来说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关欣欣,张杰.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6):44-46.
[2]王棋君. 刍议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 戏剧文学,2016,(08):164-166.
[3]潘婷. 试论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