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独乐寺的五尊辽代泥塑

2017-09-06孙静

卷宗 2017年24期

孙静

摘 要:独乐寺坐落在天津市蓟县,现存主体建筑为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独乐寺现存辽代泥塑五尊,分别叙述了五尊泥塑塑像的艺术特点,独乐寺泥塑在继承盛唐遗风的基础上,也糅合了契丹人的豪气和血性,独乐寺泥塑是中国泥塑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独乐寺;辽代泥塑;泥塑艺术

独乐寺坐落在天津市蓟县城内的武定街内,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建筑为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据清代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院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辽统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以古建、泥塑、壁畫“三绝”享誉中外,特别是泥塑艺术,为研究我国辽代泥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独乐寺现存辽代建筑山门和观音阁内,有五尊辽代泥塑:主像十一面观音、两尊协恃菩萨、护卫金刚力士两尊。

主像十一面观音耸立在观音阁正中的须弥坛上,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观音像身姿优美,仪态端庄,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呈4、3、2、1状排列而成加上本面称之为十一面观音。观音本面弯眉直鼻,目视远方,嘴角微微上翘,面部、胸部、手均敷金色,给人一种肃穆辞祥之感。右臂上举,左臂下垂,手印作接引状,居高临下,威严壮观。通高16.08米的泥塑观音,塑像前倾斜了6°09′。观音颈着项圈,下饰璎珞宝珠玉坠。上身前胸坦露。下身穿彩绘长裙,后背及两肩着披肩,披帛很长一端自左肩下垂至腹部,上饶右臂在胸前作弧圈沿右侧下垂到莲花座;另一端自右臂下垂至膝上绕左腕有形成一个弧圈,沿左侧下垂到莲花座,给人一种飘动的动感,是典型的唐代服饰风格,在设计上既美化佛像,又增加了两个力的支点。

两尊胁侍菩萨立在十一面观音左右,高约3.2米,她们与16.8米高的主像形成巨大反差,更加突出主像的威严与高大。胁侍菩萨束发,头戴花冠,冠上立有五个小化佛,似为“五佛天冠”,冠后以红带接系,带子自两耳后侧作小小花结,然后下垂到肩上。她们面部圆润,表情温顺谦恭。上身穿红色半袖短袄,着云纹披肩,腰系蓝色腰带,正中扎蝴蝶结,腰下着绿色小围裙,下身穿红色长裙,衣裙上图案花饰严谨,着色华丽,脚作“稍息”状,头、身、足呈现一条优美的“S”型曲线,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宛若两个柔情似水的少女,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给这座佛门圣地凭添了许多温馨活泼的生活气息。她的绝妙之处就是完全脱离了那种神像中的传奇色彩,而把神仙形象人格化,这样的艺术造型更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两尊金刚力士位于山门前稍间,东侧力士高4.5米,束发,发顶结花冠,发带从两侧作弧形向上飞飘。竖眉、瞪眼、闭嘴,鼻子拉得很长,似乎从鼻孔里喷出一个“哼”字。两耳着环状耳环。头颈粗短,由于右臂高台的缘故,颈椎好像缩进胸腔一大截。颈下的两根锁骨非常突出。上身袒露,肌肉隆起,自左肩向右腹斜扎粉红的飘带一条。上身还缠绕极薄的绿色披肩;左端压系在黑色腰带下,另一端向上经左臂绕至颈后,迎风飞飘作双弧形,然后向前绕过右肩收压入右侧腰带,沿右腿下垂。从披帛的飞飘动向看,风是从右前方吹来的,给人以轻帛当风之感。右臂上台,前握拳臂肌突出,很有力量。下身着裙,赤足站立,由于塑像身材高大,气势威严,加之身体前倾近20度,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令人生畏,上下肢体凸现出的肌肉,显示出浑身都是力量,给人一种威猛的武士形象。西侧力士与之相对,高4.45米。横眉、瞪眼、张嘴,好像从嘴里冲出一个“哈”字。右臂斜下,张手横于胸前。左臂下垂,右手持剑,风从左前方吹来,披帛绕右臂作弧形,与东侧力士是对称的。肌肉突出,骨骼隆起,显示出浑身的力量。相信他们定能降妖除魔,保护佛国的安宁。塑像运用了许多夸张的手法,把哼哈二将表象的淋漓尽致。而把人物形象化、高大化更能突出塑像的艺术效果,那种虎视眈眈,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更加强了泥塑的艺术魅力。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更能体现出工匠们的艺术功底的高超。

这五尊塑像为辽代泥塑,艺术水平非常高超。从造型和服饰上仍然承袭了唐代风格又具有辽代的特点。特别是十一面观音和两尊胁侍菩萨扁平的面相和苗条的身材,与山西大同华严寺辽代菩萨相同,是区别于唐代造像丰腴的辽代特征。燕蓟地区,在唐朝已是北方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到了辽代又是汉人与契丹人混居的地方,因而这一地区的汉族工匠就直接继承了唐代的泥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契丹人的先进文化。而辽代文化的基础具有游牧民族文化的粗放特点,并在战争掳掠中发展起来。他们一方面将俘虏的汉人安置在北方从事垦殖,另一方面把占领汉地作为发展农业的基地,广泛利用汉地和环海地区的矿业、纺织业、制瓷业的技术水平以发展物质文明,商业贸易和城邑建设也逐步完备起来。辽代文化主要是一个逐步接受汉文化的过程,曾大兴佛教、大建佛寺。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应县的木塔,都是辽代建筑的,辽代的泥塑艺术在继承契丹人文化和中原泥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的佛教文化,把三者融会、消化,故能冲破宗教艺术的牢笼,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艺术作品,充溢着写实的生活气息。他把泥塑艺术推向了一个至真至美的境界。

从辽宁义县的奉国寺泥塑,到山西华严寺泥塑相比,独乐寺的泥塑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独乐寺无论是从建筑还是泥塑上,其设计都是高超的。特别是泥塑创作上更是成功的。主像十一面观音塑造得高大、镇定,面部庄重、慈祥,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同时主题基调是静的,但是手作接引状,又静中有动。那长长的披帛由两肩下飘,在腰、膝间绕两个弧圈,然后上卷到肘部,再下垂到莲花台,那种动的感觉,只有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观音像整体向前倾斜,这样的处理更有其用意。其一:可以避免因为塑像高大且与观者距离近而产生的视觉障碍,用改变视角的方法,使朝拜者能够清晰的看到观音的面庞。其二:拉近了大佛与上香人之间情感与时空的距离,十一面观音好象正在俯身倾听着人间的诉说。这种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而两尊力士像运用了许多夸张的手法,为了表现力士的强壮,强调重要部位关节、骨骼的凸起。力士浑身塑造了许多三角形肌块,把力士的勇猛和威武表现的淋漓尽致。胁恃菩萨塑造的文静、谦恭。身体呈S形,脚作稍息状,似乎在侧耳恭听,好像随时准备听从差遣。独乐寺的塑像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具有典型性,这些具有个性特点泥塑,更能体现出古代工匠们得高超技术。独乐寺泥塑在继承盛唐遗风的基础上,也糅合了契丹人的豪气和血性,让自己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

独乐寺的泥塑是中国隋唐与契丹文化的一个巧妙的结合,是中国泥塑的杰出代表。独乐寺泥塑塑像所表现的不是世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但他们所反映的却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泥塑作品,又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明达:“漫谈雕塑”,《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一期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