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教育异化问题

2017-09-06曾海霞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当下,教育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否接受好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幸福,但教育却愈感力不从心,逐渐失去其原来制定的教育目的并日益远离其本质。

关键词:教育异化 教育本质 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继承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对异化理论所作的新突破,他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具体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其中"劳动的产品"不仅指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可以指精神生产和社会制度等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无形但却对人起操纵作用的产品。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私有制,最终根源会是社会分工固定化。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逐渐地在生活中异化自己。在异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地将政治异化,进而一步步地产生劳动异化。

二、教育的异化

现下,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如今的教育已发生变质而异化了。由于迄今为止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以人为目的,人的劳动还不是自愿自觉的劳动,而是作为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必然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人,从而导致异化的客观存在。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异化更多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

(一)教育的本末倒置

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能否接受好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幸福与否,由此,现代人对教育寄予越来越多的企求。但在这种无尽的企求中,教育却愈感力不从心,它越来越走向自己的反面,因为教育在发生变质,失去了其原来制定的教育目的,日益远离它的本质。教育总是达不到人们预先为它设定的结果、总是关注到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导致教育的异化。

当代社会的教育就出现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现状。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既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然而却又受到其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即:教育既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又无法摆脱一定社会阶段内在形成人的工具价值方面的职责,也就是说,教育的本真追求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曾经把现代性片面理解为"合理化",所以现实中也一贯把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现如今,"为了教育而教育"这一思想逐步渗入学校,并为学校所倡导,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早已背离了教育的本心。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的也是已有知识的灌输而非获得知识的方法,重考试成绩而轻知识运用,重接受而轻创造、思考等。若是简单的对教育一词进行拆分,多数人认为是"教书育人",而我理解更多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教书",只有在育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进行教书这一环节。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这才应为教育之本。

(二)教学的异化

在教育教学方面,同样也产生了异化现象。我国的教育在小学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的是政治、社会等最高理论,而在大学高等教育时期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等,这种教育现状也不失为教育的在时间上的倒置,这种现象同样是对教育本体的异化。与此同时,教育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也逐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一观念深植入于受教育者心中。受教育者对教育本身产生了一种厌弃,如同资本主义时期人对劳动的逃避一样,也为一种异化现象。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依据,这些前提和依据包括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无论是以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理性形式的教育目的,还是以国家名义提出的具有阶段性发展目标性质的教育目的,都只能在合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现实的指导意义,脱离规律的教育目的不是幻化为空想,就是成为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三、现代启示

现如今,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异化的现象,都反映出当下我国教育的积弊之深,这足以警示我们下决心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舍弃应试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内在价值的过程。教育,个人认为就像是一门琢磨怎样才能使婴幼儿克服后天障碍发现自己无穷潜力的学问。个人一直很赞同柏拉图的"回忆说",以及后期卢梭推崇的"自然教育","自然人"的说法。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能量源,体内储存着用之不竭的"洪荒之力",我们所谓的教育只能作为一个后天的辅助性刺激和激勵,才促使其自发地爆发能量,而不应是后天一味的灌输、破坏直至这种先天禀赋被抹杀、被摧残。因而,当下的教育也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让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一种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侯晓杰.论教育异化及其消解[D].吉林省委党校,2011.

曾海霞(1991-)女,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生成与实践
教育塑造美好生活
西方场馆教育目的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诉求
如何做孩子们人生启航的灯塔
高中“未删减”教学研究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浅析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