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豫剧翻译研究

2017-09-06李晶晶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花木兰

李晶晶

【摘要】豫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是世界文学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一张名片。《花木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其英译在豫剧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对豫剧《花木兰》选段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译者在翻译豫剧唱词时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豫剧翻译 接受美学《花木兰》视野融合

一、引言

豫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花木兰》的唱段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高度的审美感受,时而少女情怀,时而浑厚刚健,洒脱豪放,显示出阵前将军的威风。接受理论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豫剧翻译强调舞台的表演效果取决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其与接受美学有着共通之处。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豫剧翻译中来,通过对《花木兰》的两种译文分析,力求探讨豫剧翻译中使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理论背景

1.理论介绍。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首先,读者应具有期待视野,即读者阅读之前已经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也就是对作品意义的期待。并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受并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与期待视野的程度相关。理解者的视野和被理解对象的视野互相结合,相互交融,达到一种视野融合。接受理论运用于各个文艺领域,文本和读者的范围也在扩大。文本不仅创造于文学作品的读者,而且还有艺术的欣赏者,戏曲观众也包含其中。

2.研究现状。接受美学传入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其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接受美学所产生的文学、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直为人所关注的。论文中对豫剧及《花木兰》译本的研究较少,而涉及到接受美学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花木兰》选段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别从韵律、修辞等方面分析译文,使译本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为更多读者所接受,以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

3.豫剧《花木兰》介绍。豫剧又叫河南梆子,属于板腔体声腔体系,豫剧唱词语言在运用上表现出气势恢宏、说唱结合、句式灵活的的艺术特点。《花木兰》是豫剧常派的最富有代表性的剧目之一,其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是豫剧中广为人知的唱段,它的唱腔优美,抒情丰富,音域适中,易说易唱,唱词的性格化特点彰显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

本文选取《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对其两种译本进行分析。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英勇奋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忠孝节义,为国尽忠。选段唱词中诸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突出地表现了她耿直开朗、自信自强的性格。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花木兰》两种译本分析

传统戏曲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戏剧的重要元素。豫剧唱词的翻译就是为了让外国观众充分感悟豫剧的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包含作品本身和读者的赋予。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该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和接受,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融合,从而实现译文的接受美。在原作者、译者与译文受众的视野融合,作品与受众距离得以拉近的情况下,作者深入探讨了豫剧唱词的翻译策略。

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豫剧能够成为最大的地方剧种且家喻户晓,响彻海外,主要原因就是其通俗的唱词。翻译中,为了达到受众的接受和视野融合,译者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保留原文特有的通俗性。例如: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这句唱词通俗易懂,翻译中应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保留其通俗性。

译文一:Liu you saying is,unreasonable

Who said women,do nothing.

译文二:Mr Lin what youve said,dont make sense

Who said women,enjoy idle life.

译文一先直译后意译,译文二先意译后直译,两者各有特色,英译本通俗易懂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

2.省略与修辞相结合。豫剧唱词的一大亮点就是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期待视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修辞,或结合省略的方法,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受众的视野融合,使得文本与受众渐近,从而使受众更易理解和感受豫剧唱词的语言魅力。例如: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来种地,夜晚来纺棉。”

这句唱词对仗工整,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译文一:Men fighting in border,women spinning at home.

Farming by day,spinning at night.

译文二:Men join army,fighting in the front,women weave in the homeland.

Cultivating in the day,spinning at night.

译文一巧妙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并采用了省略的方法增强了受众的可接受度。译文二采用直译的方式用词较为高级,对拉近文本与受众的距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一相对达到了接受美学的效果。

3.相同或相近的韵脚相结合。若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单一,易于理解,译者可采取相同或相近韵脚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保存原文意象,同时也能有效保留原文音韵,使译文读者视野与原文视野易于融合。例如: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他们连那。”

这句唱词文化内涵简单直白,因而在翻译时应注重其原文的音韵,尽量保留原文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译文一:shoes and socks,have clothes

It was made all by themselves.

译文二:our shoes and socks and dressing,

we support at the army most as we can.

译文一中的唱词上下两句结尾的押韵在译文中强调“s”音,观众可以通过相同的韵律体会原唱词和谐的音韵,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原文相融合。而译文二则没有体现出這个特点,因此选用译文一较恰当。

四、结语

豫剧唱词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提高豫剧英译水平有利于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戏曲,更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接受理论重新定义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等概念的提出,把文本中心论的模式改变为读者中心论,对传统翻译观产生了极大冲击。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豫剧《花木兰》选段唱词的两种译本分析为例,阐释了接受理论中所要达到的视野融合,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接受程度,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豫剧唱词的音韵美、通俗美和修辞等对其翻译策略做了一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杨亚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为例[J].语言研究,2016.

[2]石琦.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的英译——以豫剧《七奶奶》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1.

[3]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许渊冲英译《长生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

[5]侯向群.接受理论与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刘亦菲版《花木兰》推迟至2020年上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花木兰从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