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视角下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探讨

2017-09-06任滨海

科教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画像石参照物观察者

任滨海

摘 要 方位意识是个体将自我带入到环境中,对时间与方位进行整合,从而所产生并体现的一种时空统合意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我们认为人类方位意识的形成,正是体现了人类个体自我意识与环境的逐渐分离,最终形成当下自我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在界定环境方位中所体现的自我中心倾向;到汉画像石中体现的自我意识投射方位模式,自我意识与环境初步分离;到山水画中的观察者角色的浮现,自我意识的抽象思维阶段;再到现代地图中体现的不以观察者意识为转移的方位模式,这是自我意识的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因此,方位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方位 自我意识 地图 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7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的时间上的延续感;一是自我与环境的分离。自我与环境的分离主要包括主体我与客体我两个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形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主体我向客体我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自我与环境分离的过程。

方位,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标示词,指对地理环境中的东西南北等方向的定位。在空间位置系统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目的物、参照物和位置三个要素。空间位置正是主要依据参照物与目的物的相对关系来进行界定。在选定参照物的时候,人类多从自身出发,以自己作为空间的参照物。因此,方位意识正是个体将自我代入到环境中,用“我”来界定环境的产物。

在中国文化及相关研究中显示,方位与时间具有直接的關系。①方位意识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进一步通过隐喻的机制与时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等联系在一起。时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正是自我意识非常重要的体现形式。更有学者认为,方位词自身语义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②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可以从方位词的形成及使用进一步探讨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自然方位上,中国很早就已经确定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是一种自我对自然环境的界定。

当进一步地对自然环境方位进行思维加工时,最集中的方位意识的体现就是地图上方位的应用。地图是为建构现实物理空间结构模型而制作的观察模型。在地图中,体现了地图使用者对方位的体验与划分,从而将地理环境中的东西南北方位转化为了以人为参照物的上下左右的方位意识。

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却发现,方位意识在地图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特别是在地图上的方位呈现相对较为混乱,中国古代多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但是现代地图则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的差异从何开始,又是体现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本文将依据材料并结合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进行分析,力图从地图方位意识的形成与改变来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然环境中方位的界定:自我中心阶段

对方位的觉察,首先源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界定。

对环境方位界定的参照物首先就是太阳。因此,借助太阳的运动,古人首先界定了东、西方。东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许慎《说文》指出:“东者,动也。”西方,指太阳落下的地方。《说文》指出:“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也。”这是以人的观察,参照太阳的运动做出的方向界定。

“南”和“北”方位的界定,也与太阳有直接的关系。“南”指阳光的照射;“北”则指阳光的遮挡。南方与北方的界定进一步的引申出了阴阳的观念。在《说文解字》中,“阳”指:“山之南,水之北。”而“阴”指“山之北,水之南”。从发展上来看,南北方向的界定因为涉及到自身的感受,更加与自我相贴切。因此,相对于直接可观察的日出日落而言,南北方向的界定应该要晚于东西方向。

于是,参照太阳的运动,人类以自身观察与体验为出发点,界定了四方。日出为东,日落为西,向阳为南,背阳为北。

可见,在人类空间的认识上,正是从日出日落的东西方位,即线性的“二”度空间感向东西南北“四”度方位空间面进行演进。个体以自身感受作为出发点,来界定时间空间,③这是人类空间意识不断扩大的基本发展路线。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思维模式,即阴阳五行思维结构。这一点,在《周易》 抽象概括表现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描述。

2 汉代画像石:初步的脱自我中心阶段

地理上东西南北的方位是绝对的、不变的。在认识自然的过程当中,人不全是如实的复刻自然,而是将自己的主动性加入到对自然的认识之中。因此,当我们把地理上立体的空间方位体现于观察者的平面心理方位意识时(表现形式为地图),则将空间不变方位变成了相对参照者而言的上下左右关系。方位是针对参照者而言的,其意义只是一种后天的、人为规定。当参照者不同的时候,方位模式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界定。

中国处于北半球,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向南而居的习惯,因为向南而居可以避北方之寒,感南方之温。空间关系作为人类基本认知范畴常常被应用到各种抽象的语义中,从而体现为方位词的语义从具体的意义渐进产生各种抽象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便因此进一步地形成了尚南意识,以南为尊,如“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祭天的地方位于城市南郊等。这一观念反映在平面心理方位意识上,便是多把南方置于方位意识的上方,以上为尊。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下为北。

在上下关系上,参照者投射于图内或置身于图外的关系不大都是同样的方式来界定上下关系。但在左右关系上,当参照者投射于图内时,则表现为以地图本身来界定方位,表现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此,表现为是从地图里面向外看。而如果我们作为观察者从外向里看,则表现为我们观察者的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这样的一种平面意识,我们发现在地图出现之前是一种常见现象。王倩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中发现,汉画像石中的方位是根据画像石所在的石柱、原石等来界定,而并不是观察者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如在陕西神木大保当出土的编号为M16的墓葬门柱中,西王母位于我们观察者的左手边,东王公位于我们观察者的右手边。根据五行观念,青龙为木,木者生于东;白虎为金,金者生于西,故青龙在东,白虎在西。这正与门上的墨书“青龙在左”、“白虎在右”四字相冲突了。因此,这里的左与右均以门扉作为参照物而界定的,设定以“身在画像其中”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画像石的观察者作为参照对象。④所以,这可以看作是对被观察对象的一种意识投射,将观察者的“我”投射到被观察者“你”的身上,以我来理解你。我们将这样的一种观察角度称为“客视”。endprint

汉画像石以实物自身作为参照物划分方位的规则还体现在天象图中。

河南南阳麒麟岗汉墓出土的天象图显示,中心刻画的形象为天帝,天帝上方站立的神鸟为朱雀,下方为玄武,左方为青龙,右方为白虎。⑤这正体现了以图片或地图本身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来定位的自我投射方位模式。

因此,在空间方位感知上,古人在对方位进行操作时,是将自己代入到环境中,以“我在其中”来感同身受的。我们将这种思维模式称为自我投射方位模式。雷黎明也指出:“先民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正可以与儿童期以自我为参照物的方位认识活动相照应”。⑥在这种投射模式中,自我投射于被观察对象上,从被观察对象的视角来理解方位,以“我在其中”的观点看,即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这正是“我”之状态分布,这正体现了皮亚杰理论中的脱自我中心倾向,尝试以我之感受来认知对象。

3 古代地图与山水画:抽象思维阶段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从观察者角度来看,在该图的上方标有一个“南”字,左方标有一个“东”字,表明其方位是以上方为南。同期出图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方位与其相同。

在类似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残留着以南为尊的特性,但是在左右方位上,则已经从被观察对象的投射转移变成了观察者的独立,变成了主视的角度,即以地图的使用者来界定上下左右。

自宋代以后,地图存世逐渐增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除了有以南方为正方位的,以其它方向为正方位的也有很多。如:《华夷图》、《平江图》、《地理图》、《长安城图》、《禹迹图》、《九域守令图》等,它们多是以北为正方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正是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地图使用者的方便,有利于地图使用者了解所面临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的自我意识的分离,更多地表现于中国的山水画中。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主要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在对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分析中,部分学者认为地图学是山水画之父。王微在《叙画》中认为山水画“披图按牒,效异山海”。⑦这正是说明山水画与地图的确具有同源性。

山水画与地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水画更多的强调是一种对对象的观察。王维在《画山水诀》认为:“或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⑧

邬建进一步地认为:正是基于一阴一阳的思考,中国山水画进行了各种艺术形象的生成以及在画面上进行了独特的空间组合。中国的山水画正是画家体道悟道的过程,体现于空间与时间在作品中的配列。⑨

这样的一种创作过程,是通过观察者的思考将自然方位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在平面作品中将其体现。这正是将自己与对象进行分离,强调了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加工。我们认为这正是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抽象思维阶段。

4 自我意识的独立——现代地图时期

现代地图的方位模式基本确定为十字形二分结构,垂直方向为上、下,水平的方向为左与右,多以观察者角度即主视的角度对方位界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该方位模式于19 世纪后半期由现代地理学所创造。

在这种方位模式下,观察者从地图中彻底地独立出来,形成了观察者与地图的彻底分离。方位的模式再也不依赖观察者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国早在唐朝开元年间以及之后的元代就先后进行过广泛的大地测量,但其时多以日影和极高为测量参照。⑩明末清初,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开始传入我国。该方法主要采用以北为正方位,使用北极星的高度来测定纬度,以经线方向作为定向基础。

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我国先后用经纬度法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大清会典舆图》等地图的制作。清政府在地图测绘章程中明文规定地图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自此,以北为正方位成为了制圖的规范要求,这也标志着地图把任一方向都可以作为正方位的局面基本结束。

因此,随着现代制图法的推广,我们越来越与地图相分离,地图也越来越不依赖于我们观察者来确定方位。观察者需要不断地调节自己,从而来辨别方位,这正是对自我意识的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认为这正体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辩证思维阶段,能够以变化的、辩证的视角来看待方位。

5 总结

自我意识的发展,正是从与环境的不分,到自我与环境的分离,出现独立的自我意识。探究画像石、地图、山水画等思维产品中的方位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基于自身对环境方位的确定;到身在其中的自我投射方位模式;进一步在地图及山水画中观察者的角色开始浮现;之后,随着现代制图学的发展,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统一方位模式开始确立,这是地图方位模式与观察者的独立体现。自此,独立的自我意识终于成熟。

方位意识的发展,正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体现为自我中心、脱自我中心、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直至辩证逻辑思维的确立。

注释

① 吴念阳,李艳,徐凝婷.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605-608.

②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③ 郝葆华,乔文彪,董海莉.先秦社会时空方位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0.4:51-54.

④ 王倩.论汉画像石方位划分参照物[J].文艺理论研究,2014.6:151-155.

⑤ 图片参见黄雅峰主编.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62,图42.

⑥ 雷黎明.楚竹书方位词及其新见词义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0-154+160.

⑦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关术出版社,1998:596.

⑧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北京:人民关术出版社,1998:592.

⑨ 邬建.阴阳五行与中国山水画的时空意识.郑州大学学报,第四期.第39卷:166-168.

⑩ 田秀荣,陈岩,陈东委.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中国档案报,2010-08-06002.

朱炳贵.古代地图的方位.中国测绘报,2006-11-17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像石参照物观察者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幸福不需要参照物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汉风新韵
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