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思考
2017-09-06张红玲
张红玲
摘 要 互联网+”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适应这一形势,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建立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即用户思维、跨界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等,再以此作引领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改革 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这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意味着“互联网 +”这一概念纳入了国家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 +”时代的真正到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互联网+”,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了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新锐热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2012 年全面兴起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模式——慕课,该模式基于碎片化和移动网络学习,对高等教育传统模式的进行了解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1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个新生态。在教育领域,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近几年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普及后,学生几乎人不离机,机不离手,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再加上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快速和便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统的以知识传授、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顺应时代变革势在必然。目前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就是互联网催生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边界,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拓展了教与学的物理空间,而且还能照顾到个别差异,做到因人施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得以实现。可见,“互联网+”时代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等都面临巨大挑战。
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目前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迈入“互联网+”阶段,互联网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它正在打破地理、生活和学习等诸多方面的边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有用信息为自己服务。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行之有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并顺应这一时代趋势,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然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使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再以此做引领,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
2.1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建立用户思维和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和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一切改革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思维,它是指在价值链的各個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其核心就是“用户至上”,特别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体验。“得用户者得天下”,教育教学工作的用户就是服务的对象即学生。所以,作为学校,必须要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和校园文化;作为教师,必须从圣坛上走下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照顾个别差异,比如课堂上利用手机功能为教学服务,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问题和作业,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跨界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教师来说,建立跨界思维就是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的眼光判断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与不同的学科、年龄或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思维的多样化;对学校来说,可把视角延伸至校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校局合作的方式,既可以搞好实践教学,又能结合行业现状与发展、行业人才需求、岗位分工与技能要求等,及时系统地制订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人才规格、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加快人才培养改革。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敢于打破思想藩篱,善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立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网络上大量在线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和个性化。传统的系统传授知识的方式让手持智能手机随时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学生很难专注于课堂。所以,目前的教学难题是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让其对课堂保持兴趣并能积极参与,而不至于让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场所,这就需要教师学习互联网的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由于人的注意力能保持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将学生可以独自完成的任务放在课前自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那些重难点问题和“育人”工作则置于课堂上解决,即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既可节约课堂时间,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实现“教书”与“育人”工作的有机融合。endprint
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精简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即教学内容要简明,教学过程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朴,教学评价要简明,教学语言要简练,教学情境要简洁,确保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所谓的“简”,不是肤浅和简单,而是浓缩的精华和高度的凝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总结和提炼,而此正是互联网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不再因学生课堂不听讲而苦恼,学生也会因课堂教学的“精”和“简”超越了固有的认识和体验而产生浓厚兴趣。不过,简而精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较好地运用现代新型媒体与网络资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推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2.3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平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
2015年 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比如借用现有QQ群、微信圈、网易云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中国大学mooc、coursera 以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这样,教学工作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既可以“借智”又可以“借力”的开放、共享和共赢的活动。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海量信息和资源,一方面要善于筛选、甄别、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
当然,互联网给教学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免费的、可共享的资源,而且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学生评价机制也将更加科学、全面、客观、清晰、明了。比如评价内容会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评价方式会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如果说,以前的考试只能通过一个固定的成绩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现在通过大数据,就可以把學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以及考试等过程性评价的数据统计出来,从中分析学生的整体情况,比如学业成绩、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等,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可以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作出一些判断。不过,以上变化能否落实并取得实质进展还要取决于各院校能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保障措施,比如各项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内部网络平台的建设及学院自己移动端APP的开发等。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虽然互联网本身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很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可是如果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摆设,甚至会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累赘。所以,教师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学习和建立互联网思维,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这是高职教育教学变革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综合评价能力等,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巨大冲击。
参考文献
[1] 季常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思考[J] .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2015(12).
[2] 王济军,李晓庆,郭晓珊.“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9).
[3] 赵天骄,刘庭梅.互联网思维下教育还需闯三关[N].中国教育报,2015-12-07.
[4] 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