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务文本翻译策略

2017-09-06邢沛林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模因论商务英语翻译

【摘要】本文以模因论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做了解释,并以译者在商务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与翻译过程中所需进行的专业判断为例,从顺应既存模因、利用强势模因、以及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模因等角度对翻译策略给出了指导。

【关键词】翻译 模因论 商务英语

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该理论的缔造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中类比“达尔文进化论”,再现文化进化规律,同时类比生物进化论的“基因” 一词,从而产生了“模因(Meme)”的概念。同基因进化相类似,模因的进化也有着自然选择的现象。道金斯的文字中也提到,各式的思想理念代代相传,在传递迭代中这些思想受获取信息主体的影响,或增强或减损,或影响思想本身。通俗说来,模因就是在同一文化环境内对于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作发明、流行时尚等的模仿、复制。文化发展的本质即新思想、新概念的产生、傳播、衰落与更迭;而新思想与新概念的本质即是新的词汇与新的表现。可以说,学习一门学科的本质就是去学习该学科的词汇,而接纳一种新文化的本质也就是去接纳它带来的新词汇。从模因论的角度去看,发展文化就是将新的模因引入本文化之中,使之在本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进行自我复制与传播,从而内化至本文化的基因之中,使本文化得到发展与壮大。文化史就是无数模因被引入并整合至文化的过程。这些模因最终成为了文化某种特定的属性,也是我们在语义解码和文本解读中的重要线索。

对于译者的商务文本翻译实践而言,挑战在于绝大部分世界前沿的思想与观点都是以植根于外语的模因存在,即这些思想的“基因”是基于外语语境之中,也就是说,这些模因无法在不经翻译的情况下在汉语中生存下来,自我复制、传播,从而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变体以充实并丰富汉语的表现力。长期以往,必将导致汉语的贫瘠与单薄。而不通过翻译直接使用外来模因,一是无法促进模因的繁衍与遗传,使模因成为单纯的“一次性”的工具而非丰富文化的种子;二是不加节制地直接使用外来模因可能会导致汉语的纯洁性被破坏。但是,汉语的机遇也恰恰在此。如果能够积极引入外语中有借鉴意义的模因,使之在汉语的土壤内繁衍传播,则能打开汉语的思路、使之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在此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活动毫无疑问起了最主要的媒介作用。

二、顺应既存模因

在翻译中,首先要意识到的问题之一是本土语言中已存在的模因。这些模因是由过去的文化活动逐渐沉淀而来,可以认为是一种业已固定的社会文化惯例,因此译者不需企图改写这些已经成立的模因,一是因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模因中的大多数也是从前人的翻译等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模式,二是因为任何对这些已确立的模因进行改写的企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些模因已经内化至文化之中,如果译者改写这些模因的动机不足够强大或足够正当,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对向该模因的修改有抵抗倾向。

在商务文本之中,对于机构、品牌名称的翻译便带有很强的本土模因色彩。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策略不同,译者在翻译品牌时往往会采用重命名的策略。由于品牌名称属于品牌营销范畴,其内涵随企业品牌战略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而译者遵循的语用等效原则也不同于一般重命名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而是要了解品牌名称所应体现的特定文化背景、企业特定品牌战略、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品牌的行业属性或产品属性(利益),还需充分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与消费者的价值追求、品牌营销战略及品牌的核心联想,结合译语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习俗、消费习惯及语言使用方式等,按需处理译文,取得企业期望的语用效果。

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银行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命名翻译即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文化模因。虽然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的命名本可直译,但是仍有很大一批金融机构名的汉译有着强烈的文化印迹,如“汇丰银行(直译为香港上海银行)” 富国银行(直译为‘威尔斯法戈银行)等。可以看出,大多数外资银行的汉译名均包含象征财富的字眼,形成了一种家族相似性。这种现象正是模因自我复制的机制运作下的产物。银行译名的译者根据对象市场对于译名的反响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对译名模因进行微调以符合大众对于译名的期待,从而使得译名的模因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目标文化语境,并且能够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利用模因的自我复制与传播的机制,既达到了翻译交流的目的,也达到了市场宣传的目的。

模因引导着我们去感知我们所身处的文化,相对稳定的模因能够令我们以最少的努力实现对文化语境的认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注意识别本语言中已存在的模因,若无特殊目的,则只需要顺应现存的模因进行翻译,而不需要对其进行改写或舍弃。

三、利用强势模因

模因同样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只有那些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成为强势模因。反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活跃不起来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他们被替代或者使用范围缩小,被局限在某些领域,从而成为弱势模因。在商务文本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概念。译者在首次接触这些概念时往往会根据语义各自拟定自己的译文,而这些译文作为一种模因被送入目标文化语境之中后,便开始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化环境会从它们的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出最适宜生存的模因。

如“Internet”一词最初进入汉语语境时便分化出了若干译语模因,如“因特网”、“互联网”以及“广域网”等等。其中“广域网”因与“局域网”相对应,逐渐限定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文献中所使用,成为了弱势模因;而“因特网”与“互联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则共同生存在汉语语境中。然而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新概念,自然地,汉语中的“互联网”和“因特网”两个模因随之开始了自我复制以试图形成对应该新概念的新模因。“互联网”将其自身自我复制为“物联网”,而“因特网”则将其自身复制为“物的因特网”。两者均是正当的译文,但文化最终选择了“物联网”为强势模因,使之于汉语文化语境中生根发芽,并且随之派生出如“车联网”等子模因。endprint

这一过程对于译者的启示在于,在翻译新鲜概念的时候要事先考虑到译文作为模因在目标文化语境之中的生存能力,必要时可借助目标文化语境中已有的强势模因复制该新概念进入目标语言,从而增加译语模因的生命力与繁殖力。

四、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模因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模因基因型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这意味着源语模因的精华在于其背后所传达的概念本身。而表现型模因的价值在于其模因本身的形态结构,表现型模因的引进对丰富目的语表达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超文本(Hypertext)”复制得到“超本地化(Hyperlocal)”,以及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复制得到“云生产(Cloud Manufacturing)”等。译者在处理基因型模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把其所传达的概念以目标與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其中又分为同形同义与异形同义传递两种情况。在商务类文本中,大部分的源语模因有着与汉语相似的理据,因此可以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模因的跨文化转移。

确定模因性质并复制模因的过程需要译者的专业判断,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解决这一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语用等效”原则。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这种评估也包含了对引进异质模因的后果评估,是对模因的一套筛选标准。其中,对模因适合作为基因型还是表现型进行恰当的判断是为外来模因在本文化的遗传繁衍提供良好环境的前提,强行将不相兼容的模因引入汉语会导致模因的水土不服,从而无法进行自我复制与繁衍,也会令译文佶屈聱牙,失去了翻译最基本的目的。

举例说明,试分析Just as bad management destroys shareholder equity, recurrent downsizing ravages emotional equity. 这是一句摘自某管理类书籍的语句,其中的译者应当很快识别出这一句中的“emotional equity”这一模因,并就其模因属性做出专业判断。在商务文本中,“equity”这一模因已经有了相当强大且广泛的影响:在会计学中其对应汉语模因为“权益”,即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资产价值。译者应当以此既存模因为依据对“emotional equity”进行处理。“emotional equity”是一个新兴概念,在汉语语境之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现成模因,因此译者需要综合评估源语与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上述案例中,由于该语句出现于某管理类书籍之中,其目标语读者必定会对“权益”这一概念有一定了解,因此“equity-权益”的模因传递模式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语境中应具有一定生命力。所以本文认为,在这里译者不妨直接将其作为表达型模因,直译为“情感权益”这一术语,既满足了形式上的对等,也不必过于担心意义传达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试比较同一词汇在以下语句中的角色:Your audience has a deep deposit of emotional equity in preexisting things. 该语句摘自某卡牌游戏设计师访谈,译者对其做出专业判断的时候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本例中,目标语读者应该是对该卡牌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其对于“equity”这一词汇在商业上的意义不一定有充足的了解。因此,译者需要从“equity”这一模因在商业语境中的意义出发,推断出其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心理资产”的意义,可解读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信任与忠诚。因此译者在综合考虑、评估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后,应当将其定性为基因型模因,从而不必过分拘泥于其表达形式,直接将其译为:“观众对之前的产品怀有很深的眷恋”即可。译者在这里不得不牺牲 “equity-权益”这一模因的表现形式,因为该模因在这一特定语境之中无法顺利生存,更无法自我复制及传播,甚至连被读者顺利理解都有困难,因此译者必须做出舍弃。

五、结论

本文以模因论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做了解释,并以译者在商务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与翻译过程中所需进行的专业判断为例,从既存模因的顺应、利用强势模因、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模因等角度对翻译策略给出了指导。译者在翻译中需要对模因的性质做出专业判断,以此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译者可以,也有责任借助模因本身的自我繁殖与传播的性质,努力甄别出目标语言中的强势模因以复制翻译原文中的模因,从而使得译文更加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也能更具生命力、表现力与精确度。全球化的进程方兴未艾,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汉语面临着大量来自于异域文化的模因,即面临着挑战也迎接着机遇。译者作为文字工作者,应清晰认识到自己担任着模因工程师的使命,也肩负着引进新概念与丰富汉语表现力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捷,何自然.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外语学刊,2014,02:59-64.

[2]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01:103-106.

[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01:30-39+108-109.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01:68-73.

作者简介:邢沛林(1992-),男,甘肃兰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因论商务英语翻译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你会选择学习商务英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