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理论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的作用
2017-09-06马瑞雪
马瑞雪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本文通过对TA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四种心理地位及三种沟通形态的合理分析利用,寻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达到“我好,你好”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TA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沟通最紧密的人,他们对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全国化、价值取向复杂化、沟通方式多元化,使得他们与辅导员的沟通面临着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等多方面的障碍。这些变化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调整好自我状态,从容面对不同的沟通形态,使得双方达到“我好,你好”的双赢心理预期。
一、TA理论的基本内涵
TA理论为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该理论由伯恩(Berne)于1958年提出,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将其定义为,TA是一种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他人互动时发生的,这种人际沟通对个体的健康十分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TA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
伯恩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包括父母自我状态(Parents简称P)、成人自我状态(Adult简称A)及儿童自我状态(Child简称C)。
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自己的父母,都曾受父母的影响。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批评、指责、教育或者关爱、唠叨等方面。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个体处于理性的思维中,是个体针对现实的自主性感觉、思想和行为的组合体,不受儿童时期的经历或者父母的影响。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理性、思考、知性和冷静。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个体心里住着一个儿童,当与他人交往时他表现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都与一个孩子一样,活泼、天真、缺乏思考、直率等。
(二)TA理论的四种心理地位
TA理论指出,心理地位是描述个体在最早期对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或结论[1]。伯恩认为,个体具有以下四种心理地位,即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及“我好、你好”。在这四种心理地位中,“我不好、你不好”是最不好的一种,可以说体现的不仅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其他人的否定,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一般自卑自负,很难融入社会生活。“我好、你不好”体现的是一种对他人的蔑视和轻视。“我不好、你好”体现的是自卑及对他人的依赖。“我好、你好”是最好的一种心理状态,达到了互相适应、共赢的状态。
(三)TA理论的三种沟通形态
伯恩认为,人与人的沟通有三种模式:互补式沟通、交错式沟通及隐藏式沟通。当个体获得他人的自我状态是自己期望的信息时表现为互补式沟通,当个体获得他人的自我状态与自己期望的信息有差错或不一致时表现为交错式沟通,当个体通过眼神、手势等表达隐藏的、深层次的信息时为隐藏式沟通。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社会报道反映出当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及学校因素导致的沟通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的位差效应导致难以达到双赢的教育效果。
(一)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沟通效果较差
从社会方面因素来看,现高校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地域性的差异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这给辅导员的工作也带来了相应的困难,需要辅导员“对症下药”。从学校方面因素来看,近几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渐渐失调,配备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很难面面俱到,很难达到与学生良好有效的沟通。
(二)位差效应导致无法达到双赢教育效果
从传统观念来看,辅导员处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主动角色,而学生处于教育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的被动角色,这种自上而下的角色与位置差异导致学生很难主动要求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而輔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内容多为教育、批评与命令的方式,这使得学生面服心不服,很难真正接受,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TA理论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作用的发挥
高校学生有其年龄、地域、性格等不同因素的特殊性,辅导员在与其沟通时,调整适当的自我状态、选择正确的沟通形态有利于辅导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在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调整适当的自我状态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应逐渐形成与大学生互补的自我状态。如前所述,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是个体自我状态间的沟通,而且个体的三个自我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当两者互动中心理状态是互应时,交流就会成功,而在心理状态发生交叉时,就可能会出现交流的不顺畅或者是交流中断[2]。高校的学生年龄均在18岁以上,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如果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一味地以父母自我状态通过命令、批评的语气传递沟通信息,而此时学生恰好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双方很难得到有效地沟通。在沟通时,辅导员应注重分析学生的自我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自我状态,采用互补的自我状态,因时因地适宜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选择正确的沟通形态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双方都有选择沟通形态的自由,但辅导员应当选择恰当的沟通形态,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达到学生心理受到关注的预期。在伯恩提出的三种沟通形态中,沟通效果最不好的是交错沟通。高校学生和辅导员进行沟通时,多数抱有咨询与寻求建议的需求,处在成人或儿童的自我状态,此时,辅导员应采用互补式沟通,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真正的接受来自辅导员的沟通信息。在特定的时候,辅导员也可通过隐藏式沟通与学生进行沟通,辅导员可以通过非语言的、隐藏的心理层次信息与学生沟通,如通过手势、眼神及动作等传递对学生的关心与理解。此时,学生会感受到内心的尊重与理解,也会从内心产生对辅导员的感谢和爱戴,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瑞典]欧嘉瑞,安妮卡,罗南.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黄珮瑛,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秀美.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相互作用效应[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