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改革路径思考

2017-09-06黄锐曹素璋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教学改革

黄锐+曹素璋

摘 要:跨境电商作为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贸易运作模式、贸易支付方式、贸易物流方式。《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电商平台运作知识,熟悉网络化支付操作方法,了解跨境电商物流流程。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亟须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跨境电商环境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0 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称跨境电商)是指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主体,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支付平台和跨境物流平台进行商品展示、洽谈、成交和支付结算等交易环节,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新形态。按照交易主体不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分为B2B、B2C、和C2C模式。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万亿元,同比下降7.0%,但其中通过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例达21.97%,在国际贸易整体趋缓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成为外贸稳增长、转方式的突破口之一。可见,跨境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外贸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较为重要[1]。目前,该课程的本科教学主要围绕传统贸易流程展开,对跨境电商模式的涉及很少,这使得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不能全面掌握当前跨境电商环境下外贸进出口操作方式,导致课程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关于跨境电商对涉外类专业教学的影響及其改革实践研究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逐步增多,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研究者的来源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本科高校教师相对研究较少[2-4]。当前,我国本科高校教育面临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大使命,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涉外类本科专业不仅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等宏观层面进行改革,而且更应该从专业核心课程的微观教学层面大胆探索,主动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在课程教学的实处上。因此,本文在分析跨境电商新环境对《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的新要求基础上,探讨适应于跨境电商环境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1 跨境电商外贸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的新要求

跨境电商作为我国外贸增长新模式,势必要求我国外贸本科人才掌握跨境电商平台知识、技能的运用,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1 贸易运作平台化,要求课程中掌握电商平台运作知识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主要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主线,重点介绍货物从出口国到进口国的整个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商品标的物、价格、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等内容,进出口双方的交往渠道主要通过电话、传真、邮件、展会、交易会等。此外,进出口方通常还要到货代、商检、海关、银行、税务等不同环节的当事人的工作场所办理业务。

然而,在跨境电商交易模式下,进出口双方及其与相关当事人的业务往来主要集中到了Aliexpress、eBay、Amazon、Wish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上(如图1所示),大多不需要碰面即可完成,业务环节得到了较大简化,提高了交易效率[4]。可见,跨境电商平台化运作模式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突出学生对平台化运作模式的熟悉和掌握。

1.2 贸易支付电子化,要求课程中熟悉网络化支付操作方法

传统的国际贸易基于B2B交易的结算方式主要通过银行服务完成,一般需要银行工作现场交单结汇,主要有L/C、T/T和D/P等三种常见形式。跨境电商对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接受订单到支付等过程全部通过网络平台即可完成,大量的跨境电商具有交易数量少、频率高的特点,大量跨境电商进出口企业和个人缺乏上述国际结算专业知识,加之这些方式手续费等成本过高,因此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跨境电商交易[3]。目前跨境支付有两大类方式,一是网上支付,包括电子账户支付和国际信用卡支付,适用零售小金额;二是银行汇款模式,适用大金额。在实践中,国际支付宝、信用卡和paypal使用比较广泛,其他支付方式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例如WebMoney、Qiwi wallet、CashU对于俄罗斯、中东、北非等地区的贸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跨境电商网络支付方式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补充国际网络支付操作的专业知识。

1.3 贸易运输快捷化,要求课程中了解跨境电商物流新方式

传统授课中,以大批量采购为背景,一般先介绍海运、空运和铁路运输等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重点介绍集装箱提单运输,接着讲述对应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在跨境电商模式下,商品的成交呈现出交易量小、批次多、轻量化、小额化的趋势特点,商品的运输更多采用邮政大小包、国际快递(UPS、Fedex、DHL、TNT)、跨境专线物流、国内快递的国际化服务、海外仓等物流方式[5]。跨境电商市场发展迅猛,风险也逐渐显露。电跨境商平台的卖家面临的风险除了货不对板、物品损坏、物品延误、物品丢失等常见原因引起的买家拒付,甚至还有部分恶意拒付现象。为此,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引入保险机制,为平台卖家提供风险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跨境电商物流流程及跨境电商保险知识。

2 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相比较,跨境电子商务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呈加速发展趋势。我国本科生教育被赋予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也应该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调整和完善,结合上述跨境电商外贸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新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endprint

2.1 及时更新教师知识技能结构,建立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师团队

跨境电商环境下,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本科高校应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跨境电商行业交流论坛,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授课教师到外贸企业观摩或挂职锻炼创造条件,甚至鼓励授课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去跨境电商企业兼职或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自主创业,直接参与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的操作。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知识技能结构老化,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加入跨境电商使用的实际心得体会,从而更能使学生信服。此外,本科高校还应主动邀请跨境电商企业、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行业专家为相关专业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跨境电商的最新行业动态信息,进而提高学生对外贸行业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2.2 运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近年来各地本科高校相关专业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改革,基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式教学模式,探索除了基于外贸工作流程的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法、模拟情景法等“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但这些基于虚拟案例和同学间情境的模拟操作,仍然无法让学生体会进出口业务的真情实境,难以激发学生从事外贸岗位的热情。跨境电商平台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实战演练的实践平台,例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全球速卖通、敦煌网、兰亭集势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免费开店政策,鼓励学生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在网络平台开店,指导学生熟悉平台的交易流程和规则,以实战演练方式学习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6]。

2.3 结合跨境电商项目化教学,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教师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设计上,可在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突出跨境电商交易环境,重点补充电子商务知识技能、跨境电商营销技能。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产品调研、选品、定价、产品发布及推广、网络外贸订单处理、国际物流运输及外贸客户服务等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知识技能,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平台实战操作紧密结合,使其能够胜任跨境电商企业岗位需求。通过强化跨境电商项目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次,还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挑战杯”项目、企业(外贸)模拟经营大赛等项目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培养学生应用跨境电商知识的能力。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报考电子商务师、国际电子商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以考促练,提高该课程学生职业认知,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引入跨境电商平台实绩考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以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一般是包括平时课堂表现、模拟实训、期末考试三个部分,通常侧重对理论知识和传统贸易模式流程模拟实训的考核评价。随着跨境电商环境下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师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要注重学生课程实战中过程性考核,将学生跨境电商平台实战结果引入课程考核中,以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发布产品的点击量、成交量、利润等业务实绩作为该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期末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同时,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对取得一定跨境电商出口实绩的学生,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免考的机制。

3 结语

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运作模式、贸易支付方式、贸易物流方式。《國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跨境电商环境下电商网络平台运作、网络化支付、跨境电商物流等新的知识技能。为此,各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与时俱进,适应国际贸易方式的新变化,其改革路径包括:一是,及时更新教师知识技能结构,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师团队;二是,运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三是,结合跨境电商项目化教学,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四是,引入跨境电商平台实绩考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本科教学改革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多方共同参与,才能确保该课程改革顺利实施,进而切实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及其有效性评价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6]400号),湘南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湖南外贸特色视角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项目编号:校发[2016]18号)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锐.基于湖南外贸视角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5):139-143.

[2]胡智斌.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5(36):107.

[3]陈俊.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116-117.

[4]胡心宇.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6(3):247-248.

[5]沈伟玲.基于外贸电商创业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5(3):20-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教学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