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与开显“美丽中国”思想的文化基因解码以儒家和道家为例
2017-09-06蔡昊佟
蔡昊佟
摘 要:文章首先对“美丽中国”思想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美丽中国”思想中的儒道两家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对儒道传统生态观念在现代“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挖掘与开显展开了详细的分析论述,旨在为我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生态观念;“美丽中国”
一、前言
当世纪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我国的经济开始腾飞,整体的社会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此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美丽中国”一概念提出,作为改善我国环境的一个口号和思想。虽然“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才提出的一个思想,但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则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在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中都有所涉及。基于此,文章以探索“美丽中国”思想中的文化基因为主线,分别对儒道两家思想中的“美丽中国”基因进行剖析,旨在提供一些我国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建议,以下是具体内容。
二、“美丽中国”思想简介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我国社会环境的建设战略,其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与人民福祉。“美丽中国”思想一经提出,便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响动,甚至被社会定义为我国政府体民情、顺民意、得民心的一个主要举动。但从“美丽中国”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上观察,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也是一种理念思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对生活環境有更高追求的一种心理变化。在“美丽中国”思想中,进一步进行深度剖析,则可发现在其强调生态之美的同时,也包含了社会美、时代美和人文美的因素,强调的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1]。从“美丽中国”的文化因素上观察,可发现其所包含的悠久历史底蕴,在我国魏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便是一副“美丽中国”的景象,而这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美丽中国”思想不仅仅存在着于一篇文章中,而是融化于每一个中华民族人民的血液中。
三、“美丽中国”思想中的儒道两家的文化基因
(一)“美丽中国”思想中的儒家文化基因
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中在思想领域内最有建树的一个思想流派,在其思想中所内涵的生态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周易》。《周易》本身作为一本充分真知灼见和人类智慧的奇书,在书中提出了天、地、人本文一体的观点,所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则正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作为汉朝大儒学家的董仲舒,则将《周易》中的三才之道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当人类破坏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伤害自己。北宋作为我国文化最发达的朝代,诞生的大学士不胜枚举,其中具有“北宋五子”之称的张横渠,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现代人所知的生态理念思想,即“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但无论是《周易》或是董仲舒还是张横渠,其所强调都是人与自然是命运的共同体,则便是建设《美丽中国》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基因之一[2]。
此外,除了“天人合一”思想之外,在儒家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其他的生态思想于其中,如“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等思想。当我们接触儒家所提出的“仁”和“爱”的思想时,所首先想到的是爱人但其实在儒家的思想中还将其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界。如《周易》中提出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一思想认为生态保护是人苟活于世的大德所在。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速而》中,则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子钓而不刚,弋不射宿”的思想,认为不应当垂钓小鱼,也不能伤害巢中幼鸟,其深刻的显现出了爱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思想。孟子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提出了“君子之于物也,爱而弗仁;人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对孔子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表述[3]。到汉朝董仲舒则是将孔孟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更为直白的表述,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此处的“仁”也十分明确的从人的身上进一步延伸到了世间万物,和孔孟思想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儒家经典思想中所内涵的生态环境的思想,是“美丽中国”思想中的儒家文化基因的体现。
(二)“美丽中国”思想中的道家文化基因
道家作为对我国人民思想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个思想流派,在其思想核心中同样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保护的思想。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所提出的“自然无为”观点,为世人所铭记,但是更多的人是将老子的“自然无为”理解为“无作为”,但是道家所实际主张的思想却不仅仅局限于此[4]。亦如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之,德畜之...................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其所强调的便是万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不开道,这里的道却不是占为己有,而是尽可能的去帮助世界万物,去引导他们是人类的最高得到所在。这一点思想便和建设《美丽中国》中保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一致。此外,“道法自然”也是道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如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思想也清楚的表达出的人与自然共生的观点。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重要继承人和发扬者,在自己的著作《庄子·渔父》一文中的“道者万物之由也”也明确表达出了这一思想。无论是“道法自然”或是“自然无为”或是更后来的“知足知止”和“相生相养”思想都是道家思想中古老却睿智的生态理念所在。这些作为“美丽中国”思想的文化基因的理念经历千年的磨洗,反而在新中国得以重新散发新的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支撑[5]。
四、儒道传统生态观念在现代“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挖掘与开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著名的成绩,但是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空前的破坏的。根据党的十八报告内容,精炼且一针见血的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文化归纳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退化三个方面。正是面对我国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十八大的一个重要议题被提升议程[6]。一方面显现出了我国政府面对环境问题,下决心要予以解决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亦如党的十八中所提出的观点一样,需要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均衡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在大力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下重手优化我国产业机构,控制环境开发的力度,促进生活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生产空间的高效集约化,让我们居住的环境青山绿水,给农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田地,为炎黄子孙留下一片湛蓝的填空,一缕清澈的河水,一抹田间的绿色。此处,在党的十八报告中所描绘出的每一处“美丽中国”的细节,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7]。endprint
正如上文所述,党十八所提出的“美丽中国”处处挖掘和开显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根基。无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罢,或是阴阳家、墨家,这些作为我国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都蘊含着十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于其中。在“美丽中国”中则是这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丽中国”思想理念的一次挖掘与开显。这并不是政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就算是作为一名学生也要深刻认知到建设“美丽中国”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及重要意义,改善环境,造福你我,造福子孙[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在党的十八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一议题,而“美丽中国”其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理念。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深深沉淀下了人与万物共生的“美丽中国”思想。亦如儒家的“天、地、人、万物为本”思想,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中都内涵了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所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章仅仅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存在的“美丽中国”文化基因进行了剖析,然而在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天地五行、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及农家的劝耕桑,以足衣食等思想中也具有十分丰富的“美丽中国”文化基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卫军.从可持续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与实现路径[J].探索,2013,(4):4-8.
[2]王卓君,唐玉青.生态政治文化论——兼论与美丽中国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54-61.
[3]甘露,蔡尚伟,程励等.“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2013,39(4):143-148.
[4]杨思涛.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与生态现代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0(1):108-114.
[5]郎振红,陈尚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与美丽中国视域中的生态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3-16.
[6]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2013,(4):184-188.
[7]李咏吟.美丽中国与文艺美学的时代思想任务[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
[8]徐月强,李丹.加强多样性地域文化传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浅析[C].//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论文集.2013:1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