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加强大学生主体“三自”教育能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7-09-06覃春丽

青年时代 2017年22期

覃春丽

摘 要:转变大学生主体对思政课的认知力和认同感是衡量思政课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强化大学生主体“三自”教育能力,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与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成为衡量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三自”教育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主体在管理、教育和服务中的发挥作用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梧州学院从2014年开始推行思政课改革,本文从目前思政课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主体“三自”教育能力是推进并保障思政课改革成效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三自”教育能力;思政课改革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思政课改革内容与形式

我校从2014级新生开始试点推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改革思路,即“理论指导-自学指导-小组讨论-理论拓展-综合实践”五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课和自学指导课在学校食堂上课,理论课则在学术报告厅进行。其中,讨论课与自学课以自愿为原则分成人小组,每个小组设有组长和记录员,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本小组讨论或自学的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理论课,打破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以专题形式精讲教材章节的热点难点,以“精讲”与“讲精”相结合开展扩展性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自习指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决疑问。改革的亮点在于讨论课,采取每30个学生配一个辅导员作为讨论课指导教师。讨论课指导教师主要是旁听学生的自主讨論,适时地进行指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政课从教学目标、理论课授课方法、考核方式进行全面革新,力图达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现代办学模式、由灌输式教育转变到指导式教育及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

(二)思政课改革面临困难与存在问题

1.师生对于改革阵痛带来的不适应和不理解

在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种种问题,如理论课时少与拓展课时多的矛盾;课内安排课时少,章节重点、难点讲不完,教师课外工作量大;小组讨论课地点在学校食堂有待改善;对学生的笔记、发言稿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没时间进行系统总结等。改革后的上课方式让多数大一新生感到新奇,从传统的教室授课转变为在室外围坐方桌进行讨论或自习。食堂本是吃饭的地方,把课堂搬到食堂,不仅学生需要适应,教师也需要改变观念。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制定原有的教学方案,更要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2.自我教育意识缺失,学习动机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思政课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才强迫去学,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由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导致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和感情淡漠,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思政课认识不足和学习动机不强的根本问题,这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差。学生的思想不转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思政课改革的教学效果仍得不到提升。

3.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学指导课和讨论课流于形式表面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表现为时间资源管理能力差,课余时间缺乏合理规划,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追剧等娱乐活动中。大学生课业繁重,不愿意在思政课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思政课被边缘化,流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形式主义。[2]针对这种现象,改革中设置了自学课和讨论课,出发点是希望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抗拒课余时间的集中学习,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自学课和讨论课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佳。

二、以“三自教育”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因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提高“三自”能力对思政课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三自”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成功完成活动任务、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3]培养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机制,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有助于转变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认识。

(二)从“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提高“三自能力”对思政课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三自”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忽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欠缺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缺乏探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特点和教育接受机制,因而课堂教学不能取得良好预期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需求。

(三)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看提高“三自”能力对思政课的效用

从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来看,“三自”教育能力有着一种催化作用,促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教育。单纯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成为口头上的“强人”,行动中的“弱者”。[4]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与教育的要求脱节, 归根结蒂在于这种教育方式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三自”教育能力,由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从而可以加快其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好的教育形式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提高学生的“三自”教育能力能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客观现实需要变为学生的主观需求, 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以“三自”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的途径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endprint

(一)营造良好的“三自”教育氛围,提高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就是利用青年人主动性进取性特点,为其创造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自觉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体验,陶冶情操,达到主动接受教育的效果。[5]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就应该加入“三自”教育德育课,让学生逐渐形成“三自”教育意识,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主客体二重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转变,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管理和教学方面营造“三自”教育氛围,提高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二)融合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主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针对我校思政课改革中自学课和讨论课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课时设置过过多而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融合对分课堂将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法,将思政课改革的理论课、自学课和讨论课7个课时整合为2个课时。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介绍基本框架,理清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教材内容不作过多的展开讲解。[6]学生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从而降低课后学习的难度。课后学习时,学生根据个人习惯和具体情况进行自学,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内化吸收之后,学生隔堂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探讨。教材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自学)、隔堂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对分课堂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整合了思政课改革的自学课和讨论课,降低课时量,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思政学教平台,提高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服务能力

为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学校投入研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教平台系统,利用平台的线上优势,达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真正由“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学教平台提交作业、在线提问、互动等功能,有利于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学教平台的使用調动了学生的需求意识, 学生通过使用学教平台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在需求——服务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学教平台的使用符合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特点与要求,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目前,我校思政课改革正处于讲灌输式教学改为探讨式教学的起步阶段,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主体的“三自”能力,以期能够提高思政课改革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雄俊.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191-192.

[2]羊展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J].海外英语.2010(02):77-88.

[3]邓磊,周国波.大学生“三自”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黑龙江教育: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2015(1):90—92.

[4]杨向荣,杨欣虎,提高学生“ 三自” 能力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J].青大师范学报,1996,13(02):66-68.

[5]顾莹,朱国平,张建平.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73-175.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