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9-06狄子新
狄子新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管理力度薄弱,金融界的案件時有发生。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不全面、操作中管理的风险存在缺陷、操作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外部监督监管环境不全面等问题,提出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改进、创建内部外部控制制度;加强数据的采集和归纳,建立损失数据库;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抓好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7-0103-04
我国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管理力度薄弱,金融界的案件时有发生,涉及的案件金额巨大,正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面临了巨大难题,通过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模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这不仅符合全球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也能够提高我国的商业性银行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 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别。虽然都包含人员、进度、软件、情节四个因素,但对这三者的运作风险的界定却不同。
按照本国商业银行在目前所面临的局面,对操作风险的定义需要依照以下原则:暂不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尚未从事的股票交易、证券交割等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清理诸如提供货的危险、法律上公共部分危险等概率较小的运作风险;运作风险的定义要便于商业银行使用量化的指标进行测评。根据以上原则,国内的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适宜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见表1)。
(二)操作风险的特征
1.运作风险的内生性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具备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市场风险主要与金融资产价格的非预期波动相联系,信用风险主要与客户及债项的信用等级变化有关。大多数运作风险主要由内部因素引发。
2.与预期收益的弱相关性
运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是随机的,一般情况下,损失金额与收益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从整体上看,某一银行机构操作损失的频率与损失的大小是弱相关性。
3.操作风险的广泛性
银行的各项交易和管理的各个机构都广泛存在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部门,任何一个交易环节都可能存在运作风险,包括损失相对较低但发生频率较高的日常活动,以及发生频率较低、损失更大的的情况,如欺诈等。
(三)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银行操作风险事件被新闻媒体等频繁曝光,给整个行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如表2所示,从新闻和因特网上整理了近200起案件,根据表中罗列的案件,我们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运作风险事件特征进行总结。
1.从案件类型看
诈骗包括内部、外部以及里外部结合等形式,有些诈骗事件损失金额比较大,如中行黑龙江哈尔滨河松支行被诈取的人民币多达10亿,中国银行分部下的广东开平支行就出现了资金的私自使用达到4.82亿美元,中国农行金库被盗窃金额达5000万的人民币,这一窃取发生在邯郸分行,其中这笔资金有不少是被内部挪用了。
2.从案件机构级别角度的分析
媒体收集的174个案件来看,80%以上的案件发生在分支行,分支行面临更多的诸如自然灾害、外部欺诈以及突发事件、政策变化等引起的运作风险,即外部冲击型运作风险;而在总行,案件多集中于金融腐败事件。银行的总部和分部更加注重的是行政的管理职务问题,支行偏重于基层业务,分行和支行在没有好的监管监督时,发生运作风险的概率相对较高,如果运作风险发生在总部,损失将十分巨大。
3.从涉案人员职务层次角度的分析
由具体案件来看,随着涉案人员职务层次的提升,涉案金额也呈现上升趋势。基层人员在数额较小的案件中所占比重较高,管理层在数额较大的案件中比重不断提高。银行没有进行工作的值班、放假休假等制度, 在基层管理人员上缺乏制约。因此,应该纠正过去那种“不对认真做好高管人员的督察工作,却对一线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标准”的传统风险管理做法。
4.从案件域分布角度的分析
案件数目和金额都排在前几位的案件大多集中在比较富裕的地区,例如广东、上海等城市。主要是由于活跃的经济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利润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但是由于比较富裕地区的监管独立性和媒体曝光度较高,因此单一事件涉案金额与经济欠发展的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相比却相对偏低。
二、国内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形成原因分析
本文所收集到的运作风险案件是被媒体公开的案件,还有很多的被处理的案件没有被公布出来,仅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原因分析。
(一)内控体制不完善
我国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内控体质不完善是主要诱因,而内控基础的缺失和内控系统的混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内控意识薄弱
金融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为银行职员中的业务能手,涉案的单位多为发展较快的分支机构。例如,中国银行河松支行的行长余振东、中国银行开平支行行长许超凡,“7.28”案件中的山西太原的银行中的相关负责人员中的银行分理处相关负责人。这些银行注重银行业务以及发展的成效,忽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掌控,过度的发放贷款,却疏于管理,在内部掌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业务快速发展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隐患。
2.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很多银行不能按照已经制定的管理制度去执行,存在违规现象,很可能会引发风险和损失。例如,在2005年的中国银行“高山案件”中,纸质票面的数据审批应至少有五个关卡,支行行长高山等人采用偷换存款企业预留印鉴卡、伪造存款企业转账支票等手段,将巨额款项转出;2007年邯郸农行的银行金库的偷盗案件,银行未遵守安全规定,在没有得到相关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在非取款时间开放取款。
3.内控措施不完善
商业银行里面的一些内部管理措施,如“职责分开,事后核查”、“审贷分离”、“重要岗位的工作者的换班和强制性的节假日制度”等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无法形成最有效的约束。在2002年中信实业银行票据诈骗案中,因为银行没有实行贷后检查,兼任信贷员和贷后检查员的工作人员陈某能够多次开出汇票。在2004年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盗窃案中,银行没有实行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行长三联任,持续九年作案而不被人知。
4.内部稽核力量薄弱
内部检查实施缺少权威性,检查整改和后续检查工作不到位;商业银行未进行全面、详细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事故发生时以及事故发生后未采取任何风险防范措施;大多数商业银行审计的重点是普通工作人员,忽略了银行管理层;内部审查的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存在缺陷
国外商业银行往往会在底层的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管理机构的,安排工作人员,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针对运作风险由不同部门协同管理,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这种分散性管理的做法,导致基层分支机构运作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三)操作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1.缺少管理工具
我国银行电子化操作主要集中于业务层面,内控部门仍然通过手工操作进行风险管理,相应的电子保障系统没有跟上银行业务迅速扩张的要求,由此给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2.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行政监察和群众举报来发现问题,存在突击监查、突击整改的情况,不能满足运作风险管理形势的需要。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新巴塞尔的约定中提到,先进的运作风险资本计算测量方法,一定以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运作风险事件和数字的积累都比较差,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四)监管部门缺乏有力监控导致运作风险的发生
1.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不及时
外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查发现违规事项,也可以通过收集报告信息,了解银行发生风险事故时的情况,但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沟通,监管部门将发现的风险案件向行政上级报告,而不会及时向商业银行进行通报,無益于商业银行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2.司法部门对风险案件介入不深
司法部门与银行没有建立联系或成立信息通道,商业银行发生风险的事件按照规定进行内部管理,多数情况下并未向司法部门报案,司法部门也不能直接着手于银行的事故,执行勘察、审判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主要包括风险战略、监督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1.确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明确的根据风险的成因进行管理的战略是有效管理好运作风险的基础。商业银行内部在总体业务目标确定之后,不同业务部门确定本部门的业务目标;在设定风险偏好时,要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市场条件、客户、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制定风险政策应确立各个部门向银行管理层报告的内容,把运作风险管理纳入到日常的业绩评估程序中。
2.创建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操作风险管理的顺序包含判断、审批、掌握/监管、监测/测量、汇报五个环节,并且这个过程是反复运作并且持续改进的(如图2所示)。
(二)改进、创建内部外部控制制度
1.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应在稳定运营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内控制度的建设。根据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现有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和归纳,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检查管理机制,采取科学的银行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进一步促进管理制度化、操作整齐化、运作系统化,发挥内控机制的规范约束作用。
2.外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监管部门需要结合商业银行运作风险的实际,将运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督管理;监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运作风险提示、评估与报告制度,实行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建立财务税收、工商管理、银行等多部门的信息曝光制度,提高运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相关法律规范,适时引入中介、审计等外部监管力量,确定切合实际的审计标准,对审计机关介入较晚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等机构,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三)加强数据的采集和归纳,建立损失数据库
根据《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银监会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实际运作风险资金计算方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积累数据为风险投资运作奠定基础,损失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将为积累数据提供巨大帮助。
(四)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
而对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中,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在度量操作风险时,面临着度量方法的选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度量操作风险方法的选择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度量法。通过对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劣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银行应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度量方法,以确保不同类型的银行能合理度量操作风险损失。
(五)抓好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电脑软件或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这其中软件数据设置、输入的数据和模型选择等人为因素更为关键,拥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良好诚信的风险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5(6).
[2]王亦明、李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4).
[3]俞俐文.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析[J].浙江金融,2008(4).
[4]陈敏.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5]高进蕾.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J].金融管理,2009(2).
(责任编辑:顾晓滨 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