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哈萨克族游牧文化
2017-09-06安娜
安娜
摘要:文章以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为代表。探讨了游牧的定义及其类型,以及学者游牧文化范式。简单的阐述了哈萨克族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游牧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其中包括:地域类型、宗教、生活方式及禁忌等。
关键词:游牧文化;哈萨克族
一、理论来源
(一)游牧的定义
学界对游牧的定义并不统一,作为一种社会类型,游牧社会可被看做依赖于家畜与空间移动或游牧的协调共存,(Dyson-Hudson1980)或被看作移居者对于带有族性相异的社区或国家的多样适应性反应。“纯游牧”理论认为移居民与外部市场是游牧研究的理论前提。反对者认为这种假设忽略了游牧与定居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
(二)游牧类型
从类型学角度来讲,游牧一般分为两大类:狩猎采集型,草原游牧型。按照巴菲尔德的《游牧的抉择》(1993)一书的分类,现世界上存在着五个主要游牧地带:1.横贯非洲大陆的撒哈拉沙漠以至非洲大裂谷一线的东非热带草原。2.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3.地中海沿岸经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至中亚山区一线。4.从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欧亚大陆草原。5.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山区高原。
20世纪80年代,林耀华等一些学者重新重视对经济文化类型的探究。他们认为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分布情况大体为:
第一种类型组是采集渔猎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东北角地区。
这一类型组包括两种经济文化类型:以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山林采集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采集渔捞型等。
第二种类型组是畜牧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起大兴安岭西北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断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带。这一类型包括四种经济文化类型: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山林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高原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和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场畜牧型等。
第三种类型组是农耕型。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采集渔猎和畜牧类型之外的辽阔地域及众多民族中。之一类型组包括六种经济文化类型:山地游耕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猎型、丘陵稻作型、绿洲耕牧型和平原集约农耕型。
(三)游牧文化的研究范式
“游牧文化”研究大致有这些模式:
这些模式并非截然分离,经常是相互交叉的。此文的研究模式主要为游牧+民俗文化。
二、中国哈萨克族游牧文化
(一)哈萨克族游牧区域概况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地,这个区域总面积35万km?,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木垒、巴里坤,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跨度大,地型复杂多样,自然地貌特色明显。其中,由五大山系阿尔泰山、准噶尔山、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及其水系构成重要的人文和自然经济区。
哈萨克游牧天然草地总面积为2640.82万hm?,其中,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984.31万hm?,总占地面积37.19%,伊犁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41.95hm?,总占地面积为12.92%;塔城地区可利用面积为703.33万hm?,占總面积的26.57%;东天山、中天山南北部区域可利用草地面积为458.67万hm?,占总面积的17.33%,还有3700多哈萨克游牧人生活在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的交界处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二)哈萨克族四季转场
哈萨克族是最早创造游牧文化的世界四大游牧民族之一,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作为新疆地区族源最为古老而复杂的民族,哈萨克拥有与自然生态相关联的丰富文化遗产,并且以活态文化的形式,传承在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当中。譬如渊源古老的萨满文化、独具游牧文化特色的部落文化、春夏秋冬四季转场的畜牧文化,以及相马、驯鹰等游猎文化等等。简单的介绍一下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与自然形态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能。
1、对牲畜的管理与草场的使用
哈萨克族以草原自然环境为基础,在不同时间将牲畜放养到不同的地方,以便牲畜在不同的时期能吃到更好的草。“逐水草而居,”实则以牧草长势按季节为牲畜有序的转移草场。人们常说:“草场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草场的孙子”。正是对草场的重视,哈萨克族对草场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与习惯,草场的选择要依地形、气候、水源而定。实际上是正确处理了自然环境与牲畜的关系。
2、四季转场
转场是游牧生活的标志性文化事项,传统的哈萨克族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不同的时节转场,但是我们不能将哈萨克族的转场视为简单的换季还草场的举动。哈萨克族人根据畜牧的需要和草场的草类、面积、地貌、地势和气候将三地不同自然空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
春牧场:3月底开始向春牧场转场。此时是产羔、接羔的繁忙季节。牧民在这季节一边放牧、一边整修羊圈,同时在进入夏牧场之前为羊群剪毛。牧民还要对幼畜驱虫防疫。
夏牧场:从五月中旬开始,此时的夏牧场水草丰美,风景秀丽。在夏牧场,各类牲畜快速长膘,各类奶制品应有尽有,传统的哈萨克族人走家串户,饱餐春羔嫩肉,细细品尝骆驼奶、马奶。此时,人们还会举行很多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赛马、姑娘追、摔跤、阿肯阿依特斯等活动。
秋牧场:秋牧场和春牧场一地两用,地点相同,时间不同。到了9月份并开始转入秋牧场。经过一个夏季的休牧,秋场已是水草丰茂。并开始为牧畜配种,也会将老羊和羊羔换成钱财购买物资。
冬牧场:到了11月前后,哈萨克族人开始进入冬牧场,冬牧场一般都选择在避寒风,襄阳,牲畜能吃上草的地段。以往都是居住的毡房,现如今条件的好的并会盖一些小房屋。
3、哈萨克族的副业狩猎
哈萨克族从事狩猎生产应当遵守规矩,打猎日期的选择,保护幼崽、分配猎物等。古代哈萨克人还形成了一些相关禁忌。比如对狼的保护和崇拜等对狩猎行为作了规范。现如今,由于国家的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一些狩猎工具的管制,狩猎在哈萨克族人生计方式中处于边缘地带。以往的狩猎动物的皮毛制作成毛毡、衣物等现如今很少能见到动物制成的衣物。
(三)游牧文化
1、饮食文化
因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人的饮食为清真食品。传统的哈萨克人的食物分为肉食、奶制品。肉食的来源主要是牲畜和猎物,其使用方法很简单,多以煮食为主,剩余部分晒成肉干备用,也经常炒肉称为“库尔达克”。奶制品的来源主要是饲养的各种牲畜,有鲜奶、各种奶制品:酸奶、奶疙瘩、酥油、奶酪、奶豆腐、发酵而成的马奶酒、骆驼奶等。奶茶的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會用面食做成包尔萨克、油饼子等。哈萨克族为了适应牧业生产的需要,便于迁徙,十分注意贮藏,常常把奶疙瘩和奶酪晾干晒透,把酥油装进刮净、干透的羊肚子里,然后将口扎紧,即不渗油,也不走味。
2、适应游牧的衣物与居住方式
哈萨克族衣着一般为牲畜与狩猎的动物皮毛做成的皮毛大衣与帽子。冬天戴两面有两个耳扇,后面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的尖顶帽子。而夏天则戴很薄的平条绒做得颜色各异的平帽。哈萨克族男子采用柔软、轻便的白布缝制衬衣。大衣“袷袢”既实用且最具“生态特征”,长至膝盖穿脱方便也可为夜间铺盖。女性的服饰多为长裙与马甲,已婚女性带头纱。
传统的哈萨克族人居住在毡房,哈萨克族毡房是先民们对大自然天然的选择的结果。草原上的芨芨草、枝条、畜毛经过先民们对自然原料进行艺术般的加工,精心构造。毡房的构件除了起支撑架子用木头制作外,其余部分全部用毛毡、毛绳、毛带等畜产品做成,并且符合游动生产方式的需要。哈萨克族毡房以其易于搭卸、携带方便、坚固耐用、居住舒适、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而沿用至今。现如今,毡房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并没有消失,每逢遇到家中的红白事将会搭建毡房,招待客人;也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民族特色。
3、交通工具
传统哈萨克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骆驼以及木轮车。马用于骑乘的交通工具,人们在迁徙、狩猎、放牧时都要骑着它,马已经成为哈萨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哈萨克族部分地区为多戈壁,运输比较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骆驼驮运最为适当。
4、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手工艺生产
哈萨克族的手工艺是构成其游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绣、银器加工,编制手工艺品。牧民日常用品、服饰、毡房以及生产工具都刺有和刻有民族风格的花纹与图案。有用桦树皮精雕细缕的碗盆、马鞍、马镫等。哈萨克族手工艺品图案丰富多彩且富有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太阳及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和幸福、绿色代表春天和青春。哈萨克族人不喜黄色。哈萨克族的手工艺有:刺绣(能用丝绒和金线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斯尔马克(俗称地毯)斯尔马克有单人、双人、扇形3种,由底毡和面毡两层合成,图案布局多数为方框状,非常讲究上下图案的对称。家中女子出嫁时,将会将这些经母亲亲手缝制的手工艺品成为女子的嫁妆,且意义为让家中的女孩看到与保存好这些手工艺品时时想念家中的人。
(四)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中的习俗
1、哈萨克族信仰的牲畜保护神
哈萨克族世代以养畜为主,他们的乘骑、食物、饮品、衣服、日用品、毡房材料、生产工具等都来自牲畜。哈萨克族民间信仰认为骆驼神是奥依斯尔哈拉,马神是康巴尔阿塔,牛神是赞格巴巴,绵羊神是绍藩阿塔,在古老神话传说中这些神不仅是各类牲畜的保护神,而且是始祖,牲畜都分别繁衍与它们。
2、哈萨克族在畜牧生产中的习俗
牧民不把自家灶里燃烧的炭火借给邻居,否则认为把自己的牲畜的力量给了别人;一般出远门时不携带酥油,认为旅途不平安;星期二忌出远门,星期一和星期三出远门的人一路顺风;星期五是忌搬家,因为星期五是伊斯兰教集体做礼拜的日子;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做客,客人是不能骑着马直接来到主人毡房跟前,而要在距主人毡房较远的地方下马,进毡房时,客人不要亲自揭起帐帘,而要等主人揭起并躬腰迎请之后才进入。哈萨克族在日常生活中与游牧中有许多习俗及禁忌,哈萨克族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在太阳落上时候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此,对于前来拜访或投宿的人,他们都予以热情的招待。
(五)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1、哈萨克族古代巴克思宗教文化
哈萨克族也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远古时期曾崇拜过自然、图腾、祖先,信仰过萨满教。哈萨克族最后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哈萨克族从事游牧业,居住分散,伊斯兰教未能迅速传播,其影响较之定居的民族相对淡薄。哈萨克族把萨满教称为“巴克思”(巫师)。在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和之后的几个世纪,巴克思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认为巴克思神通广大,能和天神、祖先灵魂交谈。古代哈萨克族的巴克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全盘接受了盛行于哈萨克草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2、哈萨克族的伊斯兰宗教文化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精神的特点是对现实生活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认为营造今世是为了后世,这能够使穆斯林站在神圣信仰和遵从主的使命去认识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义务。在生活、社会活动、人与人的交际的道德理念等方面以伊斯兰教的教义为准则,行使各类活动。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心灵寄托。
参考文献:
[1]卡克西.努尔木汉.创建哈萨克族四季转场的游牧文化保护区的研究. 今日中国论坛期刊 ,2013年4月.
[2]阿利.阿布塔里普.哈萨克族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 ;哈萨克族的文化艺 术及人文礼仪禁忌习俗;哈萨克族的形成及分布宗教信仰.草原与草坪期刊, 2012年10月
[3]汪玺.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 藏族的形成 语言文字及宗教信仰;藏区的草原和生产文化 藏族牧民的生活. 草原与草坪期刊 ,2011年10月.
[4]彭兆荣.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民族学刊 ,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