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崔莺莺对张生之“拒”

2017-09-06杨利平

青年时代 2017年22期
关键词:崔莺莺文化背景

杨利平

摘 要:唐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张生将莺莺抛弃,后又欲与之见面遭到了拒绝。崔莺莺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背景和作者教化惩劝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崔莺莺;文化背景;创作意图

崔莺莺是能为情而动,又能在受挫后自持自重的女性。崔莺莺情感的产生形式是曲折上升型,她对感情的结局有一定程度上的清醒认识,被弃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态度符合儒家伦理文化的审美定位。本文将试从文化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这两方面来分析崔莺莺对张生之“拒”。

一、文化背景

儒家诗教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注重含蓄蕴藉、以理节情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概括而言,“诗教”体现了孔子在文艺创作思想方面的基本原则:强调诗歌既要有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质”,又要具备审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主张用含蓄委婉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稹深受“温柔敦厚”审美标准的影响,在《莺莺传》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位仪态端方、敦厚深情、含蓄内敛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位从小受封建正统教育的深闺小姐,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发生着变化,表现为曲折上升的形式: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才初见张生,且见面后神情“凝睇怨绝”;张生以《春词》二首授之,她回以《明月三五夜》。张生依诗旨而来,她“端服严容”予以斥责;张生失意而归,她自荐枕席却“终夕无一言”,后十余日又“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莺莺“自是复容之”,同安于西厢。自此,崔莺莺对张生感情的发展变化得以完成。先是深闺女子的矜持,接著是春心萌动后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最后因不能自固的儿女之心而大胆自荐枕席,同安于西厢。虽然崔莺莺最后因情做出了自荐枕席的大胆举动,但是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感产生发展方式,是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表现的。后来与张生的两次离别,崔莺莺也表现出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所应有的举动:宛无难词,而愁怨之容动人。并且崔莺莺对二人感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不论是在自献之羞的诉衷肠中,还是在“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的拒绝里,崔莺莺的感情表现都是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她既没有像霍小玉那样发出复仇的诅咒,也没有像杜十娘那样带着破灭了的希望决然地投入江水之中。

二、创作意图

元稹《莺莺传》讲述的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结尾张生的“尤物论”指出了小说的旨归:教化惩劝。元稹这种教化惩劝旨归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应“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主张,借张生之口发表“尤物论”,并通过时人对张生“善补过”的赞许,及莺莺的自我反思与决绝来批判世风浇薄的社会现实。二是元稹为自己抛弃莺莺的行为寻找精神出路,鲁迅、陈寅恪等学者认为《莺莺传》为元稹自叙之作。“尤物论”与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论一脉相承,儒家文化重理轻情,视爱欲、情欲为原罪,视“红颜”为男权社会的“替罪羊”,如妲己、褒姒、杨玉环。故而,“尤物论”是元稹为自己始乱终弃行为辩解的思想依据和文化传统。虽然元稹《莺莺传》的劝惩说教旨归“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却无形中加剧了崔莺莺的情与理的冲突,更为凸显了她曲折的感情变化过程,而令人动容。

三、小结

元稹以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标准创作来《莺莺传》,他用张生的“善补过”和崔莺莺的“自我反思”来表达自己教化惩劝的创作意图。莺莺在被抛弃后拒绝了张生与之见面的请求,崔莺莺的光彩形象产生在作者的意料之外。

参考文献:

[1]魏颖:儒家诗教传统与唐传奇《莺莺传》[J].文化与诗学,2010(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3]朱栎霖:文学新思维[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王瑜:元稹《莺莺传》悲剧结构新探[J].北方论丛,1995(11).

[5]赵琳:唐传奇《莺莺传》悲剧新探[J].求是学刊,2004(7).

[6]王颖:《莺莺传》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成因[J].苏州大学学报,2005(1).

[7]王清云:由“自献”到“拒见”——浅析《莺莺传》中莺莺恋爱心理的变迁[J].作家作品新论,2010(9).

[8]胡激:《莺莺传》中莺莺形象的时代性[J].河海大学学报,2005(9).

[9]张锦绣:人性的光辉——唐传奇《莺莺传》形象解析[J].安徽文学,2008(5).

猜你喜欢

崔莺莺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网络文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