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校法在校对工作中的应用
2017-09-06李建平
李建平
摘 要 本校法是一种重要的校对方法。随着现代出版技术的日益发展,校对人员的主要功能已经从校异同转变为校是非。本文从校对工作实践出发,通过阐述本校法在校对语言文字、校对图书构成要素和校对图文对照和历史纪年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和总结本校法的一般应用规律,不断增强校对人员的基本技能,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校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本校法;校对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3-0027-02
本校法是校对人员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校对方法。现代著名学者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说:“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因此,本校法就是通过本书前后、左右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讹误。下面就校对工作中的体会进行细化总结,以期引起共鸣,对工作有所助益。
1 在校对语言文字上的应用
1.1 文字照应
首先,可以发现文字是否错误。比如康有为的一首诗:“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铸周秦孕汉碑。昧昧千秋谁作者,小生有意在于斯。”后面重新引用时,其中的问号错为逗号;“更铸周秦孕汉碑”一句却错为“铸周秦孕汉碑”,七言古诗怎么会出现六字句呢?凭借古诗基本常识,就可判断出现了脱字。又如,有一篇文章中牛峤《浣溪沙》“枕障熏炉隔绣帏”,其实应为张曙《浣
溪沙》。
1.2 语句照应
可以发现说法是否一致。比如在《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中,前面说大学图书馆的馆训具有“文字简短精练、创意新颖”的特点,在后面论述大学图书馆管训存在的问题时却说“语言太长”,说法明显自相矛盾。又比如:有一篇文章中说:李白借兵法指导作诗,全在“出奇”二字上下功夫,表現在3个方面:立意奇、结构奇、用语奇。而在文章分别叙述时,第三条变成了“造语奇”,明显不一致。根据文章叙述,将前面的改为“造
语奇”。
1.3 名称照应
张鸣歧、张鸣岐出现前后不一致情况,经过查找资料,应该是张鸣岐。容易出现错误的人名还有貂蝉(婵),孟轲、荆轲(柯),嬴(赢)政,颍(颖)考叔,于右(佑)任等。尤其是校样中出现的外国人名,有的名字比较长,不容易记忆,更要注意前后的一致,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比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而文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风景名胜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
物院”。
1.4 可以发现前后是否重复
比如,《大学图书馆阅读文化的多视角研究》中,北京大学王波教授对阅读疗法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他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在前后的章节中反复出现三次。书中还有案例重复等其他重复情况,这显然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不缜密、构思不严谨造成的。
1.5 内文不一致
比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答案部分没有改正,造成前后表述不一致。引用名言错误:法国思想家柏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只)会思考的芦苇。冯至《雾中花语》:青年人的(话)不管怎么说,说悲说喜,总是明朗的。一丝丝的花在雾中絮(恕)语。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两段前后页重复引用,比较原文,前后对照,就不会出现错误)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托)四海于一瞬。精骛(鹜)八极,心游万仞。又比如一篇文章中明代胡应麟在评论李白、杜甫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诗薮》内编卷三)同样的引文,在另一篇文章中却为:“阖辟纵横,变幻超乎,疾雷震电,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经过上网核查,第一则的引用是正确的。
1.6 繁简转换之间的照应
繁体字版出版物出现较多的一种错误就是简繁转换不当造成的,其中常见的是“一简对多繁”引发的转换偏误。汉字简化是利用同(近)音替代造成简繁一对多关系(两个及以上繁体字简化为一个形体),这类情况特别容易引发转换错误。比如:丑(丑时)醜(出醜),后(皇后)後(前後),历歷(经歷)曆(曆法、庆曆新政),几(茶几)幾(幾乎),发髪(头髪)發(發展)等。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时,注意同一个汉字有两个对应的繁体字时的对应关系。比如:只,做量词时,繁体是隻,做副词时,繁体是衹。发,头发的繁体是頭髮,发展的繁体是發展。干,枝干为枝幹,干湿中就是乾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又比如:“夫霸者,駮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也。”根据偏旁类推原则,将“駮”字简化为“马交”,通过查词典,其实这个字的简化字应该是“驳”。
1.7 引用材料与正文叙述照应
《重读中国营造学社两篇古建筑调查报告札记》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表1“结论”列了“台、平面、材契、斗拱、梁枋、殿顶、墙、门窗”八项,而在下一页的论述中却是“台、殿之平面、材契、斗拱、梁架、屋顶、墙、门窗”七项。
2 在校对图书构成要素上的应用
2.1 目录的校对
首先标题不一致。目录与正文不对应:《土工试验在土遗址保护中的运用》——正文《土工试验在土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从薛村吕氏老宅谈新安典型民居的特点》作者李妙云,王金锁,正文是王金锁,李妙云,而英文翻译中为李妙云,王金锁,让人无所适从。到底谁是第一作者,提请编辑核对。比如:内文中为“高考在模块中的高频考点——五年高考真题体验”,目录中为“高考在模块中的高频考点”,而答案中为“五年高考真题体验”,造成三者不一致的现象。其次,栏目名称不一致。目录栏目名“文化遗产保护”,而书中却是“文物遗产保护”。某引进版的图书中《吃货的乐趣》标题下的说明性文字为“橙子大战和稀奇古怪的食物节”,而正文中描述的却是“橘子大战”,由此判定目录文字有误。
2.2 摘要、关键词与英文翻译的对照
《试析洛阳金谷园新莽墓的建筑特征》一文中关键词:“金谷园新莽墓,墓室建筑,砖室墓,仿木建筑”,英文翻译中只有3个,其中少了“仿木建筑”没有翻译。在《河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其保护利用》中,有两个关键词“中原特色文化、文化遗产风貌”没有翻译,既是作者的疏忽,编辑加工整理时也有疏漏。
2.3 注释序号错误
文中与页下注释不一致。比如某有注释2条,正文只有一条,需要把第二条注释移到下一页,改为注释1,下一页的注释改为注释2。由于原稿是电子稿,原来在同一页码,随版式变动而出错。还有文中注释位置错误。如《童庆炳谈审美心理》一文中说审美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悦耳悦目”,第二层次是“悦心悦意”,(注1)第三层次是“悦志悦神”。此注释应该注在结尾。其次,可以发现同一条注释内容不一致。再次,可以发现作品、名称不一致的地方。
在古籍出版中,文后注释的对应,首先序号要对应,即有一个注碼要对应一条注释,《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中有两处序号错误,那么,错了一个序号后面的就全错了。需要引起重视。其次是注的文字要和注释的条目文字一致。比如:在《食疗本草》中,“患诸疮瘘,及疬疡风,常食之甚验”,在注释中却是“疠疡风”,形似导致错误。
2.4 参考文献或者参考书目
作者、作品名很多,前后对照,发现重复现象。由于条目多,难免出现重复现象。比如:有一本书的参考文献中,竟然有四个条目前后出现重复,一方面作者没有严格把关,另一方面编辑没有认真处理,工作不够细致所致。通过比较,能够避免重复出现,关键是记住相同作者名字或者著作名字,能够发现。版权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有关项目的对应。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是一本图书的身份证,是对图书识别特征的客观描述。尤其是书名、作者的对应,有的图书书名竟然出现错误。不论什么原因,都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保证准确无误。《后记》:南怀仁的《欧洲天文学史》,文中《论科学与宗教之关系》为《欧洲天文学》。文章名:《在黄穴中:利类斯和安文思在张献忠朝廷(1644—1647)》,前面为《在黄虎穴中——利类斯和安文思在张献忠朝廷(1644—1647)》,其中英文名字中没有年代。
2.5 书眉的校对
书眉上的页码用三位数表示时尤其要注意。比如,001,010,100等。其中一本书,在检查图书质量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他页码都没有错误,是从001开始,可是98,99出现了错误。所以,在核对目录时,一定要把全书的页码,从前到后再数一遍,同时在填写目录页码时,也要认真核对二者是否相同,这样才不会出现这么低级的失误。翻译著作的边注顺序的照应。原文翻译,为了使翻译与原著对应,在图书边缘顺序标注上页码。在校对过程中,一是要核对与原稿的异同,保证页码与同一页的内容在同一面上,出现错面问题。二是在校对结束时,对于所校对部分的边注要从前到后核对一遍,保证页码顺序不出现错误,这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比如:Washing handed in by 9:00 a.m. will be returned 5:30 p.m. on the same day.早上9点半以前送去洗的衣服,当天下午5点半以前能送回来。很明显翻译中把时间弄错了。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作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准确地发现校样中存在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的好习惯,勤查工具书,并且注意多人校对的统一问题,这样就能够在校对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校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