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的广播表达

2017-09-06张艳

科技传播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

张艳

摘 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近些年科学普及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作为承担了宣传、传播、教育责任的媒体更是义不容辞地要占领科普阵地,做好科普工作。

关键词 科学普及;广播科普类节目;新媒体融合;《照亮新闻深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3-0019-02

回顾全国科普节目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普节目曾经掀起一阵热潮,此后陷入了沉寂,但近两年又开始活跃起来。2016年6月底,央视首档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在北京举行第二季节目的发布会。这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实验展示类科普节目首季播出就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和认可。不仅获得了2016“中国龙奖”金奖,还入围了2017年第23届上海白玉兰“最佳季播电视节目”。除了央视主打的电视类科普节目外,国内唯一一档在卫视周末黄金时间播出的科普节目《奇幻科学城》,自2017年1月上线以来收视率也表现不俗,一季度最高收视位列省级卫视(索福瑞35城数据)同时段第7名,在被娱乐明星霸屏的周末黄金档取得这样的成绩实为不易。①尽管前者用综艺形式表达科学实验知识,后者用讲座形式突出科学主题内容。好的口碑和收视率都足以说明科普节目的春天来了。

1 消除刻板印象,吸引受众眼球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科学就是高大上,是科学家等专业人才需要考虑和关注的事情,加之曾经有些科学类节目教条式的表达,让“高冷”的科学被束之高阁。但其实科学并不高冷,它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广播节目这种亲切的表达方式,与听众一个耳朵的距离以及随时随地伴随性收听这样的优势更有利于让受众树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用科学之光拨开事件复杂的表象,借公信之力还原新闻众说纷纭的本质”,这是《照亮新闻深处》每期节目的开篇语,也是从2013年节目开播至今一直贯彻的宗旨。在北京新闻广播平台播出的《照亮新闻深处》首先要符合新闻台的定位,节目选题要有新闻性,其次要有知识性,要巧妙地将科普与新闻融为一体。科学包罗万象,从新闻切入有针对性有新鲜感,容易吸引听众的关注,从而有机会深入浅出的解释新闻背后的科学知识。

每一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有趣的标题。对于文章来说,好的标题既要言简意赅的传达文章主题,又需要有新意、有趣。对于广播节目来说,也需要人为打造这样一个标题。因此在节目开场都会安排30秒~60秒的导听,介绍本期主要内容以及响亮的标题。《“美国总统”的新车》《战胜围棋冠军的人工智能》《百度为什么要“卖贴吧”》《生蚝签证要不要来一本》《细菌也有生物钟》《偏方治大病能信不能信》等等,抓住听众耳朵印发兴趣收听。

2 紧跟新闻热点,权威专家解读

4年多来,作为一档广播类日播节目,每天播出的话题都需紧扣时下新闻,凸显新闻广播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同时选题还需兼顾国计民生以及科学知识。

除了关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外,也关注国内国际范围的公共话题。例如,有着“梦想”客机之称的波音787一周之内在日本连出5次事故后,本节目第一时间邀请航空专家,从波音787的设计、构造、选料、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评析,在肯定波音787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客观冷静的分析了787问题的根源在于供应商繁多,后期组装管理难度大等,并且指出未来这样的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凑巧的是,在本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出现了波音787的第六次事故,并全球范围的787飞机立即停飞,可见在新闻中以科学的路径按图索骥,有时候还会偶遇意想不到的“预见”。当三星手机出现电池门事件时,节目组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读,对于手机电池目前的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还特别提示各航空公司对于该款手机上飞机的最新要求,追求知识性的同时还兼顾了服务性。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材料、技术的创新。在这方面,节目也策划了大量选题,让广大听众了解科学前沿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现,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参观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院时,节目特别策划了《石墨烯能否引发技术革命》,邀请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水江澜为大家解读石墨烯是什么?是如何被发现的?主要存在哪里?我国资源储备如何以及未来会应用在哪些领域?第一时间让大家对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有了形象的认知。同样,在2017年5月我国首次在南海发现可燃冰且成功试开采,节目组迅速反应,科普可燃冰作为新能源有什么特性。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4年多的时间,节目积累了诸如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學博士史军、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研究员龚建明、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国防大学军事专家葛立德、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张成岗等一大批权威的专家,形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

3 策划系列节目,引导科学意识

科普节目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科普的内容除了知识本身,还应训练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精神,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几年来,节目日复一日传达科学知识之外,试图帮助听众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热情。比如策划了“粉碎科学流言榜”系列。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支持。而《照亮新闻深处》在每个月的月末都会安排一期节目盘点过去一个月上榜的科学流言。有商家制造塑料大米?蜂王浆的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癌?这些说法为什么不靠谱?出现哪些关键词就可以判定为谣言?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力有没有规律可循等等,带着大家去伪存真,树立质疑精神,倡导不随意转发流言。

4 积累科学知识,接地气的表达

科普节目作为知识性节目不同于其他社教类节目,它的专业性对主持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节目话题既要贴近生活,主持人可以很好的情景再现,也有很多比较专业的话题,可以说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需要主持人为一期节目做大量的背景资料准备和消化吸收过程。虽说主持人只负责提问和推进话题,但从嘉宾回答中抓住要点进行进一步提问以及严谨的科学的表达都需要前期备稿过程中大量准备以及和嘉宾前期的碰撞沟通。

在广播科普节目中,主持人还有一大责任就是要把抽象化的内容形象生动的表达,把嘉宾使用的一些科学用语用一些比喻深入浅出的解释清楚,便于听众消化理解。这需要主持人有好的逻辑思维和快速的反应力以及多年科普节目的素养积累。比如2017年5月27号一期介绍太空中一个比其他区域冷得多的不毛之地,节目中用“冷斑”来表述,把它形容为太空长得一块斑,主持人围绕这块“斑”形象的展开话题,什么原因形成了这块斑?这块斑里都有什么物质?是否会消失?等等,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把它具象化。

在主创人员的精心设计创作下,在广播科普节目良好的发展形式和听众好的口碑下,该节目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创新创优节目”称号。

注释

①摘自科技日报。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节目播音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