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住的乡愁
2017-09-06王江
王江
摘 要:《从前慢》是木心诗歌的代表作,全诗画意十足,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体现了迷人的乡愁美学。本文试从木心其人、乡愁情节缘由及《从前慢》的乡愁美学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窥探其诗歌优美、智性的风格及蕴含的乡愁美。
关键词:木心 从前慢 乡愁 反讽
一、关于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乌镇,2011年在其故乡逝世。自幼喜绘画,爱阅读,1946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1982年远赴美国,长居纽约,并重新开始绘画与写作,先后出版各种诗文集三十余种。1986 年《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在台湾问世;2006年年初,木心作品大陆版面世;2010年,散文体小说集《空房》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现在,他的一些作品还被选为美国大学的文学教材。此文将探讨的诗作《从前慢》,由青年作曲家为其谱曲,随后著名歌星刘欢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引发好评与热议。
据陈丹青回忆,1989年初,木心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木心也说过:“零零散散讲,没用的,你们要补课,要补整个文学史,中国的,西方的,各国的文学都要知道,” ①并自称是“私房话”。2012年底,木心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丹青整理了这些数十万言的“私房话”,出版为《文学回忆录》。在《文学回忆录》中,木心用“自我”的眼光,审视古今历史上每一位文学巨匠,大胆评点,论断新颖,他说:“西方文学从荷马、《圣经》开始,中国文学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此种文学史的讲述与严谨学术性著作相比,以生命本身的体悟见长,显得自然,被视为“印象主义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回应”。②
木心作品风格简约深奥,语言繁复微妙,其中蕴含着自身独特人生体悟与价值判断;同时他深爱阅读,自称他的“自救”,全靠读书,认为“书”是最神奇最伟大的。他广阅中西文学,作品中融合着“中国狂士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③木心作品虽融合着中西文化,但他又仰慕个人主义,使他作品风格显得独特,与当下汉语写作的套路完全不同。木心自己也说:“欧罗巴文化是我的施洗约翰,美国是我的约旦河,而耶稣只在我心中。”可见,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种风格,对现代汉语写作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
二、木心与文化乡愁
何谓“乡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乡愁”,即“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乡愁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经久不衰。仅从中国文学来看,从《古诗十九首》,到唐代“诗仙”李白,再到现代诗人余光中,各个时代,都有不同形式的乡愁文学。诗人洛夫曾把乡愁诗分类为“大乡愁”与“小乡愁”。 “小乡愁”思“家”,“大乡愁”念“国”。而所谓的文化乡愁,则是比家国之思包含范围更大、含义更深的牵动作者心灵的一种文化符号,此种文化符号不限地域,超越时空,相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具有恒久性。当代作家白先勇就有这种文化乡愁,“我心灵上的故乡,还是想回到传统文化。”
2006年10月木心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杂志采访时也直言自己在美时的乡愁:“我的童年,中国还有‘民间社会可言,那种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生态,特有人情味、戏剧性。在美国犯乡愁了,我就想写一本书,叫做《往日醍醐》,中國江南的浮世绘呀,用意识流手法描摹我童年故乡的春、夏、秋、冬,可奈中途停笔,后来就意兴阑珊,没写成。” ④米兰·昆德拉在《移民生活的算术》中归纳了三类移民作家,其中称,第二类移民作家虽在移民国生活,融入了当地社会,但母国文化的根还在。对于木心而言,他虽有着较为复杂的文化身份,长期身居在大洋彼岸,但其民族之根、文化之根却丝毫未减,他也可视为“带根的流浪人”,带根的流浪人也都有乡愁。
木心自己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在《温莎墓园日记》序中更是特写故乡文化符号:“散戏,众人嗡嗡然推背接踵而出寺门,年纪轻轻的跨圮墙断垣格外便捷,霎时满街身影笑语像是还有什么事情好做”。另外,木心的一些作品,如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中的《九月初九》传达了他特殊的乡愁;散文《竹秀》还写了在莫干山上吃羊腿的情节。故乡食物的味道与文化符号,都可反映一个作家对故乡的态度。因而,不管是散文《竹秀》中美食“散发”出的故乡味觉,还是对散戏这一故乡文化符号的追忆,都显示着木心独特的文化乡愁。
评论家童明这样评价木心,他“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实为中肯评价,从木心对《诗经》的热爱可见一斑。为此他写了一部以《诗经》为题材的诗集《会吾中》。另外,木心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古文底子深厚,对传统文化也是知之甚多。所以在美国几十年,他的文化之根是挥之不去的。木心是带根流浪,并怀有文化乡愁的人。
三、《从前慢》的乡愁美学
木心半生在外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可以说,离乡愈远,乡愁愈浓。台湾旅美作家王鼎钧认为,乡愁是一门美学。乡愁美学是作家在对“原乡”追寻的过程中,达到对乡愁的体悟与人生的观照。《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在旅途中所写的。接下来就以此诗为例,运用文本细读方法,阐释其中蕴含的乡愁美学。《从前慢》共分四节,每节三行,为字数不等的现代诗;发表于2009年木心诗歌集《云雀叫了一整天》诗集中,全诗如下: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⑤
《诗经》三百篇里有些被古人称做“兴”体的,一般是开端一两句描写自然景物,以引起思想情感的抒发。这就是起兴,见景生情,因物起兴。木心虽受《诗经》影响,但《从前慢》并未采用《诗经》的起兴方式,一开端便用“记得”这个回忆感颇浓的动词,使全诗具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色彩,毫不掩饰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早先”,“少年”两词都在有意强调时空的久远,再次将读者视线与想象拉回到不可返回的童年时光。“少年时”、“大家”说话都“诚诚恳恳”,“说一句”就“是一句”。“诚诚恳恳”像世纪老人给少年们讲述遥远的故事;也似不同年龄段,长辈、朋友之间的用心交流。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慢”的,不急不躁,认认真真。而“一句”、“一句”地复沓使用,无疑将这种“回忆慢”确定下来。
歌德《浮士德》末尾有两句诗:“一切消逝者,都是一象征。”屈原拿美人、香草寄托他的爱国热情,成为千古名作。也就是说,题材是画家、诗人寄托思想感情的客体形象,关键在如何处理这些题材。《从前慢》二、三节中,大量使用客体形象,并将感情融入其中。
宗白华说,“画家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所看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 ⑥画出身的木心,在这两节中,用诗性语言同样造出来和谐的境界。具体来说,在《从前慢》里,具体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副生活图景。“清早”的“火车站”,黑乎乎的“长街”,还有那“冒着热气”的“卖豆浆”的“小店”。可以说,三个图景,三个意象,三种意蕴。由冰冷孤独的画面感直接跳到充满温馨、温暖的场景,这一转换只用了三句话。在现代诗歌里,很少有如此简洁的语言体现这种精美的画面感,倒是在唐诗里头,我们可发现很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就是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10个字,一幅塞北夕阳照顿时展现出来。这也是《从前慢》虽是现代诗,却读来有种古诗感的原因所在。与当下社会火车站里里外外人头攒动、机动车争先恐后的场景相比,那时“清早”的“长街”“无行人”,唯一有动感的就是“豆浆”铺里头“热气”。“热气”如行云流水般,加上步行者,同样是一副“慢”的画面。
接着,“日色”,“车”,“马”,“邮件”四个意向的组合,如落日余晖;马车载着邮件慢悠悠地走动,如田园生活一般。此诗这一节的意象组合,画意更十足。可谓“诗中有画”。由绘画进入诗歌的木心,此种风格是易于理解的,难得的是诗中还有哲思味。其实,不管何时何地,日色都是按照固有的物理动态在运动,并非变得快或慢,而木心却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变”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这是与当下生活的快节奏相比得出来的。“车”,“马”作为那时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无疑是慢悠悠的,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飞机”、“高铁”同样形成了对比;而“邮件”代表的纸质信,与时下的“电邮”、“微信”在传递速度上也相差甚大。
艾略特提出过“客观对应物”理论,按照他在《哈姆莱特》中所说的:“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也就是说,作家要运用一连串物象,事件等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表达一经出现,便可引起共鸣。木心在飞速运转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别具一格的对应物——“日色”下显得慢悠悠的“车”、“马”以及传递情谊,表达问候,用以维系父子感情,朋友、恋人关系的“邮件”。
第三节最后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更具现实反讽意味。所谓“反讽”,是指“说话人企图表明的含义和他表面讲的话不相一致。”反讽的运用,能把诗歌中的词、元素,在诗歌整体的语境下,产生变形,達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者正是通过这种变形,感受诗歌语言的反讽意味。木心写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实际上他的意思,在“日色”快了,“车”、“马”、“邮件”也快了后,连“爱情”这种需要慢慢沉淀下来去维护的感情也快了,因为有人可能“一生不止爱一个人”,这也是“正话反说”型反讽。
最后一节中,“锁”与“钥匙”这两个意象是全诗最为匠心独运之处。在小说《金锁记》中,张爱玲用“金锁”代表她对女性个性解放的忧思。到了木心这里,“锁”变成了一种记忆与仰望,对故乡家园的怀念,对过往生活情态的留恋,对乡土家园生活的追思。“从前”的“锁”“好看”,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好看,还在于它锁住了“时间”,;开启这“锁”的“钥匙”同样“精美有样子”,温馨感人。诗性语言的美就在于它的无边无际,可带读者进入想象的任何可能,全诗最后一句,就是如此。这句高瞻远瞩的诗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正是在这种“个人化”式的懂了的推动下,读者的情感也随之慢慢涌动。因而,“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是写给读者的,更是写给自己的。“锁”住的不管是慰藉,欢乐,人或事,都是木心观念中“从前”那时所笼罩着的美好人性。这“锁”,便成了力量之源。
总之,最后这节充满哲思。《从前慢》全诗有如画般诗意的“慢”景,最终将“慢”确定下来的是“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句。木心想把美好的东西锁起来,让它们慢慢地一如既往地随时间前移,如同豆浆店里的 “热气”,日复一日,如那不紧不慢的“邮件”。这是木心的怀旧之情,期望生活多些“慢”;慢了,记忆里故乡的味道就有了,乡愁也就在了。
注释
① 陈丹青.文学私房话[N].中华读书报,2015-11-11.
② 刘剑.论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学回忆录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5(4):1.
③ 李静.“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J].南方文坛,2006(5):4.
④ 李宗陶.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6,10(26)54.
⑤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75.
⑥ 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9.
参考文献
[1] 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孙郁,李静,编.读木心[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4] 徐光华.流散文化与知性写作——木心散论[D].泉州:华侨大学文学院,2008.
[5] 杨华.20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济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