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教育图式的设定及其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2017-09-06阮春晖

科教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论语启示

阮春晖

摘 要 教育图式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为进行良好授受联动,利用有效教育方式实施教育活动的整体框架和模式。《论语》教育图式的设定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场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当今高校教学,可以借鉴《论语》教育图式,体现在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激发授受互动模式、灵活设置教育场景等环节,实现高校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论语》 教育图式 高校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04

The Setting of Educational Schema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RUAN Chunh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The schema is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bject "good linkage, effective use of education means to implement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mode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setting of educational schema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object, content and scene of education. Today's college teaching, can learn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ducation pattern, embodied i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stimulate "interactive mode, flexible setting of education scene and other sectors, to achieve good effect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nalects of Confucius"; educational schema; college teaching; implication

《论語》中蕴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从教育图式这一理论视点出发,分析《论语》中教育图式的基本构成和内容表现,以此作为当今高校教学的某种参照和借鉴,并希冀在古代经典文献中探寻古今教育教学的异同。

1 教育图式意涵阐析

“图式”一词,最初由康德提出,意指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认知技巧,是联系感性与理性的中介。在心理学语境中,“图式”的原初意义被扩大,并和学科性质相联,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这种解释方法,已将“图式”的单向度内涵扩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系统或心理构成,其意涵所指已超出当初的含义而成为“心理图式”。如果置于教育学的义理环境中,教育图式的说法就会因之而产生。至于何谓教育图式,目前学界讨论不多,笔者认为《教育图式特征功能说》中的说法值得一提。该文认为,教育图式囊括了教育认识的所有要素,是教育认识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沉淀和凝结”。同时还指出,在教育图式中,不仅包括有关的教育经验与事实,也包括一切教育认识的理论、原则、信念、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它们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有机统一,构成了教育图式的整体意涵。[1]从这里看,教育图式是含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场景、教育影响在内的统一体,是一种由各教育要素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据此本文以为,教育图式是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为进行良好授受联动,利用有效教育方式实施教育活动的整体框架和模式,本文联系《论语》文本,着重分析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景。

2 《论语》教育图式的设定

2.1 教育主体的设定

教育主体也就是施教者,意即什么人教的问题。在《论语》中,总体上有两类教育主体:一是孔子弟子所描述的孔子形象,这是显性施教者;一是孔子本人所期许的教育者形象,这是隐性的施教者。

显性教育主体的立体形象。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施教者?在《论语》中,多处地方涉及到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有从德性进行评价的,当子贡在听到有人说他贤于孔子时,子贡以形象的比喻法说道:“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有从学问和方法进行评价的,颜渊就曾感慨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有从神态进行描述的,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据此,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孔子在他的学生眼中是一个有德有知又有型的一个学者,具有丰富的立体感。当然,在这立体形象的描绘之中,始终保存有一个核心,即作为一个施教者,首先是从内在品性上感染人,这样才会得到受教者的尊敬,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隐性教育主体的期待形象。在《论语》中,还有一类隐性教育主体,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如从政者、知者、仁者、贤者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施教者并不仅仅是教师,而是涵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贤明人士,毕竟学子的成长过程是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对于这些人,孔子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在教育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虽是为政必须要以身作则,其实也可以用于教育领域的施教者。试想,一个自身行为不端正的人,怎么能担当起做老师的重任?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尽管是从“仁”来界定人的本质,我们不妨顺此也可以这样说“人而不仁,如教何”,因为施教者类属于人这一大类,当教育主体没有仁爱之心,教育显然是不会成功的。其他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说,都可以适用于对教育主体的期待。

2.2 教育客体的设定

教育客体是教育主体的施教对象,即受教者,也即教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论语》中,教育客体有三方面的设定:

第一,对“贤”的肯定。《论语·雍也》载录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不轻易赞许人,但对颜回却不吝赞美之词,如此直接以“贤哉回也”的称许方式来赞评自己的学生更是仅此一例,可见孔子育人是着意于对人的德性的培养,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赞美颜回,并非对其学问齐全的认可,而是对其贤良操守的肯定。也就是说,颜回的可贵不在于安于贫困的生活,而在于不因为条件的恶劣而改变自己原来的乐趣,孔子赞誉的也正是这一点。

第二,对科才的重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众多,共计三千多人,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这个数字放到现在,仍是相当起眼,更重要的是,在众多的弟子中,有许多人是“身通六艺”,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也就是各方面才能都比较突出的人。在《论语》中,对此有更详细的分类。《先进》篇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里这种根据学生不同特长而形成的人才归类方式,我们称之为“孔门四科”。当然,我们在这里关注的重点不在这种科才分类方式,而是这种方式背后所显现出来的对于不同人才的同等重视。

第三,对“举一反三”的强调。在孔子看来,学生在接受知识,要有积极的主动意识,自觉展开多向度的能动思维。《述而》篇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比较注重启发式教育,但也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因为在孔子的教学意识中,学生要“止”还是“往”,关键在于自己的决断意识和行动能力,“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教育客体具备“举一反三”的灵动意识中,主客双方的交流才是顺畅的,受教者才是活泼有生气的。

2.3 教育内容的设定

《论语》的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含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礼俗等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稍作阐述。

第一,文、行、忠、信。据《论语》记载,孔子所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主要是指各种典制和文献知识,如诗、书、礼、乐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所谓“行”,即德行,主要是各种指道德实践,体现在政治、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所谓“忠”,也就是对待别人要真诚,有忠心,只有以忠诚之心待人处世,才能学有所行,行有所果;所谓“信”,即人与人交往的诚信,既指言要有诚信,更指行要有诚信,在言与行的互渗中坚持以诚信为基本原则。这四项内容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典制、德行互为表里,忠诚、守信则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第二,孝、礼、仁、政。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关于孔子弟子所问的记载,内容关于孝、礼、知、仁、政等方面,其中问孝、问仁、问政较多。对于学生的提问,孔子都给予了回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问一答,其实就构成了《论语》的教学内容。可见《论语》教育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在孔门教育中的生动体现,孔门师生是如何应对当时生活实际的,由此也使得孔门的教育内容带有很强的社会性、生活性和哲理性。

2.4 教育场景的设定

《论语》关于教育场景的设定其实不很明确,但我们可以从相关记载中大略窺探孔门师生是在何种场景中进行思想交流的。

固定的教学场地。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孔子让弟子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其中两个细节透露了当时的教学场景。一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表明当时的教学场地中有琴瑟之类的乐器,且曾点在孔子和其他人谈论志向的时候,他在鼓瑟,可见当时的教育气氛应当非常轻松自在。二是“三子者出,曾皙后”,其中的“出”,表明是从某一固定的、带有一定封闭性的教学场地走出来。可知,孔子师生开展教学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且场所内的教学氛围显得较为轻松自在。

即问即答的当下教育。《述而》篇记载,冉有问子贡,孔子会否帮助卫国的出公,子贡随即进屋询问孔子,在得到孔子答案后,旋即出来告诉冉有,说孔子不会帮助卫出公。子贡之“入”是为问,子贡之“出”是为答,出入与问答之间都是即时发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孔子与弟子之间,是可以随时进行思想交流的,这实际意味着只要学生有问题,他们可以马上问孔子,孔子也会当下给予回答。这种即问即答的教育场景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依据受教者与施教者的实际状况随时展开,体现了灵活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适时展开的田野教育。《论语·微子》篇有几处记载了孔子与隐者见面的场景,如“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丈人)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其中的“耕”、“芸”指的是一种田野劳作,表明这种见面出现在野外。当然我们在这里并非单纯指出隐者田野劳作的场景,而是意在说明在田野中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这些劳作场景构成了孔子进行现场教育的教育场景,实际上,孔子就以此为背景展开说教,如“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论语》教育图式对当今高校教学的启示

从时间上说,《论语》所展现的教育图式发生在二千多年之前,但在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激发授受互动模式、灵活设置教育场景等方面仍对当今高校教学有诸多借鉴意义。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论语》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内容有礼、乐、书、数等,实践内容有政、商、射、御等,二者相互融合,是《论语》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需指出的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有德性的教育,即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当今高校(下转第15页)(上接第8页)教学的内容安排,仍然可以采用这种设定方法,既强调理论的传授,也突出实践的重要,这对地方高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理论与实践内容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新实践、新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拓展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途径。

激发授受互动模式。《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思想交流是平等、充满智慧的,这得益于两个前提条件:教师的宽容、睿智、可接近和学生的好学、多思、勤实践,其中教师的品性和学识又起到了关键性的模范作用。当前,高校教学水平总体趋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品德不善,学术不端,课堂教学一潭死水等,从而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得课堂教学不顺畅或无法进行,由此也直接导致学生成长出现问题,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不搭边。因此,我们不妨学习《论语》,从中体会孔门教育的良好授受模式。

灵活设置教育场景。《论语》中教育场景的设置是多方面的,带有多样性、灵活性、随机性的特点,这对高校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据笔者所见,当前高校教学场景基本是在教室进行,即便如此,还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挡在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之间,即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至于室外教学,少之又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囿于固定的教室,可以将教育场地设置在林荫道、广场、走廊上,点滴言行皆教育,方寸之地俱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几千年之前的孔子已有很好示范,我们也完全可以将之运用于当代高校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宋芳,史学正.教育图式特征功能说[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66.

[2] 论语.

[3] 姜广锦.《论语》教育理论范畴对当今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孙文华.《论语》中孔子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张蕾.《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及对当代教学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

[6] 王春迪.《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N].深圳商报,2011-09-15.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论语启示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