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学研究

2017-09-06周郑湘周成

科教导刊 2017年21期

周郑湘+周成

摘 要 针对旅游本科人才培育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现象——旅游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的教学困境,从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角度对旅游本科教学进行了探讨。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学模式应该是交往式、生态化的,教学方法应从情感交往寻求他性、巧妙利用网络化的交往媒介、注重渗透式的研究方法教学。

关键词 他者性 教学交往 旅游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43

A Study of Undergraduate Tourism Teaching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the Other

ZHOU Zhengxiang[1], ZHOU Cheng[2]

([1]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ourism, the teaching dilemma of tourism graduates is low, and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should be communicative and ecological.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seek his sexuality from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ake us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 teaching.

Keywords other; teaching communication; tourism undergraduate teaching

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全域旅游理念导向下的旅游发展不断寻求改革和突破。与之相对应地,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也已成大规模发展,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中职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本科教育在旅游人才培养环节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困境——旅游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诸多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其原因涵盖了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学生等多方面。基于笔者本身旅游本科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本文基于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对旅游本科教学展开研究,以期在高校角度为这种困境寻求一些突破。

1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

教学交往是从交往的视角,对教学社会属性的一种揭示,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阐释。卡尔·罗杰斯最早从人本主义思想的视角提出“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一幅对人际关系问题做一般性处理的动态变化的图画”。[1]国内关于教学交往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初始观点一致性的认为教学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客体关系),[2]之后逐步发展为主体间关系,但都没有脱离主体性原则。

劉要悟、柴楠认为教学交往经历了三种范式: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3]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是基于列维纳斯(Levinas)对同一哲学批判的他者性理论,其核心观点如下:一是他者的优先性和绝对地位。自我为他者而存在,学生和老师中的每个个体及所形成的绝对他者(如班级社会)既是自我也是他者。二是他者的他性和差异性。他者之所以为他者,是由于他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交往过程中要注重他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化、同一化。三是不对称的平等关系。不对称是因他者的优先性导致的自我为他者负责,而不要求他者为我负责。平等是因第三方的存在而使得正义和公平得以保证。四是主体性的重新建构。主体是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存在的,为他者而存在,并非事先就有的。

2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学的应有理念

2.1以交往世界为教学地基

内容源于生活,思想迸发于交往。从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角度,旅游本科教育应以交往世界为教学地基。旅游本就是一件非常社会性、生活性、交往性、休闲性、诗意性的活动,因此旅游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是一个旅游交往的过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融入生活世界、交往世界本身。“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为前提。”[4]在旅游教学交往中,由自我与他者构成的交往世界应该是旅游教学的“地基”,离开这个地基,教学便是无水之源。

之所以说交往世界是旅游教学的地基,重点在于交往。思想的交往往往会迸发新的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能力的提升。“交”是交叉、碰撞;“往”是相互、来往。交往世界是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生活世界的教学更具有感染力、渗透力。这与体验思维还略有差别,体验是创造一种情境与感知,而交往世界则是本身就存在的。endprint

2.2以他性为教学出发点

他性、他者差异性是他者性理论的核心。旅游专业学生上述困惑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个体差异。因此,在旅游教学中应以他性为教学出发点。大学生对于人生规划以及自身认识还不确定,大多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及心理健康等课程,但此类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因此在平时其他基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力,旅游业目前产业融合之势强劲,所以旅游专业学生应该是有很大的空间有所为,关键在于自身的认识和他者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里找到一件与旅游挂钩却又乐在其中的持久之事,这难道不就是旅游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所在吗。

他性的另一种理解便是批判思维。对同一性的过度追求将会导致一种无趣、停滞的状态。满堂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应再“大面积”存在,反之,开放性、批判性的教学模式亟待“成片”发展。在思想的“交往”中,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旅游类工作需要多技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对人生目标有自己的见解,增强应变能力。

2.3以不对称的平等关系为教学氛围

蔡元培先生师生关系有如下阐述:“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5]这基本是我国教育一直延续的传统。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不对称的平等关系特别之处在于对“不对称”和“平等”。不对称是因自我为他者而存在,自我为他者负责而不要求回报。在一对教学交往关系中,教师因学生而存在自我,自然而生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情感;学生因教师、或其他学生、或班级社会而存在自我,在交往中自然存在对他者的“责任”。平等因第三方的存在得以实现。教学中的每个个体可以是自我、他者或第三方,这将导致形成一种平等关系。

以不对称的平等关系为教学氛围有助于整个教学交往的效果。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从事本行业的工作多少有些低人一等的意味。教学交往中的这种不对称平等關系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平等的交往理念,也有助于在将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时保持自身姿态、不卑不亢,懂得利用先进的服务理念的同时注重保护自身权益、保持自身人格。

3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学模式及方法探讨

他者性教学交往范式下的旅游本科教学应该呈现交往式、生态化的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消化知识,并激发新的思想,形成批判性思维。生态化教学相对于机械化教学,强调他性、开放性、独立性。

3.1从情感交往寻求他性

传统的尊师思想一定程度上会使师生之间存在间隙,学生有些“惧怕”老师,相互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网络化时代,学生多数成为“低头族”,老师对网络用语的不感冒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而他性很多时候是隐藏的,需要充分的交流来发现、挖掘。因此,在教学交往中应增加情感交往,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其次,情感交往能够增加教学的配合度、默契度,易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对旅游专业学生人生目标或者职业规划缺失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变革。具体在教学交往中,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增加情感交往。一是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时尚、前沿元素,因为与学生有共同话题、产生共鸣而易了解学生的他性。例如,将动漫游戏、百度指数等流行性元素引入课堂。二是可以将现代交往媒介引入课程,增加互动性。例如有老师在教学时将网络视频弹幕引入课堂。此外,其他的方式也可以积极尝试。

3.2巧妙利用网络化的交往媒介

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关于学院教学管理建言献策的座谈会上,有学生提出对于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的回归,原因是尽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有部分老师对着PPT照本宣科,倒还不如黑板粉笔来得真实。这当然与学生个人的怀旧情结有关,但也反映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不恰当和不充分。现代教学依托互联网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例如,网络化时代的Moocs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媒介。海量网上开放课程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有学生经常在腾讯课堂看计算机语言课程,从中学会了ps、coreldraw等制图软件的操作,对学习旅游规划很有益处。同学之间互相分享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播放一些微课视频。其次,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巧妙利用也可以为教学交往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有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建群,师生可以将与该课程有关的内容相互分享,在群里发布作业、通知消息等,既便捷时尚、又可以增加大家之间的情感交往。

3.3研究方法的渗透式教学

在教学交往中强调他性、差异性,便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这也是对满堂灌(灌知识而非方法)式教学的一种否定。相反,PBL模式、觅食教学法便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当前大学的研究任务多数是由老师、博硕生完成,因此,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研究方法教育很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穿插、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PBL模式中穿插研究方法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判断该问题是否是科学命题;接下来,就对问题展开研究,老师可以插入研究方法的讲解;最后,进行一个小的运用训练。利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注重方法的使用、注重逻辑思维训练。用科学研究方法看待问题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也让旅游本科学生对研究有个大致的概念,对于毕业去向——是否读取研究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此外,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研究方法的举一反三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兴许能对旅游理论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梅作.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1):34-35.

[2] 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05):86-92.

[3] 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15,(02):102-109.

[4]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61.

[5] 张殿兴,荆名取.蔡元培[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