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构研究

2017-09-06龚金喜赵国圣龚易帆

继续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体系构建专业发展

龚金喜+赵国圣+龚易帆

摘 要: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背景下,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从互联网条件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体系建构和思路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着力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计划》强调: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确立“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要求,并选择通过“项目县(项目区县)”的方式来探索和实现这一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阻碍和挑战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相比有很多不适应。教师面临严峻专业教学技能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阻碍。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不顺,缺乏整合,无活力;制度不够健全,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人事编制偏紧,工学矛盾突出,专项经费趋少;资源平台建设水平不高,课程设计不科学、培训形式无创新;校本研训能力水平有限,缺乏规范和引领。

(二)“互联网+教育”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今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渗透在教育全域、全程、全员。新的形势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也同样存在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严峻问题和战略调整的现实需要。各试点县在推进区域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思路、人才、技术上的诸多缺憾,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思考与探索:如何进一步强化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如何通过县域教师培训的系统规划、培训制度建设、地方培训团队培育以及全员网络研修、送教下乡等推进培训活动的开展;如何充分聚集县域内外高等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的教师培训资源,为乡村中小学教师自主研修提供支持与服务。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目标定位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区域内外的教师培训资源,为区县内教师提供的一种充分便捷、公平、持续的便于根据自身特点来主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的运作机制。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立足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以全省20个项目县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就理论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论述,并通过对特定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运作,试图从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创新、方式变革等操作层面上,提出一些战略性的参照,进而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开放化、自主化与终身化,让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能够充分享受优质、快捷、公平的培训与服务。

二、问题的分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建构要素和模式分析

(一)支持服务体系的建构要素分析

1.组织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架构由县教育局、县教师发展中心、乡村学校三级构成,从政策制订、统筹协调,组织落实、分类实施,全面覆盖、实践提升等层面,协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2.机构

专门的服务机构主要包含高等院校、县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以及中小学的校本研修中心。教师培训基地主要是远程教育网台和县内外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同时要有社区,有工作坊、工作室、研修組等学习共同体或学习社区,包括同一学校不同学科通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形成的共同体,也包括不同学校同一学科在网络上形成的教师工作坊形式的学习共同体,让分散的教师联系起来,相互支持。

3.规划

制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对本县乡村教师开展精准调研,摸清短板和问题,提炼研修主题,形成3-5年长期规划和年度方案,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划定明确路线图。

4.制度

制度包括项目管理、学分管理、质量监测、教师选学等制度。尤其是要有保障教师参与学习的制度,一方面引导教师参与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师学习和发展提供平台,推动乡村教师从偶发、零碎、被动的专业学习向有意识、主动、持续的专业发展转变。

5.团队

县教育局是建设配置合理、分工明确的的管理团队。有专业的培训师或者咨询人员,能够为本地教师提供直接指导的培训团队。培训团队能胜任培训需求调研、送教下乡组织、学员选派、学员管理、绩效评估等培训管理者的角色任务。

6.资源

丰富乡村教师的研修资源,在挖掘资源、开发资源、生成资源、扩展资源、集聚资源、应用资源上,形成本县教师培训资源链、资源库。可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和征集遴选等方式,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加工培训生成性课程为重点,形成一批满足乡村教师需求的优质培训资源。

7.平台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依托网站实施提升工程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为乡村教师专业提升提供重要支持。要为每个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实现个体研修“痕迹管理信息化”。

8.经费

经费保障是基础。经费保障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培训专项经费;二是通过生均公用经费按比例保障。根据《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规定,各地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和地方附加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统筹安排县域内教师培训工作。县级建立以财政预算资金、上级专项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等共同构成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二)互联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1.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采取差异化培训和菜单式课程,乡村教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怎么效果好就怎么教,让乡村教师学得会、用得好。要注重校本测评,学校制定出校本测评方案,每一名教师都能从测评方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

2.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

工作坊研修是由教研员、坊主、研修组长共同发起组织研修活动的方式,使研修的问题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极大调动乡村教师的学习热情。教研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工作坊研修把教研定位为培训的延伸,教研要发现、总结问题,培训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名师工作室研修

遴选有研究激情和研修意愿的乡村青年教师加入到省市两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为期3年的名师工作室研修。名师工作室研修旨在通过团队力量,研究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改革;通过课堂研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措施,强化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益;通过课题研究,集中群团智慧,攻克课改难关,发现解决办法,助推课程改革;通过对口帮扶,改善教学生态,带动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均衡发展。

4.村小联片研修

依托中心学校,构建联片研修组织。一月一会,中心校召开辖区内学校管理人员和研修组长联席会议。一科一组,一次一题,定研修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课堂教学展示、定沙龙式问题研讨。依托项目网络平台,以应用技术突破重难点为着力点,进行集体研讨。流程大致是:线下主备——网上众议——课中实践——坊内分享——课后反思——平台使用。

5.翻转式学习

培训采取翻转式学习模式,学员们课上充分交流互动,课后自学研讨分享。利用自学时间,自主学习网络实时互动平台软件使用,在网络社团帖中留下对学习的深度思考,通过体验学习、案例分享、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网络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激发参训学员内在动力, 推进互联网教育扶智。体验反思实践,由输血变造血,形成乡村教师培训可持续“生态圈”。

6.“读书俱乐部”研修

为引导乡村教师终身学习,构建书香校园,各区县可成立“读书俱乐部”研修社区。面向全县乡村教师,自愿报名入社,实行会员制管理。俱乐部立足会员,辐射全员,定期开展阅读比赛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养作出贡献。

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骨干名师专业成长研修

借助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优势和高校机构网络平台优势,按50:1的比例遴选乡村骨干,派送到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包括高校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总结提升和持续提升等5个阶段的系统培训,重点提升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能力,使其胜任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供师资保障。

8.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新教师岗前培训源于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该计划于2004年由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发起。连续13年,共选派了4万多名优秀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问题的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思路和策略

(一)体系构建的政策导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到2020年,完成对全县乡村教师和校长的360学时培训。统筹选送乡村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二是扩大培训范围。做到全学科培训,尤其是加强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学科乡村教学名师。三是拓展培训渠道。每年选派不少于二分之一的乡村教师到高校和外地中小学名校定向培训、定点研修,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序列化”。四是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加强乡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配备,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集中面授、网络专题研修、校本研修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为思路,对乡村教师实施混合式培训,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是创新培训思路。以“互联网+教师培训”创新思路,改革培训形式,与远程机构通力合作,聚焦校本常态,升华自修反思,整合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打造形成自修有优质资源、反思有团队引领、现场有诊断示范、交流有跨校平台的校本研修“升级版”。

(二)体系构建的方法策略

1.完善“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是整个体系建构的躯干和四肢。要着力构建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中心“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高等学校: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承训高校,组成专家团队,参与项目县方案设计、课程开发、骨干培训,起到专家引领作用。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整个体系构建的骨架,是项目落地的执行者。要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现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和电教等部门整合,协同推进研训一体化。

片区研修中心:是整个体系机构的毛细血管。县级要建立以乡镇(含县直中小学、幼儿园)为单位的片区研修中心(每镇1个),区域协作体(每县4-6个),县级教师工作坊(按教师比例50:1),校级研修组,形成片区研修全覆盖。

校本研修中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部纳入校本培训体系。

2.建立六个团队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培训平台,把优质资源共享到研修活动,把虚拟空间管理成真实的学习环境,必须建好服务团队:一是技术服务团队。二是项目策划拓展团队。主要负责需求调研、培训拓展和对接、培训项目的生成和策划、培训实施方案的拟定,促进项目落地生根。三是资源建设管理团队。四是网络班级管理团队。主要负责虚拟班级创建与管理,学情监测与督查。五是在线指导教师团队。六是质量监测评估团队。

3.打造“四好培训”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有一个好生态,一个好机制,一个好模式和一个好成效。

好生态:县长、局长、校长认识要高、站位要高,共同发力。县长重视,关爱教育,投入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培训;局长关注,坐镇指挥,政策倾斜,积极推动项目培训工作;校长主抓,亲力亲为,履职尽责,落实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主体”责任。

好机制:在培训管理、项目执行的体系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路径探索方面,要体现接地气和常态化。建立一个一体化、协同式的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培训团队;建设一套重实用、能生成的培训课程;探索一条常态化、交互式的研修路径。

好模式: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致力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送教下乡模式创新、课例研究模式创新、培训评价模式创新。

好成效: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要带出一支好团队、推出一批好课例、研制一份好清单、开发一套好资源、凝练一份好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金涛,胡松林.互联网条件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的实施意见,2016.

[2]肖凯.教师培训发展方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2).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体系构建专业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