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
2017-09-05黄永东
黄永东
【摘 要】大学时期是广大学子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思辨思维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深化阶段,同时是实现人生追求的重要冲刺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格外重要。然而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学子的体能素质情况日益下降,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直接障碍。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简析,并据此提出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学生体能素质可以解释为学生的身体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以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并经由后天训练与实践而不断强化,是心理素质等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保障。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一代,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兴盛的中坚力量与储备人才,大学生群体的体能素质培养意义尤为重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体能素质却不断下降,高校中出现诸多类似“跑步死亡”、“体测大面积不合格”等非正常现象,不断的拷问着我们当下的大学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
一.大学生体能素质水平较低的原因简析
(一)高校“重科研、轻体能”的片面观念
高校在提升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压力迫使高校过分注重科研等学术层面的发展而忽视大学生群体体能素质的提升,由此导致高校“重科研、轻体能”的片面化导向。此种导向一方面导致高校在体育课程设计上缺乏多样性的选择,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过分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培训而忽视整体性的体能培养;另一方面,此种导向导致高校在推进体育教学层面的制度设计进程缓慢,缺乏保障大学生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制度性规章,無法保障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素质等因素的培养。
(二)学生“重室内、轻室外”的错误意识
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对自己的时间有比较充足的自由选择权,在硬性约束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往往缺乏走出户外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自我体能素质的动力,比较倾向于室内性活动;此外,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大的择业压力,就业导向的驱使之下,学生群体往往更倾向于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以迎合企业对于技能的追求,将自身的体育锻炼和体能素养置于次要位置。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制度建设:构建学术素质与体能素质并重的制度体系
高校层面作为官方代表,具有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权威性力量,应该出台相关推进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制度性规范,从而通过制度保障高校学子对于基础性体育锻炼以及体能素质的培养。
其一在于构建完善的体育锻炼宣传活动,加强思想引领,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保障高校学子体育锻炼的日常化,确立高校重视学生体能素质的目标导向,引导高校学子从意识层面认可体育锻炼以及体能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日常锻炼和终身锻炼的理念进而推动学子对于体能素质培养的主动落实。
其二,出台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监督机制,针对高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质量情况,建立学校层面自上而下的官方监督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的意见反馈,构建自上而下的官方渠道和自下而上的学生反馈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性行为予以鼓励和推广,对玩忽职守行为予以处分,构建从监督到奖惩的完整规章,从制度层面保障体育教学的高效和长效开展。
其三,建立多元导向的体育教学考评机制,现有体育教学考评机制往往建立在对于专项技能的考核和评估,比如高校篮球课程只注重对于运球技术、传球技术、投篮技术以及篮球技战术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对于基础性体能素质、身体管理能力等因素的考核。同时,体育教学考评机制应该具有相对的灵活性,避免陷入僵化的模式,应该充分考量不同学生的身体发育层次和个体差异,以科学、健康、公平、长效原则为导向,构建包含基础体能素质、主观训练积极性、素质进步指数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测评机制,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体能素质的提升。
最后,充足的锻炼场地和设施是引导学生走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体能素质的基础性保障。高校层面完善体育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于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设施的支持力度,设立体育发展的专项财政并进行合理有制度的规划和使用。根据高校学生人数分布、兴趣爱好以及现有资源配置程度,对当前体育锻炼设施进行更新,同时对部分短缺设施进行建设与增补,解决大学生群体面临的“设施短缺”、“锻炼人挤人”的尴尬境地。
(二)授课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并存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授课模式大多采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注重专项能力的提升,例如高校体育课大致分为篮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等方向性极为明显的类别,每个类别的授课模式也基本以提升技巧和技能为目标,极少兼顾或重视体能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取更多的创新举措。
授课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多样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教学中兼顾专业性与基础性的均衡发展,将基础性体能素质课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之中,注重对于基础体能素质的培养,为其他各项专业化训练的开展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同时扩展现有教学模式,将更多创新性设计纳入课程体系,比如当前被清华大学等高校普遍推崇的“三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体育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和自发性,增强了体育教学的灵活度,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配套措施:搭建多形式体育社团,开展丰富课外活动
提升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也无法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高校学子体能素质培养更应该注重课下的配套举措。当下高校普遍存在课余活动欠缺,体育社团发展不完善等困境,导致一大批学生想要进行体育锻炼但缺少活动途径,因此配套措施的跟进便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在于搭建多形式的体育社团,通过篮球社、游泳社等多样化的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借助社团构建不同兴趣爱好圈,引导更多同学发掘自我爱好,从而走出宿舍进行锻炼。同时可以借助专业化教师对社团进行指导,提升社团水平,将课堂教学逐步拓展为依托社团而进行的课下教学。
其二,拓展课余活动,搭建吸引体育爱好者参与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趣味性运动会、校园素质拓展、半程马拉松等形式多样且趣味十足的校园活动,营造轻松的体育锻炼氛围,将体育锻炼的边缘群体逐渐吸纳进体能素质培养的体系,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各高校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而体育教学是实现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只有通过高校层面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教学本身课程改革优化以及体育教学从课堂到课下的拓展,才能实现高校学子体能素质的显著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昊.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3):14-14.
[2] 白波. 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2):00165-00165.
[3] 张晓通.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因素及对策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26):53-53.
[4] 王麒麟. 高校体能课教学中增设定向运动的实效性研究[J]. 贵州体育科技, 2017(1).
[5] 鄢安庆, 徐宜芬.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及推广策略[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7(1):00225-00225.
[6] 李国杨. 高校国防生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学对策研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