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少教多学”教学策略点亮语文课堂
2017-09-05王凤生
王凤生
[案例一]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八遍。
生:十遍。
生: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
下面就看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下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师: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那么我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竹子,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学生至少都把课文读了七遍以上,从课堂的生字预习检查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来看,学生都充分做好了预习工作。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它是少教多学的必要环节,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少教多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课前预习是少教多学的前提,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法,它既可以培養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2)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上课时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养成习惯,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导入时,就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翠”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翠”的字形,注意上面的“羽”字不带钩,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而不用“绿”字?并初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案例二]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要习之:(1)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画出生字词。(4)想想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翠鸟。
(学生读文后交流)
[初读感知这一教学环节.运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教者先出示四个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去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另外,从生字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教者引导学生自主去识字,从生字应注意的读音、应注意的字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满”字的左右结构、“微”字的笔画。整堂课,无论是精读感悟还是迁移写作,都体现了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表达,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案例三]
师:作者介绍翠鸟的外形时,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师: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从下到上。
师:作者写羽毛的部分呢?
生:先总说——颜色鲜艳,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接着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仿写片段。
[这一教学片段,运用“引导探究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写具体的,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者通过小结——作者通过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然后迁移一好的方法,我们就要学会用,所以在写作文时,也要:(生接)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介绍。最后让学生当场仿写。
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教者凭借教材这一例子,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