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017-09-05杜秀波王伟丽
杜秀波+王伟丽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产教深度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培养培养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现本文主要是对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特征以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机制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的相关建议,主要目的为日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运用
引言
伴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都在对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也面临很多较为突出的问题,给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为此,对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把其正确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关于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的分析
(一)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专科层次,它主要以培养技术型、建设管理人才为主要目的,以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可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划分为外部运行、学校内部运行两种模式。外部运行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方面尽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培养。内部运行模式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培养计划等等。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是就业教育的主要核心,该模式可促使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发展生产力,达到促使产业升级转型、经济技术进步的发展目的。首先,“产教融合”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产教融合只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其中的“融合”指的是将不同的事物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融和,与传统意义上的“结合”相比较而言,更加强调合作的意义,以及“产”与“教”之间的和谐、互动以及关系。我们应先明确出“产教”的意义,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指教育和生产。其中“生产”指的是经营和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注重教学的社会实践;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习知识、方式以及技能的能力。根据此层含义来进行解读,“产教融合”主要强调的是高等職业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安排应满足产业的实际需要,根据准确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教学内容,进而保证人才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以及标准,促进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完美结合。第二层意义是指教育和产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产业解释为“国民经济的部门或是行业”,而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产业指的是在社会、管理以及经济活动中发展并存在的信息、物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构成了社会生产的结构组织系统。产业属于经济的附属体,它的外在构成单元和表现形式是企业。产业结构指的是各产业之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状况和结合关系,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主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延伸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其英文表达industry也包含了多重解释,比如行业、企业、工业、制造业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属性以及具有生产性资源特点的职业教育资源要求其运用专业结构的关系或教育和经济结构的理论来进行相应的解释。根据此层意义的解释可以得知,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与其结构体系和教学理念有关。其次,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介绍。根据上文中对“产教”和“融合”的定义阐释,我们可以归纳产业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大体上讲,产教融合指的是教育体系与产业系统彼此深度融合构成的有机体系。实质上,产教融合是指在社会范围内,以企业和行业为主的产业部门和以院校为主的教育部门彼此之间相互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以满足社会和经济转型的服务需求为宗旨,以合约和诚信为基础,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目的,以共同开发、技术转移和项目合作为主要途径,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自身要素、文化产业以及教育本质为组合,进而构建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教育经济活动形式。
(二)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根据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可以得知,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层次性特点。我们可以将产教融合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微观视角得出的企业生产过程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相统一和连接;二是从中观视角得出的以行业和企业为主的产业部门与以院校为主的教育部门根据需求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体系的相配合和适应;三是从宏观视角得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规划中有关产业、事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相融合的设计方案;第二,产教深度融合的知识性特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应通过技术和知识的不断创新来实现。院校不再独家使用知识,而成为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和制定发展战略的资源,同时也是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校和企业之间知识的增值和流动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质。产业通过深度融合教育而谋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教育通过深度融合产业而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能够促进人才、技术、知识等重要元素的合理发展;第三,产教深度融合的动态性特点。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等重要元素构成了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就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而教育结构主要是由级别或程度结构、专业结构、类别结构等构成,其结构调整被经济结构所约束和限制,但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发生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变化,与此同时,教育结构内部也不断地随之调整、适应和变化。所以,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关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二者始终在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动态规律中变化和调整着,所以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特点;第四,产教深度融合的互利性特点。企业和高校之间能够通过产教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利益的最大化,这同时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目的和原动力。此外,产教深度融合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因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人才的重大责任,进而加强高校的教育能力,使社会利益最大化;第五,产教深度融合的跨界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理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明确体现出其自身的跨界性特点。有机结合教育要素和生产的重要途径是产教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还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有机统一了产业性和教育性,这主要归功于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而彰显了其明确的跨界性特点;第六,产教深度融合的双主体性特点。院校和产业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双主体,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开发技术、生产产品以及应用成果的主体是企业,而培养社会人才的主体是高校,二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培育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型、劳动型人才重要任务。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企业相互联系,与行业相互结合,进而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endprint
(三)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针对对象是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处于国家正在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更好的发展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应解决的问题。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的需求,根据其独特特征合理制定发展计划,深度融合行业、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职业培训和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区域产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人力资本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和区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其次,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形成现代职业人才的优秀培养模式。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正在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所需职业人才。现代职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能够熟练操作相关的实践技能。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学术化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很难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同时还存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问题。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现代职业的优秀人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在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参与培养社会人才的整体流程,以此形成更好的人才培养计划,满足企业和行业对其的寻求,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再次,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综合型职业人才,但也应承担一部分关于科学研究的内容和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发展和形成区域性创新体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没有有效转化的平台、缺乏转化资金、与市场严重脱节、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取向,进而影响其价值发挥等。产教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使其科研成果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符合创新体系的区域,进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建设。
二、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机制创新研究
(一)关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机制
首先,構建现代职业院校体系。在校企合作、行业指导、政府主导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职业院校体系,成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董事会和理事会,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树立竞争意识、经营意识、质量意识,实现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相结合,无缝连接企业员工和学生,允许企业文化的校园渗透,并且促使校长职业化,树立职业经理人机制。校企之间还应共同成立实训基地和科研项目,让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也应深入企业之中积累实习经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校企合作的产教深度融合。其次,形成就业转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国的行业协会应制定各个行业的国家技能职业标准,对其进行国家职业资格的判定,保证其过程的公正、客观、规范以及科学。国家应明文规定就业准入制度,根据法律合理管理企业的用人标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完美结合。企业招聘员工时,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入职,进而促进劳动者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再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在进行对其的修订时,应注重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规定出相关主体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明确有助于终身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促进产教的深度融合,制定相关的辅助发展机制,并且依法治理违法行为。
(二)关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监督统筹机制
首先,成立省级政府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委员会。省级政府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委员会主要进行关于区域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资源的协调和规划工作,推进、考核、规范以及监督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程度,优化升级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资源开发利用,进而促使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基于充分的认可。其次,构建国家产教深度融合的咨询组织。在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行业企业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之为企业手中的教育,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之为企业眼中的教育。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成立国家产教深度融合的咨询组织,例如全国职业资格咨询委员会、全国行业质量咨询委员会、全国行业技能咨询委员会等等,这些咨询组织都为我国产教深度融合发挥了一定的咨询作用。我国教育部到2013年为止批准了53个相关的产教深度融合咨询组织,进一步地提高了行业的指导能力,加深了国家产教深度融合程度。再次,开展国家产教深度融合的相关会议。应将从属于教育行为范畴的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到国家行为范畴之中。应由管理教育的国家副总理或是国务委员来担任会议主席一职,定期举办一次,在举办联系会议的前三个月将各方所上报的报告转交给国家发改委的秘书处,在会议中主要商讨的内容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进而协调发展二者之间的总体,同时审查、部署和计划重要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三)关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评估质量机制
首先,教育部门设立奖惩激励制度。政府教育部门应制定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定期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的开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政府应设立部长奖,对产教深度融合效果好的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生产企业、当地社区以及研究院所等进行奖励和表彰,同时授予产教深度融合先进个人、单位和产业荣誉奖。此外,还应根据相关的产教深度融合规定、法律和政策来处分和处罚违法的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生产企业、当地社区以及研究院所等。其次,形成第三方行业组织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承担者是行业协会,它应对产教深度融合的质量进行相关评估,根据企业行业的标准,保证评价的规范、公正以及客观,主要的检查和评价内容是行业企业的培养人才计划、员工在职培训、教师实习培训、实践课程教学、开发技术过程、生产产品过程,进而依照企业的具体评估标准合理给予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向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生产企业提出第三方的人才培养建议。主要是通过第三方的评价结构给予高等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一个合理的参照结果,不断地促进、引导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再次,建立生产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产教深度融合质量考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系部评价以及学校评价三方面共同完成,主要考察内容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合作成果、教师成果转化、人员交流、职责履行以及组织与领导等等。而生产企业内部的产教深度融合质量考察应注重企业品牌升值、文化提升、人力资源、技术培训、工作团队、流程再造、订单完成、新技术引进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endprint
三、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相关建议
(一)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改革和转型
首先,推进校企合作、企业办校。对于企业来说,若无利可图,他们是不会想介入职业教育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若缺乏企业的持续介入,则很多人才培养计划则失去真正的意义。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校企合作办学:(1)不断提升区域内主流企业主导办学的意识,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需求,鼓励大型主流企业积极深入院校内开展实地考察,开展产教深度合作模式探讨,在人才培养思路以及途径上达成共识。(2)对于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试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企业创办的学校当中积极引入现代大学制度,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各项行政事物进行专门管理,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并应需、因时而变。(3)制定各种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例如建设企业职业学校基地等。把企业参与到院校的教育费用计算到生产成本中,对于那些返还的教育费用应附加在职业教育中。同时,对于那些创办职业院校的企业来说,制定其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等。其次,根据发展需要,逐渐推进高职院校的“转型”。当前,国家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中过程中加大了推进力度,以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多层次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本科院校积极“转型”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紧跟步伐,从两个方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试行:(1)选取具有显著“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作为试点,同时选取那些具有很强操作性三年内不可完成培养目标的专业转型为四年制高职专业,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对于技术的不同需求。(2)鼓励并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和高职院校一起联合办学,以此来满足双方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的不足,为国家发展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积累经验,做好铺垫。
(二)创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要想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加深对对职教规律以及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对高职教育的规律以及本质依然停留在表面阶段。为此,需要创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进行深入认识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在职业教育市场导向方面加强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并参考国内外高职院校采用的相关政策,争取获取政府更多的支持,推进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对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并不断完善,完善评价考核体系等等。(2)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研究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对于教师的技能考核、激励政策以及专业转型等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制定符合高职院校需求的教师评价标准,构建企业优秀技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指导通道,加大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发展建设速度。(3)在高职院校管理机制方面加强研究力度。基于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基础上制定适合现代需求的院校制度,增强院校办校的自主权,加强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扩大专业课程设置,增强院校在收入分配、认识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利。(4)在高职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加强研究力度。基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计划、方法以及相关评价系统的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目录,以便更好的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校企合作之间的“四合”工作
除了创新和再造教学模式之外,校企合作还应研究其中具体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推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阶段,校企合作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四合”工作:一是企业职业标准和院校专业课程的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自身的职业性。所以,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应体现在企业职业标准和院校专业课程的融合上,进而促进行业企业职业需求与学生职业专业素养的相符合。具体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专业的相关人员的市场调查,明确提出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内容,并在分析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素养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职业专业能力系统的内容,制定专业职业技能和知识标准,进而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专业体系,保证企业、行业需求与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的统一;二是行业岗位和专业设置的融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产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行业岗位要求进行制定。所以,我们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划分市场行业岗位群,特别强调专业自身所对口的技术证书、技术工种以及技术岗位群等内容,不断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行业岗位和专业设置的有效融合,进而为行业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三是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融合。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双师型的教师模式一直是加强教学质量的难点。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资本相互输入和输出来实现,也就是让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习培训,并且参加到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设备改造的活动中去,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其需求的职业人才。与此同时,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也应走进高等职业院校中,负责教育学生的实践技能任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一起商讨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项目,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校企双方人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保持长期的互动和交流,进而提高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四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的行为也可以说成是相互文化的融合和对接,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充分融合企业文化,特别是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中结合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同时将其归纳到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标准之一,进而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品质和综合素养。
(四)校企合作运用外联式和内发式的模式
首先,外联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主要渠道:第一,构建企业实训室。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内实训室,来将其实训地点换成生产车间,培养学生更好的实践能力。院校和企业应共同设计培训和实训流程,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共同参与实训教学和实训评价。教师还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生产要素和教学要素,进而有效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构建培训和实训平台。通过建立培训和实训平台来促进企业和院校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模式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应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实际的需求安排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岗位,最终由企业和院校共同进行评价和考核。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服务于企业,应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师资来提高企业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构建教育股份公司。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来集中协调和统一校企双方的资源,例如资金、师资、设施、场地等,共同承担其发展风险和分享所得效益。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企股份合作应通过公司制的形式开展,形成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再通过招聘形式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院校。企业应协调整理双方的人才资源,共同商讨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价和监督。endprint
其次,高职院校还能够运用内发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促进自我发展,实现学校的企业化教学。内发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两种主要途径:第一,专业公司型;主要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应用来创办公司,将公司和专业之间形成一种捆绑式关系,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公司可以作为经营实体,还可以作为教学基地和教学实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经营管理者、技术开发者、教师三重身份;而学生充当着员工和学生的身份,在上班的同时学习相關知识和技能,将公司当作创业实践的实验田。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代表了工学结合的理想化模式,它在实现教学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重目标的同时,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日后的创业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结合的发展空间。第二,校办产业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存量资源,例如学校内部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构建产业实体,进行校办产业的开发,展现学校所具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巨大作用。从一个角度来讲,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从内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模式加深了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内涵,丰富了开发技术项目的实用性,保证实践与教学的相结合,有效控制了工学结合的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国家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这更多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寻求出路是每一个高等职业高度重视的问题。产教深度融合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和特点,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结合了当前实际情况,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出发,从推进校企合作、企业办校、推进高职院校的“转型”、创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方面给出建议,促使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出了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欢,高涵,文苗.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6(04):333-335.
[2]张慧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之我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3):114-116.
[3]周建松.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15):990-993.
[4]谭柳青.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4):220-225.
[5]王云江,王周锁.农业职业院校基地共享型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30):118-120.
[6]吴思乐.跨境电商背景下“深度产教融合”的校内经营性实习模式探讨——以高职涉外经贸类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22(04):133-135.
[7]贺战兵,邹勇,周山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内在矛盾及其化解对策——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6,11(03):122-125.
[8]熊仕涛.破解深化产教融合瓶颈探索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5(03):100-103.
[9]许信旺,方金生,周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路径选择.[J].高教学刊,2016,35(24):200-205.
[10]石书羽.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4(01):166-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