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12-01陈婷婷
陈婷婷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有活力的数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历都不足,他们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指导学生,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从而将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与欲望都激发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都是凭借自己的心情来学习。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会有一些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对于厘米、毫米、分米、米、千米的认识都很模糊,于是我便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实际事物中体会到各个单位的长度。如5角硬币的直径是2厘米,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操场跑道一圈大约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通过这些感性的认识与理解,我便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事物是用这些单位表示的,有的学生就说桌子的高度是80厘米,自己的身高是1.2米等,这样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都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会让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日常活动,并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无限热情,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便鼓励学生自己去商店买所需物品,或是帮助父母买一些生活用品,学生在拿着足够的钱去买东西时,也要自己算一算需要找零多少钱,找零的钱数是否正确等。通过布置这样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完成。有的学生给家里买了一袋盐,拿了10元钱,找回7.2元;有的学生买了一个笔记本,拿了5元钱,找零2元……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其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偏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那么要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就要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机会,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张自制了一个小钟表,然后我说出时间,学生则要将钟表的时间拨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我便让学生利用米尺测量教师的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出教室的周长与面积;这样充满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有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为实现新课标下的高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媛.生活探究,亲手尝试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J].考试周刊,2016(45).
[2]陈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构建[J].亚太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