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

2017-09-05汪鸿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汪鸿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1、用富有感情的讲述教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2、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俗语说:触景生情。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我在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义愤填膺,声情并茂,并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不少学生流下了悲愤的泪水,对日寇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我因势利导,结合当今的中日关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明白牢记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民族要避免再遭受欺凌,必须发展壮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同学们的努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了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积极性。教学《新中国的政治体制的建立》时,则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开国大典》,让学生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不易,要珍惜今天自由、民主、和平,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学习、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既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又是人格教育,它在解放感性、引导趣味以及培养人格方面,都起着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恰到好处地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整体性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实现了编写方法上的多元化。新教材除正文、地图、图画、注释以外,还增加了课前导言、文史资料、表格、提问语等,注重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趣味性和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开放性。这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意识。其编写内容上可归纳为科技创新,例如中国历史教材中四大发明,世界历史的科技革命;制度创新,例如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创建,大化改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建立;三思想创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故事”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更深刻地体会到哥伦布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到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老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创新内容,无疑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大有好处。

四、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遭遇阻碍或受到干扰,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的消极心理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在我国,挫折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挫折教育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历史上司马迁受腐刑写成《史记》,玄奘西游、鉴真六次东渡经历的磨难,孙中山为推翻专制维护共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经历大革命的失败而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愛迪生发明电灯泡的实验等等都直面挫折,百折不挠,最后获得成功。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曹小文.中学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