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在音乐教学中的身体动作表演

2017-09-05张雪梅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表演幼儿

张雪梅

摘要:幼兒的动作表演是学前儿童感知与表达音乐的核心手段。幼儿身体动作可分为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移动式的身体动作和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身体动作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对音乐的感知,才能二者有机结合与转换。体态律动的的实践活动是意识身体部位、空间和时间、肌肉紧张与放松、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及节奏长短的活动。关键词:幼儿;身体动作;表演;体态律动

学前儿童的动作表演包括舞蹈、律动、身体打击等,它是学前儿童感知与表达音乐的核心手段。下面从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身体动作到音乐动作表演的转换,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来谈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身体动作表演。

一、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

从动作形态来分,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可分三种类型。

1、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指身体在固定空间所做的动作,可以是站着、坐着、跪着或躺着。可以是头、手臂、躯干、脚的单独移动,也可以是坐着、躺着时双手或双脚的移动。

(1)身体的部分与整体。孤立的一个身体部位的动作,如坐着或站着做手腕和头的转动等;整个身体部位的动作,如原地弯腰、转腰、坐在小椅子上抱腿等;由一个部位的动作带动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如先动脚趾头,再动膝盖、肘、头、舌头、眼睛。手指、手腕、手肘、手臂到整个身体画圈。

(2)重量。比如想像在雨中踏水坑,如果要把水花溅高点,就要踏重些,如果不把水溅起来,就得踏轻一些。

(3)空间。比如做“吹泡泡”游戏:想像一个泡泡落下来,接住它,用吸管把泡泡吹大,大到能装下自己,如果把自己装进泡泡去了,泡泡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间。直接把手举到头顶,这是私人空间的直接路线,弯来弯去把手举到头顶,这就是私人空间的非直接路线。

(4)层次。比如吹泡泡,想像自己把手从最高的地方移到最低的地方,再比如有一只箱子,如何推箱子爬上去打开窗子。

2、移动式动作。指身体在公共空间到处移动,如双脚跳与单脚跳,蹦跳与并步跳,步行与跑步。移动式动作涉及到双脚间重心的转移,比非移动式动作要用更多的力气和更好的平衡。

(1)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由一个部位发起的移动动作,如手指到手臂的画圈,由头到身体各部位的动;由身体一个部位引领的移动动作,如用假想的钓鱼竿做游戏,假设钓到的耳朵、肩膀、后背、膝盖等部位,幼儿由这个部位带着走;边移动边做一个身体动作;边移动边做全身的动作。

(2)空间。比如吹泡泡,吹大后把自己装进去,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推着泡泡走,然后让泡泡变小,落下来;在教室里先走一条直线,再弯弯曲曲走回来;假想穿过一个岩洞,但不碰到蜘蛛网;假想推着大气球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假想走任何一个方面,脸都对着黑板;假想用手指来比一只笔的长度,用两个手掌比香蕉的长度,走出自行车和轿车及公共汽车的长度;

(3)重量。假想在雨中移动位置踏水坑;体会紧张与放松,两个孩子一组,一个躺着不动,另一个孩子去拉,体会放松,另一个孩子则僵直身体不动,体会紧张。

(4)时间。假想有两个国家,一个快国,一个慢国,快国人只能做快的动作,慢国人只能做慢的动作,然后两国人相互访问,做相反的动作;假想有一堵墙,老师分别数五、十、十五下,孩子们碰到墙。‘

(5)移动。先教幼儿做基本步,如走、跑跳、跑、单脚跳、双脚跳、小跑步、快跑、大步走、拖步等,然后带幼儿做游戏。游戏一,跟着老师做,老师做什么动作孩子做什么动作,看孩子会不会模仿。游戏二,时间差做动作,老师做时孩子不做,老师停时孩子做。游戏三,有时间差变换做动作,老师与幼儿在不同时间做不同的动作,老师做时幼儿停,幼儿做时老师停。

(6)流动。幼儿创造两个造型,老师敲鼓,快敲时快速做造型,慢敲时持续连绵地做造型;幼儿围成一个圈,每个人跟着前一个人做动作,过一会儿会发现动作是接连发生的。老师做动作,幼儿跟着做,熟练后可以玩“谁是领袖”的游戏,让一个幼儿来猜谁带着大家做动作的;假想我们在一个果冻大碗里,艰难地提腿、抬手、转身、把手臂往下放等;假想我们的手要戴上“神奇手套”才能动。

(7)其他人。如,用慢音乐伴奏,做照正常镜子和哈哈镜的动作;像玩玩具一样把舞伴弯曲,自己再模仿;让自己手指跟着舞伴的手指走;一个人造型,舞伴再配合造型,循环往复;想像自己是小星星,两颗星星一起跳舞,三颗、多颗星星一起跳舞。

3、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

(1)丝巾与彩带。如现在落叶和彩带的歌曲。

(2)纸盘或地毯。让幼儿理解个人空间,也可以当成鼓来使用。

(3)筷子或竹棒。让筷子或竹棒来敲身体,或当棒槌来敲小椅子,幼儿兴趣很浓。

(4)沙袋或豆袋。可以扔沙袋,认识方位;把沙袋放身体各种部位,可以把豆袋放身体不同部位摇,感受声音高低远近。

(5)呼啦圈。可以认识个人空间,可以两个或多个幼儿合作造型,可以把呼啦圈举高放低表现音的高低。

4、身体动作到音乐动作的转换。这三类动作只有在幼儿充分会做的基础上,还要能充分感受音乐,并且老师一定要自如地运用这些动作,带好榜样作用,幼儿才可能有比较自如的音乐动作表演能力。身体动作与音乐表达的灵魂是合拍,幼儿只有不断地练习,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才能把三类动作在合拍、有句感、有一定的旋律运动方向的条件下呈现出来。

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

达尔克罗兹信奉“人类的身体是第一个用来音乐的乐器”的信念,他认为音乐的旋律来自于肢体的自然律动,一切音乐的时间微差和动能及强弱微差都要通过劳动,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

三、达尔克罗兹把身体动作分为两类

一类是非移动动作,如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歌唱;另一类是移动动作,如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endprint

这两类动作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幼儿还可以分别做不同的动作,变化出来形式就很多样了。

可以用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老师有一根绳吊一重物,让绳动,幼儿身体随绳一起动,然后改变绳的长度和动的速度,让幼儿的动作也随之改变,然后和音乐,为幼儿的动作伴奏。教师谈乐曲时可以把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分别唱歌、跑步、做动作、踏脚、打击、想像弹奏。

让幼儿做一自己喜欢的动作,老师弹奏钢琴,幼儿选定一个方向,随着音乐离开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钢琴发出一个信号或一段滑音时,幼儿快速跑回自己原来的位置,跑回时,不能碰到其他的幼儿,否则就“罚”停止游戏一次,这能让幼儿意识到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让两队幼儿同时在绳子两边拉绳子行走,老师弹一段音乐后,双方对立拉绳子,紧接着,老师弹一个强音和弦或琶音,全体幼儿同时放松,于是产生了各种有趣的松弛姿势。另一个游戏,幼儿随着音乐,慢慢放松身体从头部到两腿的动作,好像一个空布袋一样倒在地上,这也是放松的一个游戏。

老师说口令“手”,幼儿拍手,老师说口令“脚”时,幼儿跺脚,老师说口令“手脚”时,幼儿同时动手和脚。待幼儿熟练后,全体幼儿坐在地上,把腿伸直,老师弹二拍子音乐,幼儿同时做张开合拢手和脚的动作,老师说口令“手”时,双脚休息,说口令“脚”时,又手休息,这能锻炼幼儿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的能力。再比如,老师谈四拍音乐,幼儿行走,老师说“变”,幼儿就随音乐做四下事先想好的动作,如拍手、跳、点头、转腕等,做四下动作后,继续走,待老师再说“变”,幼儿又继续做动作,这也很能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教师请幼儿抛接沙袋和气球,感觉哪个物体落得快,然后老师增加乐器伴奏,幼儿根据教师打击铃鼓的节奏型抛接沙袋,打击三角铁的节奏型抛接气球,最后,幼儿不用实物只靠想像听节奏来抛接沙袋和气球。再比如,老师与幼儿一起玩语言节奏,幼儿只说“吱吱”,老师只说“喵”,用木琴演奏“吱吱”,用铝板琴演奏“喵”,接着可以用跑步表达“吱吱”,走路表达“喵”,幼儿与老师交替进行。这能锻炼幼儿对节奏长短的感受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应在教室中布置音乐角,放置一些打击乐器(可以是自制的,如可乐罐里放一些沙粒),能让幼儿随时取用。教师不要把演奏乐器想得很难,教学不是为了表演,所以应把演奏乐器看作是节奏练习的一种形式。开始可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如木块、筷子、瓶子及装沙子的盒子等)敲打着玩,让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发出不同的音响。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及音色等,并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如铃鼓能拍、能摇,还能敲击鼓边;用鼓棰敲击鼓面和鼓边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这些发现都能促使幼儿以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并主动参与演奏活动。

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我就组织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合节奏。首先指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曲,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简单的乐器)合着节奏敲打,幼儿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并从中获得配乐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放些节奏明快的乐曲录音,鼓励幼儿为音乐配节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随意的环境中参与演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并不是训练好了才能参加,而是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地尝试自己的能力,而教师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引导、点拨,促进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经常给幼儿这样的机会,对提高幼儿的节奏能力是很重要的。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不是只強调节奏的训练,而是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思维。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节奏“火车”游戏中,我要求幼儿换个自己创作的不同于别人的节奏。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同时他们不断地学习同伴的节奏,又敢于超越同伴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竞争的气氛。我也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有时我假装跟不上孩子们创作的节奏,天真的孩子们会鼓励我:“再来一次”。当我准确无误地模仿出时,孩子们就兴奋地为我教学。在这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听辨能力及节奏感均不断提高。

又如在创作“娃娃春游”打击乐时,我引导幼儿讲述主题大意:春天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坐上旅游车去春游。春风轻轻吹,鸟儿叽叽叫,好象在欢迎我们。公园里,花儿红、草儿绿;柳枝飘、桃花笑,小河里游着快乐的小蝌蚪。小朋友唱啊跳啊,玩得开心极了??,接着,我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各自思考选用什么乐器,打什么样的节奏,并说说理由。如有的幼儿选择钢片琴,用较缓慢的节奏表示太阳漫漫升起来了,有的摇铃鼓表示小蝌蚪欢快地游等。通过交流,比较、分析、评价,最后一致赞同的演奏方案。这种表现群体合作的创造,把学习技能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融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乐曲的情感胜于演奏的技术,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

总之,身体是音乐的最好表达乐器,作为一个幼儿老师,把幼儿动作表演规律牢牢掌握,并熟练运用,带着对音乐的感悟力,和幼儿一起探索音乐中的动作表演,赋予音乐以灵性,相信会让每一个幼儿都热爱音乐,热爱去表现音乐!并在音乐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汪爱丽.幼儿园教师培训教材—音乐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表演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