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整合教学探究
2017-09-05毕研成徐茂坤
毕研成++徐茂坤
摘 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整合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1-0130-02
1 前言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式上都实现质的飞跃,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无形为有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1]。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整合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特点,合理应用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丰富、傳输速度快、处理速度快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获得更多化学教学资源,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借助网络平台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还可以优化处理大信息量,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化学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起来,根据考试大纲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理解记忆。
另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同时还能巩固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信息技术具有多渠道、多样化输出信息的特点,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多样化的呈现手段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受到师生的欢迎。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这时教师就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既能保证完成预期的实验目标,又能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快,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应用网络技术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评价相关信息。如在研究“酸雨”“汽车尾气”等化学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从科普类网站搜集和查找相关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研究动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多样化教学资源,将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乔纳森曾经说过:“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2]余文森认为:“情境创设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3]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化学教师,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相关知识时,可以先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二氧化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内容,然后给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接下来的制取营造良好氛围。
2)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二氧化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法国与意大利等国家发生的“屠狗洞的故事”,以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此外,化学是一门研究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自然学科,其中,微观粒子的构造与运动过程是难以用肉眼发现的,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将微观世界的运动不断放大,再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化微观为宏观,打破传统教学限制,加速学生理解和应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等,教师可以设计精彩的教学课件,用生动的方式呈现微观粒子放大的示意图,再以动画形式呈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体会微观粒子的世界,让原本抽象乏味的化学知识瞬间变得生动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良好的抽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学生很难理解那些感知不到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核外电子排布”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模拟化合物的存在,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微观世界的种种变化,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增强理解记忆,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又如在教学“溶液的形成”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一个溶液形成的过程,将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分子扩散的过程,明白食盐溶于水其实是一个离子扩散的过程,离子和分子都是一种极小的粒子,比水分子小,在溶解的过程中可以均匀分散于水分子中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溶剂、溶质和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均一性的特点。
再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氯化汞的分解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前后原子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多媒体课件要合理运用,最好穿插在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验之间,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多媒体模拟实验还可以演示错误实验方法,通过正反对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手法。如在做“制取氢气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先移走酒精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这一现象,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寻找原因,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破实验难点,提高实验质量,而且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endprint
用多媒体模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模拟错误实验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意识。比如:在加热装有碱式碳酸铜试管的时候将试管口朝上,加热生成的水遇冷凝成小水滴流回试管,造成试管炸裂;在收集氧气时使用排水法,先把酒精灯熄灭,然后再将导管移出,从而导致水又沿着导管流回试管,造成试管炸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造成水飞溅,引发恶劣后果;等等。通过模拟错误实验,展现违规实验造成的后果,学生会对错误操作带来的实验的危害产生全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实验中注意实验操作步骤,尽量避免实验错误,提高实验能力。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作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注重教学课件的实用性 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错误地认为只要动画内容多、娱乐性强就是好课件,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过多的动画和美图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教学重点,给学生思考带来混乱,从而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搬到大屏幕上,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改为“键盘+鼠标”,将教师的讲解灌输改变为“多媒体灌输”。这是非常片面的,根本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质。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要注重教学课件的实用性。
要克服拿来主义 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学部门自主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但是有的教师为了省事,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根本没有探究这个课件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是否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需求。这种课件的生搬硬套,无法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甚至会与教学目标产生冲突与矛盾。因此,教师在使用化学课件之前,应对其进行审核与改进,进行合理筛选与取舍,使其符合本课的教学要求,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把握好应用的度 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不可以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如果将所有演示实验都用信息技术加以代替,必然会导致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降低,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实验的信心,从而丧失基本的实验技能,无法感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内在驱动力。因此,只有那些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演示的实验,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以演示。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田军.论述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6):76-77.
[2]王公志.探讨初中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7):52.
[3]贾大庆,周笑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J].数字教育,2015(3):68-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