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传统教具的开发与应用
2017-09-05张琛静
张琛静
摘 要 作为教学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的教具,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进而加深理解,积极探究,增强对数学的感情,发展能力。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阐述传统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概括总结教具的应用时机和原则。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传统教具;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1-0062-03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重视教具的运用,积极探索教具的开发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2 教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具的生产缺乏理论指导 在生产上,众多的民营企业大量涌入教育市场,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科研力量的支持,生产的教具很多不符合教学要求,教育特色无法保障,很难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如此一来,除了加剧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制造家庭与学校矛盾外,作用不大。
教具的发行泥沙俱下 在发行上,由于纯商业运作而造成的无序竞争,使教具质量的整体状况不理想。不少商家只把教具当作商品出售,管卖不管用,使教具良莠不齐,失去本身的意义。
教师应用教具的水平不一 有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以分数考核学生,虽然使用教具进行教学,但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具的作用。
传统教具在教学中被忽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重视和应用。不少学校大力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而对传统的教具却忽视和冷落,使传统教具数量不足,类型不够丰富,运用单一。许多能够利用传统教具解决的问题,也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解决,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失去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如何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应用和开发传统教具,提高传统教具的运用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教具运用研究的必要性
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教具的配合下才能得以实现,一种教具很难完成。如教科书中的平移与旋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可能性等内容,如果不利用教具辅助,很难使学生理解。
改善教具的运用情况 教具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但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
挥;还有的教师应用教具的方法不够规范,忽视学生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丰富教具的种类和数量 针对所购买的教具质量有些比较差的现状,积极发动学生,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研制和开发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具,有利于满足教学的需要。
完善教具的理论建设 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吸收教育界有关教具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具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制教具,即充分发挥师生的个体能动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简便易行的教具;探究传统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范围和时机;探究传统教具的设计和制作原则,提高自制教具的质量。
5 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 即围绕研究主题,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最新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念支撑。
行动研究法 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观察、分析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和提升,在行动中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思路和方法。
经验总结法 即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教具进行教学的案例,定期进行交流和总结,完善经验与做法。
6 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激發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缺乏自制力,学习兴趣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可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可出示模型,让学生感知,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什么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各类图形。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有利于学生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掌握数学知识以感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画、图表等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促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快速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有利于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概念和公式等都有一定的形成过程,利用教具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结论和认知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结论。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利用模型教学,通过操作、观察和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利用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中对事物进行观察,进而发现事物的特点。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利用长方体模型,把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在计算长方体的棱长和时,就知道等于(长+宽+高)×4。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学的核心,利用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去理解、思考和分析,进而发现新问题,有所创新,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7 要掌握教具的适时、适度运用
在课堂导入时应用 上课伊始,学生的心绪还不是很稳定,此时出示教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首先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彩色小棒,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利用这些小棒围成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围成,有的学生不能围成,什么原因呢?这时便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中引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
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应用 教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学习一些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利用幻灯展示太阳高照、晴空万里与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感受“可能性”这一概念的意义,从而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基础。
在学习一些数学公式时应用 利用教具学习数学公式,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表象,加深对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时,用圆柱体模型做教具,让学生展开后观察,在对比中分析圆柱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效果要好得多。
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纸板进行剪拼。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学生可很容易地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需要观察时应用 有些数学实验需要仔细观察,而利用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观察。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可利用讲台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观察,最后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结论。
在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时应用 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顺利解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利用教具来辅助教学是一个有效办法。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等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玩具小汽车,在黑板上分别演示这些概念情境。这种直观演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而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练习时应用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抄题,这种做法既费力又费时,效率低下。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技术,但容易减少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视力也有不利影响。而利用小黑板教学,事先让学生代表把练习题目写好,教学时出示,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避免上述不利影响,提高教学效率。
8 自制教具的开发原则
实效性原則 自制教具可以充实教具的数量和种类。因此,在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教具的同时,要把实际应用放在第一位。
简单性原则 在自制教具时,要考虑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问题,强调简单,不要复杂。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小棒、石子、沙子、塑料瓶、废纸板等,均可作为教具。
易推广性原则 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具有普遍适应性,易于推广。这就要求自制教具的资源比较丰富,能够就地取材。
思维发展原则 教具的运用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还要能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就需要自制教具能够尽量增加学生的思维含量。
适度性原则 在运用教具时,要做到适度、适量。当学生对数学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时,教师可适时指导学生利用教具操作,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当学生理解后,教师可适度中止。
9 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仍需要重视传统教具的运用,除了购置合格的教具以外,还有发挥农村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动学生自制教具,以满足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