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家讲坛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017-09-05王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课程资源初中历史

王琦

摘 要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视频以崭新的史学视角不断出现在社会公众视野中,越发赢得社会上下的普遍认可、青睐和推崇,为校园历史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百家讲坛视频资源教学利用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百家讲坛;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1-0064-02

1 前言

历史是昨天发生的各类事件与现象的总和,具有隔空跨越和不可再生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它常常传递给人一种冷冰冰的且不可亲近的感觉。直到1988年12月,美国著名史学家海登·怀特通过《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Histo-

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一文,首次提出“影视史学”的概念,为传播历史知识和开展历史教育指出了一条崭新的科技化途径,让历史逐步地走向社会,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心中。

丰富多元的“影视史学”形式不断地涌现出来,如时下盛行并以“说史”为主的百家讲坛,以准确的核心定位(以观众为中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闪亮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已经成为历史爱好者一道精美的精神食粮。就初中历史而言,如何把百家讲坛资源引入校园,以更好地传播历史知识、开展历史课程教学活动呢?

2 百家讲坛视频的教学应用价值

作为“影视史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百家讲坛之所以深受社会大众(包括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最重要也是首要因素就在于它具有先进独特的现代化表演艺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有场景设计的生动化特征。由语言、肢体和表演等元素综合形成的艺术化场景,有效地刺激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大大增强了百家讲坛的整体魅力形象。如于丹就是以语言华丽和流畅而著称,她在解读《论语》时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独特的語言表述有助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具有课程表演的艺术化特征。从片名来看,如《清十二帝疑案》《神秘的金字塔》《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等,这足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从表演过程来看,与章回体小说一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激发了观众一探究竟的心理。

再次,具有讲座知识的故事化特征。学生之所以对历史教学不感冒,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把一些精彩的史实和生动的人物抽象成教条式的理论。而“易中天说三国”时,则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一故事化的讲述,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情趣绵绵、感人至深。两者相比,孰优孰劣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具有表现手段的信息化特征。从视觉上来看,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如借助影视精彩片段呈现出来,即使是比较枯燥的数字,也能利用Flash图画和表格等形式来有效弥补视觉上的“空白”;从听觉上而言,有些时候还选取适当的音乐表现手法来配合表现,急促紧张的音乐、低沉悠扬的音乐、活泼跳跃的音乐等,有利于激发并调整广大观众的审美心态。把丰富多元的视听元素与专家学者的艺术讲解完美地结合起来,既让整体型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而又明快,又完全契合现代观(听)众的收视期待心理[1]。

3 百家讲坛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走进百家讲坛,聆听趣味历史。”教师善于把百家讲坛这一视频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在激发学习情趣、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科素养和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取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性实践课题。要想赢得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改变“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僵化模式,善于在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和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灵活多变,以切实迎合他们“求新、求异、求趣”的活泼心态。这对于尤其是历史等“弱势”学科来说,显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

如许多人认为,历史绝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不容篡改的事实”,历史教师应有一种严肃的教学面孔和固定的语言形式。而百家讲坛易中天说道:汉朝人总说的“诺”,就相当于现在的“OK”;所谓“谋士”,就是被你雇用了,我就忠心耿耿地为你谋划,如果你不肯听从于我的指挥,那么“拜拜”,我就重新换一个老板。学生听到如此“现代化”的解释,通俗易懂,很感兴趣。

有一次,笔者把易中天表演“大哭大闹”甚至穿着西服跪在草席上演绎古人“让席”礼仪的情景,通过手机拍摄上传电脑并在大屏幕演示出来,让学生在愉悦感知的同时被深深吸引[2]。

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历史课程教学资源 “历史并不是关起门来学习与研究的历史,也并非单纯的政治史和朝代史,她是活生生的生产史、文化史、心灵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历史精髓”,又要努力汲取丰富多元的“历史营养成分”;要“置身过去”学习历史,又要“立足时代”辨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既有历史学识又有发展思维的现代化人才。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加大对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视野,从而更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与思、知与行。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都是把自己对于历史经典、历史文化、历史智慧等方面的深刻反思与观众进行交流与分享,是引领历史学思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如易中天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解读为:从孔子身上读到了

“仁人爱心”,从孟子身上读到了“浩然正气”,从墨子身上读到了“大同兼爱”,从韩非子身上读到了“冷面人生”,从老子身上读到了“无为而治”,从荀子身上则读到了“自强不息”。把百家讲坛引入历史课堂,既有利于丰富历史学习,又有利于深化历史教育[3]。

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获得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都是他们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两种“硬件”元素。这两种“硬件”元素的结合点——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既是新课程理念,又是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关键词。就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只有把“小课堂”教学与“大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曾经有一次,笔者把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解读三国人物的一段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结束后有人提问: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及其同名电视剧中,曹操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代“奸雄”,千百年来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到了百家讲坛易中天嘴里,他却成了一个有功于历史的“英雄”人物呢?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精神,然后简介了曹操的屯田制改革、统一北方社会等历史功绩,并通过与刘邦、朱元璋等历史人物的联系与比较,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等形式,最终帮助他们弄清了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评价的基本认识,为他们注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精神思维元素[4]。

把百家講坛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发展师生的教学相长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积淀而成的智慧。”作为传承人类文化和承负课程教学改革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为何不从中汲取先哲创造并遗留下来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呢?就百家讲坛栏目而言,无论从场景设计还是授课方式而言,无论从主讲者的语言艺术还是个性化观点来说,无论从专家学者还是社会大众的良好反映来看,所有这些,对于教师有效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和大力提升课程教学质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裨益、优化与促进作用。比如在观看并领悟到百家讲坛所共有的“悬念式”授课方式后,笔者就欣然感受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明显地增强。

以教学“曹操统一北方”内容为例,笔者先引出结果:“既然统一趋势出现了,该由谁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呢?袁绍还是曹操呢?从军事力量来说,曹操远远不如袁绍,按理说应当是袁绍来完成的。最终却是曹操在大败袁绍后完成了北方统一的历史大业。那么,实力较弱的曹操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打败非常强大的袁绍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个体思考和合作讨论等形式,他们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这不是百家讲坛引入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吗?

4 结语

百家讲坛集百家之言,呈争鸣之势,不仅揭开了悠久历史的“神秘面纱”,而且逐步掀起了社会大众捧读历史的阵阵热潮。只要教师善于引入、合理运用,把它积极有效地渗透并融入校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必将为历史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

参考文献

[1]张华明.浅析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信史”的把握与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2(8X):41-42.

[2]段鹏.由“大众史学热”看学术与传媒的对接:从《百家讲坛》节目谈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6(6):236-238.

[3]曹琴.浅论历史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4):139-140.

[4]秦静.历史题材影视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宁波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课程资源初中历史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