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EMM模型解析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动机
2017-09-05纪晓丽
纪晓丽
摘 要:任何人性模型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它解释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能力,人性假说是认识个体行为的基础。以REMM模型为基础,对社会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动机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具有参与环保行为的潜在意愿,社会惯例、风俗与道德观念等对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产生重要的限制作用。因此,目前社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游戏规则或教育程序去激发、指导REMM有效利用并保护稀缺资源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REMM;社会公众;环保行为;动机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157-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每一个REMM都会被迫根据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随着全民环保理念的引入和公众参与环保机制的建设,2006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具体细节。公众参与环保便于公众直接接触问题、获取信息,进而影响环保管理的过程和效果。
如何使社会公众真正主动和自觉的参与环保,是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前期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人性假说的角度,利用REMM模型(Resourceful Evaluation Maximizing Model)分析了公眾参与环保行为的动机,从根本上剖析了如何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REMM模型的引入与应用
(一)REMM模型的引入
REMM模型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一个或多或少能够统一的理论体系的基础。1994 年,迈克尔·C.詹森和威廉·H.麦克林提出了《人的本性》学说,对经济模型、心理模型、社会学模型和政治模型四种人性假说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人性假说,即 REMM模型。
REMM模型是二百多年来经济学、其他社会科学与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与争论的成果。该模型主要由四个基本命题和一系列子模型构成。第一个命题是每个人都事事在意,他是个评估者。每个人几乎都是事事在意的;REMM总是愿意在物品之间做出权衡与替代;个人偏好具有传递性,如果偏好A胜于偏好B,并且偏好B又胜于偏好C,那么偏好A胜于偏好C。第二个命题是每个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把REMM肯定地进行评估的事物成为物品,那么他会偏好更多的物品;REMM不能得到满足,他总是渴求得到更多属于他们的实实在在的物品,诸如艺术、雕塑或是一些无形体的物品。第三个命题是每个人是最大化者。他为了能够享受尽可能高层次的价值而行动,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每个人总是受到约束。第四个命题是每个人都是足智多谋的。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他们可以构想出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预测出由此带来的结果,并创造出新的机会去回应这些变化。
REMM模型采纳了经济模型中人类是足智多谋的利己的最大化者的观点,采纳了社会模型中让那些违反社会准则的人们付出代价,从而影响到人们行为的观点;采纳了政治模型中人们具有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在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的同时关心考虑到他人利益的观点;采纳了心理模型关于各种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有着一定的调整能力的观点。由此可见,REMM模型具有能够结合每一个模型的优点、对所发生的现象和行为进行解析的能力。
所以,应用REMM模型从人性角度对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动机进行剖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于环境污染持有的态度,使其从内在认识到自身参与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进而提升全体民众的环保意识,维护自身生存环境。前期环保课题研究着重从公众参与环保的影响因素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论证,本文则从人性假说角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二)REMM模型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问题涉及了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交叉学科,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程度也受到个人环保习惯、环保知识、社会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假设这些影响因素与公众的环保行为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可以表示为PUBBeh=c+β1kno+β2sig+β3imo+β4age+β5fem+β6edu+β7rev+ξ。其中,PUBBeh代表公众的公共环保行为,kno代表环保知识,sig代表环保意义,imo代表环保重要性,age代表年龄,fem代表性别,edu是教育程度,rev表示收入,ξ表示随机误差。由此可见,影响公众环保行为的这些因素基本都属于人的主观层面的内容,是由人性所决定和控制的。基于上述研究,提升公众参与环保力度必然要首先了解其参与动机,而了解动机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REMM模型。
1.第一个假设观点。REMM模型认为人是足智多谋的利己的最大化者,以人作为“理性人”为前提,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效益函数的最大数,也就是财富的最大化。同时,现实中也有些人不追求经济利益而追求其他方面需求。
因此,在利用REMM模型解析人们追求效益函数最大化时,可以把效益函数表示为:Profit(i,j)=1/(α*Profit(i,j)-Participation+β*Profit(i,j)-Nonparticipation)。其中,α表示公众参与对社会环保的影响因子,β表示公众不参与对社会环保的影响因子,以此来说明公众参与和不参与环保对整体社会效益的影响。同时,在进行此项假设时,公众需明白只有追求整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保证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环境保护是整体社会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公众参与环保才能实现整体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2.第二个假设观点。REMM模型认为人是由社会外部环境产生的社会动物,必然受到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应该让那些违反社会准则的人们付出代价。所以,如果违反社会准则能够带来足够高的收益时,人们往往又会违反社会准则去获取高额的收益。两个矛盾的结合体如何能够解决,关键是怎样构建一个有良好秩序的框架,使人们在为自身行为付出的代价和取得高额收益之间权衡,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的环境责任,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等应该根据法规立足本职,最好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欠缺的是,对于公众违反环保法应给予的惩罚规定涉及较少。推拉机制的有效应用对于环保效果的影响重大,在环保事件中不仅要注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要关注公众对于环保政策的反应,只要推和拉相互作用,公众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违反规则所应付出的代价,才会对自身行为是否违反环保准则与获取的收益是否足以应对惩罚进行全面的衡量,最终做出正确和长远的规划。
3.第三个假设观点。REMM模型认为,人们具有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的同時关心考虑到他人利益。也就是说,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利益最大化意识,此种意识的启发大多时候不是自觉的,甚至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参与环保正是一个利他利己的双赢行为,印证了REMM模型的论点;同时基于客观影响因素的存在,这种潜意识需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去启发和引导,政府环保政策和机制的建立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对接作用。
对于环保公共收益的期望效果,可以用R来表示,各种客观的影响因素可以用KI来表示,各种影响因素对环保结果影响的重要性用PI来表示,则(R)=PI×KI。PI越大,代表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就越大。根据REMM模型的观点,人们具有使自己和他人福利最大化的潜在意愿,而这种意愿的激发和显现需要一个媒介或机制。若假定这个媒介或机制是政府所制定的各种有关环保的激励等机制,用PI来表示,则扩大这种媒介或机制的影响程度,使PI越大同时会实现R的最大化。
4.第四个假设观点。REMM模型认为,人们对各种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有着一定的调整能力,心理模型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是通过生存、安全、爱、自我实现这样层层的需求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往往不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满足自身。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一个层级结构,它从初级的生理性需要向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发展,呈现金字塔状的排列顺序。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当某个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就会驱动主体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得到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并不会消失,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降低。
那么,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进行共性研究的理论则是生态心理学,此理论是近几年西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将生态环保理念与人的需求层次结合起来,阐释了人在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之外,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参与环保,实现环保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无形中也影响到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因此,利用REMM模型四个假设理论对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动机与意愿进行剖析发现,公众是具有参与环保行为的主观意愿的,但是由于受到个体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潜在的参与意愿需要构建一个激发的桥梁,使公众主动且有序地参与环保,在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的同时实现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可见,真正影响公众环保动机的是政府作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结论与启示
从REMM视角,通过对不同人性假设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动机的分析发现,人的本性差异并不大,不同环保行为的产生除了受到环保知识、环保习惯、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制度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根本性解决,环保制度建设必须以人性为基础,要建立一套人性化的环保激励机制,从内在源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由此可见,REMM模型较好地剖析了公众参与环保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