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七上)现代文教学初探

2017-09-05左延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型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左延慧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实、教活、教好初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中的现代文,用教材这个“例子”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是一件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的事情。立足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初中“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为个案和依托,对现代文阅读教学做一些初步探究,主要针对语文素养、课型、教学目标、课外阅读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當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现代文教学;语文素养;课型;教学目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8007103

现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现代文教学规定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具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同时,课标在第二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四学段(7—9)的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强调指出学生“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足见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就现代文教学进行探究,阐述现代文教学的一些体会,以期对语文现代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当前现代文教学情况分析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就目前的现代文教学情况来看,耗时长、效率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教学规律,没有很好地践行课标提出的“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笔者针对当前一些语文教师的现代文教学的不妥之处进行梳理,列举如下:

1以考定教,忽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教育环境下,语文考试仍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占语文试卷的40%左右,同时也是中考试卷中考试难度最大的。这种情形导致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教师、学生都对考试指挥棒顶礼膜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考定教,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严重忽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都是以教师为榜样,教师以考定教,学生理所当然以考定学,“选择性”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越来越少、知识面日渐狭窄、逐渐失去阅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阅读能力丧失,何谈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春》这篇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类似于“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考点,大家一定要掌握;而排比手法历年考试考到的频率很低,我们了解一下就行”这类不适当的言语出现了5—6次,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灌输”,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指日可待。以考定教,让学生没有了尊严;以考定教,使教育价值只能体现在分数上;以考定教,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符合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不分课型,任意而教

纵观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普遍做法是将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区分。很多教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略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另外,还有一种课型的混淆,很多语文教师不管教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生词修辞、主题思想、写作目的,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没有节奏。总是那一套学生能不厌烦?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怎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媒介[2],不分课型的教学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乐趣,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教学目标混乱

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1]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言听计从”,不分体裁、课型,所有的现代文都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强行区分甚至割裂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导致“一课三个目标”的模式化分类盛行,造成教学目标混乱。例如,笔者曾看到一位语文教师执教《散步》时,这样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细看这三个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执教教师本人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牵强附会,没有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区别与统一。“知识与能力”更倾向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关注语文基本内容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体现。细心的教师应该会发现,新课标在提出三维目标的同时,“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句话紧随其后,掷地有声地说明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严禁教师人为地、机械地、强制性地去割裂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

4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的学生的阅读提出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1]然而,课标的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全部内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任何的指导与要求(除了考试要求的名著)。另外,面对学生读书少的局面教师也无动于衷、置身事外。笔者经常听到某些语文教师抱怨:“老师那么多教学任务,哪有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课内作业都做不完,怎么要求他们再去看课外书。”教师不仅为自己忽视课外阅读找了个好借口,同时也帮学生找到了不进行课外阅读的理由。初中生是一个没有自主阅读能力的群体,也是一个不会主动学习的群体,没有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没有教师的“强制性规定”,他们很少甚至不会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简单地认为学好课内的现代文就已足够。教师的忽视、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少,知识面越来越窄,阅读能力越来越弱直至丧失。语文教师应该都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酷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一般都很强、写作水平也比较高;而那些阅读理解能力很差、写作水平很低的学生一般都非常厌恶课外阅读。

针对以上中学教师在教学现代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部编本”新教材,依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二、基于新教材的现代文教学方法初探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温儒敏教授主持编写的,其编写团队认真调研、反复讨论、精心编写、细致打磨,历时四年,终于编写出了一套高质量、有特色的语文新教材。在这本新教材中,编写者高度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其阅读教学部分,以各单元课文学习为主,每个单元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辅之以“名著导讀”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样的编排与设计,引起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也给一线教师的现代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启发与反思。

1学“法”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语文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习得相应的阅读技能,目的在于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学“法”的目的,同时也为了避免语文教师走老路继续以考定教,新编语文教材尽可能帮助师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意识地向素质教育靠拢。在选文等方面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所选的例子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同时兼顾时代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例子要有精深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路数和章法,使学生由解读“一篇文章”上升到会解读、欣赏“一类文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质”的飞跃,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语文核心素养也必将得到提升。

例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议论文,不少语文教师的讲课思路就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是一种简单或者说是一种肤浅的设计,学习议论文不仅仅要知道议论文三要素,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论证方法来佐证论点,方便学生以后进行议论文写作。文章的第二、三部分,作者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与“不少人”的自私、冷漠进行对比,夹叙夹议,用事实论据为议而叙,紧接着论从叙出,简明扼要却又精辟恳切。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掌握了对比论证方法,同时在对比中学习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学“法”中思想得到熏陶。

2依傍不同课型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1]“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每个单元选取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现代文教读课文,第三篇是现代文自读课文,最后一篇是文言文。新教材有意识地改变“精、略”课型不分的状况,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文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其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文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文本必然有其教学核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依课型而教,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遵循教学规律,打破“千课一面”的教学模式。

例如新教材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歌颂亲情,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授《秋天的怀念》时,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我”与“母亲”的对话,并让学生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是要读出“母亲”两次想推“我”去北海看花因为“我”不同的回答而表现出的不同心情,以期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浓浓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伟大。在学生自主阅读《散文诗二首》时,提示学生可将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的朗读经验、朗读方法灵活运用到这两首散文诗中,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章的主题思想并体会母子亲情以及冰心对母爱的颂赞。学生针对一篇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积以时日,则不难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

3依据课标、结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现在各种语文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并没有提及。语文教师都是根据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有一部分教师自以为很好地把握了“三维目标”的内涵,机械的、盲目地设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混乱。当今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部编本”语文新教材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将其落实到了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新教材的一系列编排,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三维目标”能比较均衡地呈现,其中“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够清晰地得到安排,并且也帮助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明确方向。

例如《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学习并积累文中生字词;(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读中理解,读中欣赏;(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运用;(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朗读是贯穿全文的学习手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

4基于教材,重视课外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读、自读都局限于课内、局限于选文,而课外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中外名著阅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部编本”语文新教材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改变当今学生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只有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没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改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然会成为无稽之谈。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其次在实际课堂中要结合课内教学,强调整本书阅读以及课外积累,真正做到“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知道了这篇叙事散文的来历;明白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也对鲁迅的幼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再如,学生自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说安妮·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海伦·凯勒生命的人?”以及“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这时要求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并做好每个章节的阅读笔记,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深切地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生命的意义以及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品质。在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在阅读之初经常会有“看在眼里,读不下去”的情况,于是每次指导课外阅读时,都是先从课内学习的选文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的选文教读、自读尽可能地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结果。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语文新教材,发挥新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思考中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真正“达到不需要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鉴.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33.

[3]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5—13.

[4]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2016(9B).

(责任编辑:蒋琰)2017年8月第36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ug.2017Vol.36 No.8

猜你喜欢

课型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