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赜
2017-09-04谢旭兰
谢旭兰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板块。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性和知识内容的相对疏远性,教师更需要针对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文章对学生在文言文翻译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揣摩文意;学会留、并、删、换、补五种翻译技巧。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方法;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74;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57-02
一、前言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要掌握文言文知识靠长期积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对文言文词语及特殊语句的理解和积累习惯。在进行文言文考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并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对词语和句子的最初意思、常用意思進行理解与掌握,并对某些词句的特殊翻译及用法进行掌握。文言文是古代用语,距离现在已经久远,当时的环境、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等都和现代社会有所不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和解答时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讲解。本文主要就学生在文言文翻译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
二、学生在文言文翻译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顾此失彼,不能逐字翻译。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拿到试卷就开始急急忙忙地答题,全然不会通篇看完,这样就不能把握全篇大致思路与走向,不能一字一句地逐字翻译。他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少有的生僻词语上,时间也因此大量浪费,同时也缺乏做题的连贯性,最后适得其反,顾此失彼,没能把握好文言文的整体结构与思路,最终与高分失之交臂,影响整体成绩。
(2)语法基础薄弱,译句存在语病。随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淡化,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所以导致语法基础比较薄弱。而文言文的语句翻译出来后,是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语法知识让句子变得通顺流畅的,所以,目前学生整体的语法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文言文翻译的通顺、流畅、正确。
(3)闭门造车,脱离语言环境。要翻译的文言文句子是从原文中选取的,那么,考生就不能一味地盯着要翻译的句子去闭门造车地进行翻译,这样会使翻译的语境脱离原文。因此,考生要联系全文的语境,把握整体的方向,这样才会精准地翻译好文言文。
(4)盲目随意,没有采点得分意识。传统的大题考试评分采用的都是采点得分制,一般情况下是答对了才会得分,答错了不得分。比如说5分的题目中,会给定3个得分的点,且往往会把句意通顺和那些易被忽视的、影响句子通顺的词句作为得分点。
三、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在初中文言文翻译中,学生最先需要掌握的就是翻译的原则,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要把句子中的一些字词用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翻译。最常使用的方式便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代,而地名、人名、专有名词等不需要翻译,最后将这些翻译的词语进行衔接并理顺,使之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需要补充的部分一定要补充,在字词语句方面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当遇到一些无法理顺的词语时,再看它是不是一些特殊的字词。比如,《三峡》中有这样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先进行直译,在“两岸连山”处可以进行适当扩充,翻译成“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在翻译“阙”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该字是不是存在通假或者活用的情况,而“阙”通“缺”这一通假用法最常用,因此,就可以将这种常用的通假字进行专门记忆。
(2)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揣摩文意。目前,就大部分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篇课外的文言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明白意思的。但是,找捷径去将整篇文言文分成几个部分来肢解,又会断章取义,对于做出正确答案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比现代文阅读,不难发现两者有共同点:都要从整体出发,从粗略了解到精通文章的奥义,从粗到精的过程就是一种对整体的把握过程。文言文阅读在整体把握全文要义和重点的基础上,得高分是很容易的,虽然多少会有点偏差,但是这不影响得高分。当第一遍泛读的时候,根据个人的理解程度会有所不同,只要先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然后再采取重点提取法去理解,就是通过快速的阅读去逐步提炼文言文的一些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经过,事件又分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些都弄懂以后再去梳理人物的关系,再结合事件进行理解,这样就会很容易地了解文章大意,做起题来也容易多了,答案也准确多了。第二遍精读,大有技巧可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精读的前提就是对照题目的要求去阅读。例如,翻译部分选择对错的题目下的选项其实就是间接地对全文的一种注解,学生看懂了这些注解,阅读难度就会降低很多。其次,要注意句末的标点,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一个关键。大家所熟悉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属于句末标点,这样的句末标点符号应用到文言文的时候,才意味着一个最小的最完整的语言片段的终结。但学生往往会忽略句末标点这种最小的阅读单位,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每句话、每个生词的意思。结果会断章取义、顾此失彼,最后会造成对于整篇文章的文意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给阅读带来困难。所以,要注意句末标点,这样才能以此连接下去,形成对全文的理解。第三,增强语境意识,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在进行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学生不能只注重内容本身的比较,应该忠于原文,更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把问题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结合上下文的意境,做出合理的推断。这也是把握文言文文意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只对选项冥思苦想,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例如,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翻译中,要结合全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和欧阳修的心境、志趣等进行翻译,而不能把注意力单单放在这一句上。endprint
(3)学会留、并、删、换、补五种翻译技巧。第一,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书名等这些专有名词不需要进行翻译,直接写到翻译当中即可。比如在《醉翁亭记》中,“醉翁”“庐陵欧阳修”这些专有名词就不要进行刻意翻译,直接写下来即可。第二,并。指的是将一些意思一样的字句进行适当的简化合并。这种合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文章中使用排比和铺陈的方式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合并;二是文章中使用互文见义的句子可进行合并。比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是互文,翻译时就要对这两个词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翻译。可以翻译为:“将军和壮士有的身经百战而死,有的征战数年凯旋”。第三,删。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引用但又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这些字词通常只是用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表达语气或用来停顿。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不译。比如《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也”在这句话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在翻译的时候就可以不译。第四,换。针对实词的翻译,可以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换成今义的词。第五,补。就是将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及介词等补充出来,并加以翻译。比如《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学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把“见渔人”的主语补充出来,即“村民”。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据着一个重要板块。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性和知识内容的相对疏远性,教师更需要针对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讲解。学好文言文,离不开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掌握,更需要平时的积累,并进行特殊字词的记忆和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在文言文的翻译方面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钱毅,罗幸.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2]于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實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
[3]王连海.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4]黄艳明.中学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与突围[J].创新人才教育,2015(03).
[5]刘小文,杨利.中学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浅谈[J].教学与管理,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