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这样做教师
2017-09-04罗晓莲
罗晓莲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教育变革。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协同化治理、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多元化发展等五大核心系统。
“我们”工作室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环境、教育政策、学校治理、教师素质、学生素养等等,但是师生关系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最显而易见的。赞可夫说,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有相关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业水平,在小学的相关因素中列在第一位,初中列在第三位。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教师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以往“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改变以往“班级管理者”的领导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支持者和共同建设者;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长者角色,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灵导师和知心伙伴;改变以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成为在孩子成长路上“埋下锦囊”的智者。教师只有找准教育过程中自己所处的角色,才能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了教育效果的好坏。
教师与孩子处在同样的位置,孩子才能“看见自己”
“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与你打招呼,朝他挥挥手或摸摸他的头”“孩子有困难时,问一句‘需要我做什么吗?”“课间请与孩子一起玩耍”……在基地学校的走廊、公共区域,这样的提示语随处可见。每学期,学校会进行学生调查,了解他们对任课老师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这样有利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后期改进。学生们也会将自己“最喜欢听的课堂语言”和“最不喜欢的课堂语言”罗列出来,并由学校筛选出频次最高的十句话作为全校的“十大美语”和“十大禁语”,张贴在学校显眼的位置,不断提醒教师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要经常对孩子说。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我觉得……”“我还要给你补充一下……”“如果你這样说,我还要追问你一个问题……”这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相互提问、质疑、补充、对话的情景,没有教师的过多干预、指导,孩子们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或思考,课堂活而不乱。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孩子要等待老师的许可再说话,课堂就永远把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将永远是课堂的主宰者。事实上,课堂上师生应是相互对话、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才不会一味地揣摩迎合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着独立个性和高度自我意识的新一代。无论是在课外,还是在课堂,都需要从内心里真正抛除以往高高在上的为师之态,改变以往规规矩矩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放在跟孩子同样的位置,走近孩子,倾听孩子,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交流,多站在孩子立场思考问题,教育才可能更顺应学生天性。
教师与孩子成为共同体,孩子才能“最真、最美”
自一年级开始,L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将班级取名为“迪斯尼乐园”。乐园里有八个园,“智慧园”每天为孩子们出智力竞赛题,“欣赏园”每周晒出师生心目中的正能量明星,“生命园”里教师和各个小组进行动植物的认养,“乐趣园”里随时发布孩子们自发成立的各个小社团的活动海报……教室里,到处都是老师和孩子们的秘密园地,每个角落都承载着全班孩子的共同经历。
“手是用来帮助别人的。”
“别人帮助了我,我要说‘谢谢。”
“讨论时要小声,发言时要大声。”……
这些稚嫩的语言和文字是师生一起协商制定的班级公约,他们将这些约定看得无比神圣,谁都不可违反,因为这其中有他们自己的智慧投入和感情加温。
“这是我们游学时,在毛主席铜像前吟诵他的诗词……”
“我们小组的游学账单都是我们亲手制作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去韶山的路上遇上堵车,教师和我们玩起了数学游戏,让堵车变得很有趣……”
这是L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历经1500公里去湖南游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在全校教师例会上分享的游学经历。看得出这次游学,让孩子们很兴奋很难忘。
L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一起创造、影响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她们一起在教室后面的空地养花,一起设计“六一”游园活动,一起参与学校的K歌大赛,一起做母亲节感恩活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有L老师在的地方,必然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有孩子们在的地方,也必定有老师的身影。
六年后,孩子们恋恋不舍地从“迪斯尼乐园”毕业了,L老师也接任了下一届孩子们的班主任。每到放假时,这些已成为初中生的大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地回到他们当初的“乐园”,跟他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学弟学妹们讲述他们曾经的小学生活和现在的中学生活,分享曾经在“迪期尼乐园”的故事。渐渐地,他们成了新“迪斯尼乐园”的志愿者,有空的时候总会回来帮忙做学弟学妹们的辅导工作,将能量在母校延续。他们说:“我们永远是‘迪斯尼乐园的一员,老师们永远是我们最爱的亲人。”
在知识触手可及的未来社会和文化反哺的后喻时代,教师再也不可能仅仅用“知识渊博”来获得学生的敬重。像L老师这样,把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居所,在这个家里,教师和孩子一起拥有共同的秘密,一同经历每一个成长的重要时刻,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这样的师生共同体,给孩子带来了温暖和浸润,教育被无声地融入其中,孩子在这样的关系浸润中,会以自然的状态生长,呈现真实、美好的自己。
教师要善于“站在幕后”,孩子才能“走向前台”
为了让刚上三年级的孩子们对写作产生兴趣,Y老师鼓励孩子们每天写“心情语录”,不论长短,只要动笔就行。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帮孩子们整理成果,并编辑成“口袋书”,在班上共享。一年下来,孩子们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假期,小怡同学开始自编小说,每天写一点,竟陆陆续续写了好几千字。新学期开学后,这本未完待续的原创小说不知不觉中在班上传阅开来,他就鼓励大家在本儿上留言,希望小怡能继续写下去。就这样,一学期下来,一本由小怡同学原创的校园小说成型了,语言稚嫩朴实,却富有童趣。Y老师决定帮小怡整理成“书”,并在班上临时成立了编辑部:美编组为小说画插图,文字组打印输入,宣传组负责“发行”,排版组(由家委会牵头)负责排版及印刷。历时一个多月,这本由小怡原创、集全班之力“出版”的小说《致爱丽丝》问世了。书的序言,是Y老师悄悄请校长题写并亲笔签名的,为的是给小怡一个惊喜。家长们自筹资金,印刷了好几百本,不仅在班上传阅,还在全校发起签名售书活动,小怡同学和编辑部的成员们一下子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Y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儿童公园、国贸广场等游人密集的地方售书,吸引了大批家长和小朋友的围观和点赞,孩子们越来越大方自信了。
后来,编辑部的孩子们渐渐忙碌起来,班上陆续有孩子“出书”,班级也出了好几本全班孩子的优秀作文集和班级诗集,班级成了名符其实的“作家班”。更让人欣喜的是,两年后,小怡的《致爱丽丝》一书,竟被专业出版社看中,为小怡正式出版发行了,小怡成了儿童作家。
在这个故事中,教师是“站在孩子们身后的那个人”,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地为孩子们创造平台,在孩子们成长的节点和关键点,寻找各种资源“推他们一把”,帮助尤其是像小怡这样的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擅长。这种助推,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力量,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孩子们带入能量的漩涡。这种助推,给无论是小怡本人还是全班学生,无论“作家”还是编辑部的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站在幕后,孩子才能“走到前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业水平的影响比教学方式更重要。所以,未来学校项目研究将“师生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以培养具有“受欢迎、有力量”的有未来的人。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成员,全国分享式教学带头人,现任湖北原点教员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